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初桐庐四管乡的山桑坞村外,寒冷的冬天皑皑白雪阵阵袭来,此时山中来了几个穿灰色军装的军人,他们站在溪滩边,身旁放着十几颗木柄手榴弹,这是金萧支队后勤部主任郭慎敏带着他修械所的战友们,怀着紧张而又喜悦的心情,来这里试验新制手榴弹的性能。技术工人郁鹏飞更是迫不及待地要亲手试试刚制造出来手榴弹的威力。他叫周围的人保持一定距离后,自己把手榴弹盖打开,把拉火线一拉,正要把手榴弹摔出去,意外却发生了,只听到"轰”的一声,郁鹏飞鲜血飞溅倒在地上。战友们见此情景,心头一紧,赶紧上前查看。
原来这颗手榴弹没有等他掷出,一拉引索就在空中爆炸。幸运的是这次试弹只是把郁鹏飞的左手大姆指给炸飞了,另外两个手指跟着炸断,没有危及生命。郁鹏飞被战友送到金萧支队后方医院抢救,这次试制也宣告失败。
当年,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我军,一直处于极度缺乏武器装备的困境。但是,我们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金萧支队想尽一切办法改善自己的装备,建立了金萧支队修械所。为更好地解决部队武器装备的需要,有力杀伤敌人,光靠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远远不够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于是,金萧支队领导决定自制手榴弹,来满足战场上的急需。经组织上研究决定,杨一平任金萧支队修械所总务兼党支部书记。
1949年新春开始,修械所设立了手榴弹组,试制木柄手榴弹。当时金萧支队修械所设备相当简陋,技术也很落后,战士们战场上打完仗下来的轻机枪、步枪、手枪出了毛病,缺了零件,修械所还能对付,能够把这些武器修好,战场上好派上用场。但要造手榴弹何谈容易?造手榴弹的工具设备、原材料、技术都是不易攻克的难关,面对困难重重,怎么办?金萧支队修械所迎难而上,他们没有工具设备,自己动手用土办法解决。自己手工做出工厂翻砂用的木箱,从十里路外的溪里挑来沙子作翻砂模型,从农村铁匠师傅那里买来的拉竿旧风箱代替鼓风机。周挺战友不知从哪里搞来了汽油桶,做成了冲天炉。唯有熔铁的坩埚一类工具设备,是金萧支队通过地下党从上海西站联络站采购来的,再由上海来的技术师傅带到金萧支队修械所。所有造手榴弹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除了做雷管引信用的雄磺精、快硝等是从上演采购来的以外,雷管外壳的锻、锡和铅,都是向群众购买破旧蜡烛台、酒壶而取得。弹壳的铸铁,是向当地百姓购买破旧的铁锅、犁头、犁壁之类熔化的,制炸药的土硝、雄磺和炼铁用的木炭以及手榴弹的木柄,全都是就地取材。
有了设备和原料,修械所的战友们开始动手试制起来,第一批试制了十多颗性能都不好,经过改进,修械所又试制了十多颗,自以为成功了,准知在试验它的性能时,却发生了郁鹏飞险些搭上性命的事件。这批试制品,一炸分两半,杀伤力不大,发火时间不稳定,有的引线一拉就炸,有的引线拉后很长时间才炸,不能使用,血的教训迫使修械所的同志们认真总结经验,钻研技术。经过反复研究,修械所的同志们对原料配方,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浇铸弹壳时搭配好紫口铁和白口铁的含量比倒,外壳铸成凹凸格子纹的鸭蛋型,装药保持标准数量,每只榴弹的药量都用戥子秤称过。这样在爆炸时,弹壳就会沿着格子纹向四面均匀裂开,增加了杀伤力。同时,严格地控制雷管引爆药孔的粗细,从而控制住引爆时间的长短。经过多次试验,"功夫不负苦心人",手榴弹终于试制成功。
手榴弹试制成功了,就要投入大批量生产,制造弹壳的铸铁原料又成了大问题,在当地能够向群众买到的废铁都是白口铁,弹壳中需要的紫口铁从哪里来?根据当地老百姓提供的线索,有一口废弃的大钟,而且还是紫口铁,可以用作弹壳的原料。经过研究,杨一平提出用铁钟来制造弹壳的设想,得到了金萧支队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他们五人兴冲冲地跑了3O多里山路,当天下午二时到达目的地,当地区乡领导随即也派了三名民兵,带着一把大锤,随同金萧支队五人一起去砸钟取铁。好不容易翻山越岭才找到那口钟,接着大家一齐动手,把钟敲成百来块,分成21担,每担百把斤重,一口大钟解决了部队制造手榴弹的原料问题。下午三时许,部队请来21位民工,连夜挑到金萧支队后勤部。然后再后勤部另外派人转运到山桑尖修械所。不久,金萧支队又从根据地另一个地方搞来一只铜铁合金的大钟。大钟原料质量好,保证了弹壳的质量,弹壳一炸两半的问题都解决了。
在金萧支队榴弹组的同志们齐心协力下,他们日夜奋战,造出一批又一批质量合格的手榴弹,源源不断地送到金萧地区的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战士手里,大大增加了对敌人杀伤力。战士们身上掛起支队修械所自己制造的、很有威力的手榴弹,感到无比自豪。到4月中旬,共制造了木柄手榴弹三千余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