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都在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集中发声,专题节目、采访报道、文艺作品如潮水般涌上了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从战争细节、感情渲染、艺术加工,到历史背景、现实意义、深远影响应有尽有。
纪录片《为了和平》把战斗的惨烈、战士的顽强表达的淋漓尽致;另一部纪录片《英雄儿女》中,受访志愿军老战士提起战友时泪眼婆娑的说不出话来,观众不知不觉被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文艺晚会以逼真的情景再现和深情的表演,给人以强烈的视听震撼。
人们在为当年的英雄壮举感动之余,也必然会触发一些思考,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我们不禁会追问一个为什么。
纪念,是为了缅怀、为了铭记,更是为了汲取奋进的动力。只有挖出深藏在每一名志愿军战士心里义无反顾的根本原因,才能激发出如同当年志愿军那样的斗志。侵略者为什么异常凶残?志愿军将士为什么舍生忘死?支前大军为什么浩浩荡荡?后方人民为什么慷慨解囊?这才是“纪念”的灵魂,也是每一部作品、每一篇报道必须要回答,而且最应该投入心力讲清楚的深层问题。这一点,我们挖得还不够。
那么今天,请你尝试着丢弃历史已知者的身份,暂时忘记抗美援朝战争的结局,站在历史当事人的立场去感知他们的内心活动,以一个未知者的心态去探索“不确定未来”的一切可能性。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今年抗击新冠疫情时出现的流行语,同样适用于志愿军战士。凡人为何挺身而出,变成从天而降的英雄?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的中国人最懂得对比,也最有感触。解放前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终日惶惶如噩梦一般的苦难记忆犹在,而刚刚成立一年的新中国,人们已经初尝到了幸福的滋味——经过土改的广大农民分得了祖祖辈辈渴望的土地;城市里大量失业、治安、物价飞涨等问题有效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秩序得到保障;全国处处只见公仆不见官;人民政权迅速荡涤了旧社会留下来的污泥浊水,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作了国家和自己命运主人的中国人民相信,在共产党领导的这条伟大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将实现一个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而这一切都和自己息息相关。
为了不再回到黑暗的过去,为了保卫这些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全国城乡到处出现了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场面。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不是忽悠起来的,它是每个中国人心声的最深沉、最真实表达。
今天,老一辈的很多人离去了、幸福和平的日子过久了、生活工作的节奏加快了,新时代的中国日月换新天。当年那些朴素而真实的情感是最容易被我们忘记和忽略的,但这些恰恰是我们最不能忘记和忽略的。因为,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就不能复盘志愿军将士为什么舍生忘死,支前大军为什么浩浩荡荡,后方人民为什么慷慨解囊的底层逻辑。一句话,不挖出动力之源,就会丧失纪念之魂。
在这方面,正在央视、卫视多台重播的电视剧《毛岸英》是一个很好的标杆。剧中,8岁的毛岸英和母亲杨开慧一起被捕入狱,母亲被反动派杀害后,他带着弟弟到上海流浪,从苏联回国后,他亲眼目睹了解放区农民翻身后生活的变化,感受着群众积极投身热气腾腾的新中国建设的豪情。于是,当侵略者来犯之时,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军就顺理成章了,而他入朝仅一个多月就光荣牺牲的情节,更是让人撕心裂肺。正是由于挖出了“动力之源”,剧情才得以扎扎实实的推进,作品才能一下子戳中观众的泪点,触动时代的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