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文明燦烂,古往今来,纵观从2020年上溯5000年的中华文化,可谓即丰富多彩,又厚重笃实。然而,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实的过去,用“格物知至”的精神,理性思考和穷极追问,用经的起历史考验的史实说话、讨论问题。历史又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和沉淀、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拂去历史的尘埃,探寻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其核心唯“立人文化”而奉尊,非“立人文化”而莫属。
为什么说“立人”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文化呢?查阅史料,最早见著于《周易》。据说《周易》这部匡世之作的始著作者是伏羲,据今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司马迁在汉书《报任安书》中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距今(2020年)也有3066年的历史。《周易》记录的大衍筮法是通过“象两”、“象三”、“象四时”、“象闰”、“当期之日”、“当万物之数”而完成的,即演算是通过象征、模拟天地、人、春夏秋冬、闰月、360日以及万事万物的数等而推导、呈现的。演算操作契应而接通感应着时空一体的、立体宇宙中的两个最大的象~天与地;它契应而接通感应着立体宇宙中的“天地人”三才互动的格局;它契应而接通、感应着立体宇宙中四时的交替变化,即演算模拟。效法了天、地、人、四时等宇宙万物万象,通过“十有八变”而生成《周易》的六爻卦象。从这个角度,更容易理解“《易》中“人”与“天地之道”的深刻内涵。据此,我认为《周易》是一本研究、模拟、效法天地与人的关系,并从中发现、挖掘、运用其规律指导人类活动的著作,更具体的说,《周易》应该是一部远古时期系统研究“立人文化”的创世之作。
大约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研究了《周易》,他在《道德经》中,最先发现并主张“人要取法天地”,并认为:人与天地的关系和规律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关系和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天地与人的排列顺序及其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见《道德经》),即人取法于地理,地理取法于天象,天象取法于道的规律。老子的学生孔子是《周易》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曾是对《周易》进行系统的编辑整理工作的第一人。孔子在《说卦传》中指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也。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这就是讲孔子认为:远古时代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创作了《易经》,主要讲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顺从这个事物固有的性质与规律这个道理,所以创立了表示上天的方法叫作阴和阳;创立了表示大地的方法叫作柔和刚;创立了表示如何立人的方法叫作仁和义。同时具备这三种品质并且两卦重叠,所以《易经》六个卦画组成一卦。有阴阳之分,交替使用柔爻刚爻,注重立人的道理。这些关于立人的道理,充分表述了“立人之道”是《周易》学说中的大道理。
孔子对于自己所达到的立人目标是“三十而立”。古人学礼,至于三十而能立,而礼在古代是包含了礼仪和制度甚至律法在内,所以孔子谈“三十而立”还隐含了至此之后方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能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独立而合乎规范地立足于社会,立人就是立下一生的志向。所谓而立,主要指代立命、立德、立言、立行,通俗讲就是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应该已经确立自己以后的生活方式、品质,要在人前树立起高尚的品行,说话有分量,做事有担当。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准则,自己对待一些事情的态度等等。所谓三十而立,就是立人文化中要求立人的具体时间表述。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以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改变命运,成就了“立人之道”的伟大文化。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立人文化”早在《易经》的时代就有了基本的雏形,人们终于发现: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以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改变命运,成就了“三才之道”的“立人文化”。《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与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君之修之及,小人搏之修,故曰立天之道 ,立地之道, 立人之道”。以后到北宋二程与朱熹的老师周敦颐等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立人文化”,将“立人之道”的性五品说与诚、神、几范畴经过加工整理,构成了他的“立人极”的学说,建立了“立人极”的道德伦理思想体系,即指做人的最高标准,符合者则便是“圣人”。其内容是中、正、仁、义,其方法是“无欲”、“主静”、“迁善改过”等。这些思想开“立人之道”重道德伦理之端,并且影响深远。从而进一步提出“立人极”的教育强国思想,极大的丰富了“立人文化”………。
中华民族的历史古往今来也不乏“立人、立教育、立人文化”的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商周时期的“国神”比干,周文王将伏羲的演卦渗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并进一步推演为64卦,使之成为六经之首,并完成了《周易》,我认为“立人文化”由此而来。据《史记》记载:比干谏死后,周文王《易系词》曰:比干“是故蓍之德,国而神”。周武王克商,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封比干为“国神”,命三千年后才可发扬光大,派闳夭立放铜盘铭。命为宗祀,历朝致祭。并令禁慎瞻遗。
比干的后代林默的传说即“妈祖文化”,实质上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即“立人文化”。其传说是妈祖信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妈祖信仰传播重要文化载体,集中体现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已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目前,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这说明中华民族的“立人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极品。毫无疑问,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体现的中华民族“立人文化”,随着世界进入20世纪的钟声,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奉行和摰爱。
我们今天的“立人教育"在大 时代的背景下,特别突出了三大内 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立 身、规则立形、心理立格、科学立 真、人文立善、文化立魂的六大维 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 相适应的教育目标。新中国的“立人教育"是对教育理论的一次伟大探索和创新。十年树木,百年树 人,“立人教育”这个“立",在新时代, 不仅仅立学生,也立老师,立学校, 立国家。然而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学校培养什么人说:“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指出:“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高校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些教思想无疑为“立人文化”增添了时代色彩,丰富了我国“立人文化”宝库;使教育界具体到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增加了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