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在碾庄地区包围黄兵团。南集团经双沟向徐州东南方向急进。山东兵团通过国民党军起义部队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至11日午后,在大许家、曹八集一线堵住了黄兵团退路。
二
8日午夜,黄兵团部在碾庄宿营,黄接到报告,兵团后续部队过运河铁桥后在赵墩遭到陇海路南共军(指江淮部队)攻击。9日上午,黄召集军长和兵团正副参谋长开会商量对策。黄主张继续西进,按原计划撤回徐州。黄提出以部署在碾庄以东的64军向东南约8公里的土山方向攻击,保障兵团主力西进。64军军长刘镇湘认为三国时关羽在土山战败被捉,土山是不祥之地。他坚持兵团可利用碾庄有利地形和工事防御固守,击退共军再走。最后,黄定下决心:依托碾庄周围有利地形和既设工事防御固守。黄将上述决心建议上报徐州剿总和南京国防部。
8日午后,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接到报告,第三绥靖区何基沣张克侠率两个军三个半师叛变,徐州东北门户洞开,华野三个纵队正穿过贾旺一带向徐州扑来。徐州西北方向发现华野六个纵队正向徐州开进,中原野战军数个纵队也在向徐州以西逼近。刘认为华野下一步进攻目标是徐州。9日,刘接到黄百韬电报称:兵团8日夜进抵碾庄至赵墩一线遭陇海路南共军攻击。兵团四个军集结于碾庄附近地域暂时无法西进,63军在窑湾渡河受阻被共军包围。黄建议就地防御固守。刘峙认为我军进攻徐州,黄兵团留在碾庄比撤回徐州更为有利。碾庄距徐州不到五十公里,黄兵团在碾庄有四个军十万余人,可以和徐州成互为犄角之势相互策应,令我军不敢放手攻击徐州。刘峙将上述意见上报南京国防部。
南京蒋介石接到黄百韬和刘峙电报,于10日上午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徐州方面的作战。随后,命黄百韬兵团63军在原地固守待援,其余各军停止后撤,协同邱清泉兵团夹击运河以西徐州以东共军。
黄百韬接蒋介石的空投手谕后,即收缩部队,加强工事,在以碾庄为中心东西六公里南北三公里的狭窄地域组成密集的环形防御体系,直至22日被我军全歼。
三
江淮军区部队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咬住西撤的黄百韬兵团,与黄兵团激战两天两夜,抑留黄兵团于碾庄地区,为华野主力围歼黄兵团创造了条件。
原军委副主席张震(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在《解放军报》2000年12月11日刊登的“怀念饶子健同志”一文中写道:饶子健“率领江淮军区部队北上,阻击沿陇海铁路西逃的黄百韬兵团,为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创造了条件。”
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辑的《淮海战役回忆史料》收录了饶子健在1986年3月撰写的回忆文章“配合主力,转战淮海”。文章详细记述了1948年11月8日夜至11日在赵墩至碾庄一线阻截黄百韬兵团的战斗经过。
饶子健在1992年出版的回忆录《从战士到将军的征程》中写道:“我江淮部队先于华野主力到达碾庄作战地区,并在碾庄车站西及西南同敌激战两天两夜,这对于阻敌西逃,为兄弟部队占领较为有利的进攻出发阵地,围歼黄百韬兵团,创造了条件。”
江淮军区部队阻截黄兵团于碾庄地区的作战鲜见于战史,主要原因是1949年2月,江淮军区独立旅和34旅与起义的国民党军77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4军,饶子健任第一副军长。独立旅和34旅分别编为第101师和第102师,并于1950年调出34军,当年11月第34军番号撤销。参加淮海战役的江淮军区部队已不复存在,后来在各军撰写军史时都没有留下江淮军区部队11月9日至11日在碾庄地区阻截黄百韬兵团的战斗记载。
纵观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由于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