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20年8月13日电(来源:2020年第8期《党建》杂志;作者:孙迪)
卢德铭,字邦鼎,1905年出生于四川自贡。1921年,卢德铭考入成都公学。在五四运动浪潮的影响下,他开始研读《新青年》《共产主义ABC》《马克思传》等革命书刊,开始接受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他还积极投身学生革命运动,并多次向同学与兄长表示:要想反对列强和军阀,必须诉诸军事力量,他也由此萌生了投笔从戎的想法。
1924年春,卢德铭远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因路途遥远,他到达时已误了考期。入学愿望强烈的他,凭借同乡、老同盟会员李筱亭的介绍信,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欣赏这位年轻人的勇气,并当场给他出了一道考题:《当今国民革命之首要任务》。卢德铭即席应试,笔下文章激情飞扬,誓言“报效革命,义无反顾”。孙中山阅后对答卷非常满意,破格将他录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队学习。在校学习期间,卢德铭表现优异,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1月,卢德铭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2营4连连长。第二年5月,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挺进湖南。6月初,独立团行进到正遭遇敌人袭击的湖南渌田,敌我激战中,卢德铭不仅带领4连一举消灭了敌人一部,还主动出击,直打到攸县县城河南岸。他的这一果决行动深得叶挺称赞。此后,在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战斗中,卢德铭屡立战功,并被提拔为1营营长。北伐军占领武汉后,独立团被改编为73团,卢德铭任参谋长。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卢德铭担任起义部队总指挥。起义部队最初的行动计划是夺取长沙,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频频受挫。9月19日,各路起义军会师湖南文家市,召开前敌委员会议,讨论部队进军方向问题。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改变攻打长沙的作战计划和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的正确主张,而师长余洒度则坚持“夺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卢德铭完全拥护毛泽东,他说:“现在敌人集中兵力来打我们,这是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如果再攻长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由于卢德铭在部队中威信很高,他的意见对统一部队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起义军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
9月25日拂晓,起义军出发南进,当部队途经萍乡芦溪山口岩时,遭到敌军伏击。为了掩护部队撤退,卢德铭挺身而出,靠前指挥。激战中,他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2岁。他的牺牲,令毛泽东痛惜不已,并悲愤疾呼:“还我卢德铭!”
卢德铭的遗体被附近村民找到,用杉木皮包裹后,安葬在附近山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代英才卢德铭就这样长眠于青山碧水之间。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卢德铭:“德铭同志为革命保留了火种,他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卢德铭一生虽短,却浩气长存,他的杰出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他的不朽精神也必将不断激励后人奋勇前进。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