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唐孝纯姑姑去世,享年97岁,我深为痛心,往事历历在目。
图:唐孝纯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49年11月回国,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英语教学。
01
老布什的中文教师
在中美建交之前的1972至1978年,唐孝纯在美国驻华联络处任教,为时任北京联络处主任的乔治·布什担任中文教师。老布什回国后,当选美国总统。
图:1974年,老布什与妻子芭芭拉骑自行车经过北京天安门。老布什时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达五年,经常与妻子骑自行车在大街小巷穿行。
图:1989年2月25日,新任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芭芭拉,访问中国,在天安门广场上挥手。
唐孝纯曾在美国留学三年,通晓美国的风土人情,她与老布什同龄,一见如故,很谈得来,与老布什夫妇的一家相处五年,结下深厚友谊。老布什回国后,每年寄来贺年卡。晚年的老布什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和夫人芭芭拉与唐孝纯的交往很受益。
1990年代,唐孝纯姑姑离休在家,常为邻居家的中小学生辅导英语。每到过年,邮递员不断送来过去的学生寄来的贺年卡,其中,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的贺年卡格外醒目,被楼下小孩代为收下,兴高采烈地送到楼上,交给唐孝纯。
小朋友问:“唐奶奶,这是布什总统的贺年卡吧?”唐孝纯说是的。
小朋友又问:“布什总统是您的学生,我也是您的学生,我与布什是同学吧?”唐孝纯哈哈大笑地对我说:“现在的孩子,思想活跃。”
那天,正好我到唐孝纯姑姑家拜年,看到这有趣的一幕。
02
努力编辑出版并捐献史料
唐孝纯去世次日,江苏太仓政协文史委员会前主任吴聿明在文史群分享:
1999年12月12日,唐孝纯致吴聿明的信,其中提到“俞凤宾的幼子俞佾文(国家建工局重大项目基建专家总工程师)”。(注:俞凤宾、俞颂华、俞庆棠三兄妹,唐孝纯是俞庆棠的长女,我是俞颂华的长孙,俞庆棠是我的姑奶奶。)
这使我想起,1999年底,唐孝纯姑姑为帮老家江苏太仓文史界征集俞家史料,要找俞佾文伯伯和我的母亲(俞颂华的儿媳)碰头磋商。
因唐孝纯姑姑(1923年生)最年轻,家母(1921年生)次之,两位妹妹前往俞佾文大哥哥(1918年生)家,在北京郊外丰台区京丰宾馆对面的国家建工局宿舍,我有幸陪家母前往。没想到,这竟是父辈的最后一次聚会。次年,俞佾文伯伯去世;2004年,家母去世。如今,唐孝纯姑姑去世,在京的俞家父辈都已谢世。
1976年底,我从插队处的江西农村,回到北京当工人。家母每年带我拜访唐孝纯姑姑和夏加姑父。有时在东单俞凤宾的长女俞锦文姑姑家见到他们。
1997年起,我在宽街上班,离张自忠路铁狮子胡同3号大院的唐孝纯姑姑家不远,有时我前往拜访,随意聊上两小时。
唐孝纯致吴聿明的信提到“收到吴聿明寄来《俞庆棠纪念文集》12册”。唐孝纯姑姑送了一本给家母和我。
多年来,唐孝纯姑姑忙于收集、整理、出版唐文治和俞庆棠的史料,分送相关部门和亲友珍藏,奔走讲演前辈的业绩;把珍贵的史料原版,捐给太仓和无锡的相关部门,自留复印件。2000年代,她常向我聊起平日忙碌的这些事,使我深为感动。
图:《俞庆棠文集》唐孝纯编,1998年版。
图:1925年,两岁的唐孝纯与父母唐庆诒和俞庆棠在上海。唐庆诒是上海交通大学外文系的创办人并任系主任(交大原校长唐文治的长子),俞庆棠是致力于民众教育的著名教育家。
图:上海胶州路601号静安区职工大学校内的俞庆棠铜像,邓颖超和郭沫若题词;还有一间纪念馆。1944年,唐孝纯在沪江大学毕业,在此任教。1940年代,俞庆棠面向工农,创办民众教育即成人教育学校达百余所。
图:2009年,87岁的唐孝纯和胞妹唐孝慧在北京中华吟诵周“唐调儒风”专场,用“唐调”朗诵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和岳飞的满江红。
1999年,唐孝纯致吴聿明的信:
吳聿明致信俞梅荪:八九十年代,我在太仓政协工作时,唐孝纯来过两次太仓,怀念唐老!请轉致悼念和问候。
1995年,唐孝纯致秦柳方的信
1995年12月,唐孝纯给年长18岁的柳方叔叔(经济学家)信,关于《胡乔木谈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原载《光明日报》1994年4月25日)和编入《俞庆棠纪念文集》的相关文章。
秦柳方(1906-2007)和陈翰笙、梁漱溟、薛暮桥、孙冶方、费孝通等学者在1930年代深入无锡等地作农村经济调查,创建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等,涉及民众教育,与俞庆棠和俞颂华多有合作,志同道合。这是当年苏南农村发展的新模式。
1979年,我随家母到国务院宿舍的秦家,时任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和杂志总编辑的秦柳方,满腔热情的讲述其曾与俞颂华同事时学到的办报经验,如今努力传授给年轻人,要我牢记,使我很感动。八九十年代,我曾与梁漱溟、薛暮桥、费孝通先生多有交流,钦佩不已。
03
“气节之士”代代相传
2002年,唐孝纯姑姑把其祖父唐文治为其外公俞棣云撰写的《墓志铭》,送给我。
俞棣云是我的曾祖父,我开始接触并琢磨曾祖父的生平和贡献,高山仰止。唐孝纯的母亲俞庆棠嫁给唐文治的长子唐庆诒教授(交大外语系主任),唐俞两家成亲家。1960年代,我小时候,祖母每年带着我和弟弟到上海交大宿舍的唐庆诒姑爷爷家拜年,玩耍。
唐文治(光绪三十二年时的农工商部尚书)在1918年为俞棣云撰文《墓志铭》,摘要如下:
“君天性淡泊,戒奢崇俭,尤尚气节。遇委琐龌龊者流避之,惟恐若挽。于官京师时,与某公评论人物及君,某公从容语曰:俞君气节士也。余以告君,则大喜曰:令闻广誉非所敢闻,然有许我气节者谨拜受之矣。”意为,唐文治回想在北京清朝廷为官时,听到同仁评论当时的人物,俞棣云被认为是气节之士。唐文治告知俞棣云,俞则大喜并说:“有不少对我的夸赞,实不敢当,然而夸我是气节者,谨拜受之矣。”
“(俞君)平居喜研究经世之学,笃嗜曾文正、左文襄二家集(曾国藩、左宗棠)。暇时手不释卷,与人谈时务,孜孜不倦,动中肯綮。值不如意之人,则缄口不发一言。闻夤缘奔走事(注:拉关系,走后门),恒深恶而痛绝之。呜呼!”
“晚近以来,人心机诈,直道靡存,卑污苟且之风,深固而不可拔,礼义廉耻扫地无余矣。如君者非古道君子者欤,岂易得哉。”
“铭曰:矫矫元元,恶圆喜方。羞为侧眉,不忍害伤。韩子智穷,厥行凤翔。惟君峻骨,无忝纲常。我铭以贞,百世令望。”(注:唐文治作,据《茹经堂文集二篇》卷八,47页。原文不分段,无标点,全文900字。2002年,唐孝纯送给俞梅荪。)
图:《唐文治年谱长编》144万字,刘桂秋编著,上海交大出版社,2020年6月版。其中1918年5月24日唐文治日记:“表姐丈俞君棣云去世,棣兄与余交最厚,为人忠实至诚,崇尚气节。余往吊之,不禁痛哭。后为作《俞君棣云墓志铭》。”见第571页。(注:1906至1920年,唐文治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政绩卓著。)
1984—1994年,我在中央机关从事立法工作十年;之后,竟冤狱三年。我在狱中潜心通读《俞颂华文集》,深为感动,走进家史。出狱后,我到太仓寻根问祖,市政协张主席、曹副主席和文史委员会主任吴聿明带我到曾祖父的祖居,得知曾祖父和祖父三兄妹分别致力于医学、新闻、教育事业,历尽艰辛,政绩卓著,在太仓博物馆和太仓名人馆展出,成为被人们纪念的“俞家四杰”,使我惊喜,大开眼界;又读唐文治为曾祖父俞棣云撰写的《墓志铭》,更为震撼,久久难以平静,经常诵读和思考。
我读《墓志铭》竟发现,曾祖父俞棣云、祖父俞颂华、家父俞彪文,均被其同仁公认是无私无畏的气节之士。回想我冤狱三年,威武不屈,也被同仁们称为无私无畏的气节之士,不胜荣幸之至!无奈,这是以身家性命为巨大代价,原本都不应该发生的历史悲剧。不知这究竟是祖母的从小教育的结果,抑或是遗传基因的使然。
我与唐孝纯姑姑相处45年,她的言谈举止和身体力行,使我受益匪浅,唤起我对前辈的敬畏,对发掘俞家前辈史料的使命感。深感历史的责任正在向我辈袭来。
04
俞梅荪拜访唐孝纯姑姑
2018年,我拜访95岁的唐孝纯姑姑。
张自忠路(铁狮子胡同)3号大院,是北洋政府总理府和陆军部、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府、段祺瑞执政府建筑旧址。
1949年起,这个大院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等单位和教工宿舍。
1976年起,我随家母每年前往唐孝纯姑姑家。她家住在这座大楼后面旁边的宿舍楼。
当年,这座灰色的办公大楼,很陈旧,年久失修,占地面积很大,有长廊和立柱,很豪华,有气势。
1982年,在北大法律系上学,我和同学到此楼里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购买法学杂志,是转载从全国报刊遴选的优秀文章的二次文献杂志,有各学科的杂志,类似《新华文摘》杂志。毕业后,我从事经济立法工作,不断发表论文,常被这里的《经济法学》杂志转载,很兴奋,每年前来索取,在此图大门右侧的房间,有时顺便到院子里去看唐孝纯姑姑。
1997年,我出狱后,又来到这里,《经济法学》责任编辑将要退休,把其自留积攒达十年的杂志送给我,告知又转载了我的《市场经济必须以法治建设为基础》论文。我想起1993年此文的获奖证书盖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徽)”公章。我冤狱后,此文又被最高法院办的《人民法院报》、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办的《管理世界》杂志等十多家报刊分别不断发表,达一年,继续呼唤党的“十四大”刚倡导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 我身陷囹圄,多年未看望唐孝纯姑姑,她打电话给家母,说其长女即我表妹从加拿大留学归来,要我去。我前往拜访,不敢说自己刑满释放,生怕把她吓着,与表妹长谈冤狱经过,请她相机告知姑姑,致使姑姑后来找出《墓志铭》送我以鼓励,感谢她的厚爱。
多年后,我发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出版的《图书馆学》杂志1998年第5期《1978~1995年的中国法学文献计量分析》文,(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李华、范并思)提到我的论文被计量分析显示:在中国高产法学家一览的第十位,中国高被摘率法学家一览的第七位;为此,我竟被认为是中国法学研究的二十四位核心作者中的第六位,使我震惊,不胜荣幸之至。无奈,我已成报国无门的无业游民,多年未写论文,后来写的论文却难以发表,抚今追忆往昔,伤感悲叹。如前世今生,恍如隔世。
2010年以来,上百职工的书报资料社搬走了,大楼被清空,修旧复旧,成为历史保护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