未修缮前的京报馆旧址,作者与老共产党员孙大姐合影(图一)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的京报馆旧址修缮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到来之际,6月1日首次向公众开放。对京报馆的开放我感到万分高兴,同时也感慨万千。
修缮好的京报馆旧址(图二)
魏染胡同京报馆旧址是我国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而牺牲的第一人,“一代报人”邵飘萍先生生前办报、生活的旧居。
邵飘萍是我爷爷徐登禄的姑表弟。我爷爷在他的教育帮助下,走上了革命路,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们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在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成了革命道路上的知心人,两人的感情十分深。
2016年,我牢记爷爷和父辈们生前的嘱托和期望,怀着对邵飘萍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心情,亲自到北京寻找他的革命足迹。同时也寻找联系邵飘萍家族的后人,继承前辈们的革命情谊。 这一年清明节前,我第一次来到了京报馆旧址参观学习。当我来到京报馆参观后,感到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我终于看到了想念多年的邵飘萍旧居,清晰的回想起他的一些难忘的革命故事,担心的是看到砖木结构的京报馆旧址,上楼的木头楼梯都快磨损断了,楼上楼下杂乱无序的拉满了一些老化的电线,万一、电线因老化起火,砖木结构的京报馆旧址难免遭到毁坏......。
(图三)
从2016年至2019年期间,我每年清明节、国庆节前后都会去京报馆走一走,看一看,缅怀革命先烈,心里十分希望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早日修缮京报馆旧址,供后人参观学习,成为北京的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同时,我多次向京报馆附近的邻居们了解京报馆旧居和邵飘萍生前的有关情况。有一位姓孙的近80岁的女共产党员,她十分激动的对我说,她从小出生在魏染胡同,听着邵飘萍的故事长大。邵飘萍是她的偶像,她参加工作后向邵飘萍学习,努力学习,积极工作,20岁就加入了共产党组织,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还有一位姓陈的大姐,几年来,不顾工作忙,身体差,积极热情地为我寻找邵飘萍家族后人,及时向我告知京报馆旧址的一些活动信息。
魏染胡同虽然不长但住着很多居民,我看到许多家院子的大门口都有一个报箱盒,大多数订有《新京报》,我问他们为什么都订《新京报》,他们说订《新京报》是为了怀念邵飘萍的《京报》,同时也不忘记他本人的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故事,更好的教育子孙后代。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使我十分感动。最后大家同时都希望当地政府尽快修缮好京报馆旧址,供后人参观学习传承邵飘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大家多年来的一个共同梦想。
因为魏染胡同和京报馆旧址里面住着很多居民,所以文物腾退工作有一定的难度,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对京报馆启动了文物腾退工作,资金达到1.6亿元左右,京报馆旧址文物的修缮工程总投资约壹仟多万元。2021年公布为北京市教育基地,同时有关部门将修缮后的京报馆旧址,列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恰逢建党一百周年,魏染胡同也跟着大变样,从原来破旧杂乱的胡同变成了干净敞亮平整的新胡同。有力的配合了京报馆旧址的公开开放,终于圆了邵、徐两家族后人的梦想,也圆了魏染胡同居民们的梦想。
(图四 左四邵澄先生 右一徐荣生(青枫))
近日,在有关人士的热心帮助下,我终于联系上了邵飘萍的嫡孙邵澄先生,我们十分高兴,约定到新修缮后的京报馆相聚。这天阳光灿烂,万里晴空,邵飘萍嫡孙邵澄和邵飘萍母亲家后人徐荣生(青枫)按时到达了京报馆的大门口,大家十分高兴,在新修缮的京报馆大门口前合影留念。随后由邵澄先生带领大家按有关规定进入馆内参观。当我看到新修缮后的京报馆旧址油漆一新,整个色调子是青灰砖小楼,点缀着红绿瓦沿,展馆内的墙面大部分是中国红,加上白色文字的解说,再加上一些黑白照片以及一些经过岁月侵染过的淡黄色老报纸组合在一起,使整个京报馆显得沉稳、明快、向上,显示出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
邵澄先生不顾年纪大、体力差,多年来为配合有关部门修缮好京报馆旧址,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他对馆内展出的内容都十分熟悉,认真仔细的给我们一一做了讲解,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邵飘萍不怕千难万阻为了民族的存亡,不畏强权,多次深入险境,采访到许多有关民族存亡的重要信息,及时给予报道。并且夜以继日的奋笔疾书,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邵澄先生介绍的这些内容,使我们深深的感动,我们一行人都有共同的感受,感觉到邵飘萍真伟大。
(图五 徐荣生(青枫)右一 捐赠给京报馆收藏的书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