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9日晚上,我参加了《华夏古泉》的“限时竞买”,以不到1000元的价格,买下这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铜币。
图1
这个币初看非常普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当我一数圆珠,对照我研究掌握的版式图谱,才突然发现怎么也找不到这种币。于是我便认真起来,仔细观察其正面是72圆珠,套岛,弍字的点斜对中字,108马齿。背面左边22谷粒呈877排列,右边20麦粒呈677排列,分字的第一撇特别弯曲,且离左边禾叶比较远,四个结带较均匀,禾(麦)叶与结带不相连,106马齿。
图2 局部放大
我从2003年开始,专门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流通货币进行版式分类研究,于2011年9月,在解放军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红色货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货币版别研究》一书。书虽然出版了,但我知道——学无止境,十几年来一直跟踪各种网上出现的币,尤其是五分铜币,每隔几天就下载一次网络图片,并将下载的图片逐一与已经所掌握的版式图谱进行对照,从而筛选出新发现的版式。目前,已经收集图片10000余张(5000多个币),各种版式币的存世量数据初步确认。十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千方百计地广为收集,却还没有发现这种版式的币,说明此币确实是个孤品。
此结论可能引发一些人的争议,因为“孤品”这两个字,近几年来在收藏界是乎比较忌讳,不少人认为要用“仅见品”一词。何为“仅见品”?我实在不是很明白,会不会大概要表达的是“目前仅仅只见到这一个品种”的意思吧。究竟说“孤品”准确还是说“仅见品”准确?可能大家都不是十分清楚吧。凭个人感觉,还是“孤品”一词比较好,孤独一品,朗朗爽口,有一种清爽干脆的感觉。
其实,孤品具有绝对与相对的属性。绝对孤品,是指不可能再出现第二种情况。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不论是《剩山图》还是《无用师卷》,都是举世公认的绝对孤品。但收藏界也经常发生另外一种情况,如大齐通宝。“缺角大齐”在清道光年间被江南名士戴熙发现,成为轰动一时的孤品古钱。但上世纪20年代泉学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了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的“四眼大齐”。从理论上说大齐通宝已经发现两个,已经不是孤品了。有趣的是“缺角大齐”不知什么原因,一百多年来众多收藏家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寻找都没有找到,现在只留下一张拓片。只有“四眼大齐”才真正成为流传在世的孤品。从“缺角大齐”到“四眼大齐”的发现,由孤品演变为不是孤品;而又从“缺角大齐”的丢失,“四眼大齐”又由不是孤品演变为真正的孤品。这种变化体现了孤品的相对性。
“仅见”作为一种形容词,对收藏品存世量特征的概括不够准确,存在歧义。比如,某种元代青花瓷,存世量只有两个,在文字表述上可以说:“仅见两个”。我上百度百科查找了一下“仅见”辞条,显示的解释是:意思是极少见。“仅见”一辞最早出现于《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九:“天启六年三月(甲辰朔)壬寅,得旨:朕嘉宁远捷功,年来仅见。内外大小臣,恩赉宜均。…… 袁可立各赏银三十两,紵丝二表里。”从这个解释看,显然“仅见品”不如“孤品”所表达的意思准确。
所以,个人认为只有孤独一个的收藏品还是叫“孤品”为好。有些人为慎重起见,表述为“目前为孤品”,应该也可以。但一般情况确属孤品的东西就叫“孤品”,现在属孤品的东西以后又有新的发现,不再叫其“孤品”就行了。不要害怕可能以后还会出现同类东西,就不敢说是“孤品”。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变化之前承认现实,变化之后改正说法,在才是正确的态度。因为,谁也不知道还会不会发生“大齐通宝”一类的情况,由孤品到不是孤品,再由不是孤品到孤品。我们没有必要杞人忧天,以后发生的事情还多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