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洞
红军洞
大村会议旧址
大村会议旧址
韦家院子
韦家院子
小村乡位于湖北省咸丰县西北隅,集镇距县城60公里。小村乡不小,国土面积达226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人口2.15万。几十年来,小村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茶叶、白术、花生为主的三大绿色支柱产业,小村的绿化率达百分之85以上,先后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近年来,小村乡着力红色革命老区建设,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境内的红军洞、大村会议旧址和韦家院子 “一线串珠”,已初步形成了精品一日游,被誉为红色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
2019年7月3日,记者携同事专程前往小村乡红军洞等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深度体验美丽乡村红色旅游的个中情趣。
红军洞前的悲壮往事犹在耳边
灿烂的阳光普照小村的青山绿水之时,我们满怀着敬仰之情,沿着曲折蜿蜒的游步道攀上红军洞,见洞口崖壁镶嵌着一块石碑,碑文介绍:“红军洞(穿洞)距小村集镇3公里,有大小三个洞口和一个天心眼。大洞口高约15米,宽约18米;洞深200米,宽26米,高7米,一泓山泉自天心眼泻入洞内。1934年3月4日,74名红军游击队员在洞内遭敌军烟熏火燎,壮烈牺牲。”解放后,小村人民为纪念英烈,将穿洞改名为红军洞。
步入红军洞中,潺潺的溪水如诉如泣,仿佛是在回诉那段悲壮的往事。枪声、炮声、呐喊声,犹在耳边;阻击、搏杀、拼突围,似在眼前……74条鲜活的生命在此定格。此刻的我们,几乎痛楚到难以呼吸的地步。
镜头回放那段惨烈的历史,心情似钢刺乱扎。1933年12月底,红三军特科二大队的80多名指战员,在退出黔江战斗的过程中,被强敌川军冲散,与主力红军失去联系。他们先后转移到活龙坪、小村一带坚持游击战斗,于1934年2月驻进红军洞。
1934年2月25日,因叛徒朱明三告密,红军游击队的行踪被敌人发现。3月2日,国民党湖北省保安二团一营,和小村地主武装数百人围攻红军洞。下午3时,敌营长王博承,指挥其第三连进攻大洞口,第二连进攻左侧出口。敌军在对面山头上架起机枪和迫击炮,猛烈扫射,轰炸洞口,致使红军无法突围。敌步兵接连冲锋,逼近红军洞底层。洞内的红军战士在游击队长唐斌、副队长邱凯的带领下,同数十倍于我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杀。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敌军仅仅占领红军洞第一层,二、三、四层却久攻不下。
3日清晨,敌人一面到处抓夫,弄来辣椒、皂荚、稻草、晒席,又拆了一些木板房,用枪逼着民夫,把这些东西堆放到红军洞底层,作火攻准备;一面将手榴弹从天心眼甩下,轰炸红军洞顶层。固守在二、三层的红军战士冲下第一层,准备强行突围。敌人点燃柴草木板辣椒等物,一时大火冲天,熊熊烈焰烧得岩壁劈劈叭叭地炸裂,呛人的浓烟直往洞里灌,令人窒息。
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4日上午7时左右,火焰稍熄,保安团敌兵绳降,攻占第二层和第四层,10多名被烟熏昏厥的红军战士被惊醒,他们拼着最后一口气,击毙数名敌人。8时左右,整个红军洞被敌军占领,游击队长唐斌、副队长邱凯在内的71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另3名战士,从尾洞口突围后不幸被俘,被敌人屠杀于小村街头。当时,这74名红军战士年龄大的才20来岁,年龄小的才十六七岁。
肃立洞中,我们的心情十分悲痛。遥想当年,他们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执著,那样的坚韧,那样的顽强,那样的视死如归,只为理想信念,只为人民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尽管岁月的风尘,已使他们的音容变得斑驳,但历史的记忆弥久愈坚,他们是我们子孙后代心目中永垂不朽的英雄。
遥想85年前,先烈们的舍生忘死,是为了替广大的穷苦百姓打天下。新中国成立后,绝大多数群众,都已过上了如先烈们生前所愿的富裕安康的日子,只剩下极少数的困难群众,成为我们党和政府今天实施精准扶贫的对象。精准扶贫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我们更加明白了自己肩头的责任——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既是为了帮扶今天的困难群众,更是为了告慰牺牲的革命先烈!
大村会议开新路铸铁军
大村会议,在中国漫长的革命历程中,书写的是一笔光辉灿烂的篇章。我们来到会议旧址,三层高的木房保存完好,图片和文字真实地记录着大村会议的来龙去脉。
在鄂渝交界的咸丰县最北端,有一个名叫大村的地方,它是小村乡的一个行政村。这里山峦叠嶂,溪河交错,民风淳朴。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因它是贺龙领导的红三军根据地,和召开过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大村会议,成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策源地而名扬天下,真可谓“小村”里面有大村。
1932年,蒋介石以10余万兵力“围剿”湘鄂西根据地,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导致红三军反“围剿”失利。10月,根据地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湘鄂西中央分局,与红三军被迫转移,经豫西南、陕南、沿川鄂边境南下,12月抵达湘鄂边鹤峰地区。之后年余时间,红三军艰苦转战于湘鄂川边地区,试图恢复湘鄂边根据地。但因“左”倾教条主义,仍居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湘鄂西中央分局,又接连在红三军内部开展第三次、第四次肃反,错杀了包括段德昌在内的大批红军领导干部,加上国民党军的疯狂“围剿”,使红三军一直未能摆脱困境。
湘鄂边的困难局面,引起了红三军干部的不满,在中央分局内部的争论也逐渐公开化。红三军何去何从,成为军长贺龙、军政委关向应等红军领导人的战略思考。
1933年12月上旬,红三军军部及九师、教导团与红七师,在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分兵活动后,于恩施石灰窑会师,并乘敌军清剿间歇休整数日。休整期间,中央分局就会合后的红三军下步行动方针进行谈话。关向应提出两个方案:一是西进当时四川管辖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创造新根据地,同时要看湖北敌军是否尾随追击红军;二是向两大苏区靠拢,以保存革命力量。谈话确定分局机关,以及红三军先转移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鄂川边境咸丰后,再作决定。
中旬,红三军由恩施石灰窑,经宣恩县椿木营、烧巴岩、沙道沟、高罗、上洞坪,和咸丰龙坪及恩施大吉场,18日抵达咸丰县大村。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红三军军部临时驻地大村朱海峰家召开会议,讨论湘鄂边失败的教训,以及红三军行动方针及当前任务。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及分局委员贺龙、关向应出席会议。
会上,对失败的教训,中央分局领导人之间存在着分歧,经过激烈争论,夏曦承认自己在领导红七师活动中,背离烧巴岩会议决定,在军事上犯了冒险主义错误。同时,在鹤峰苏区失利后,没有建立秘密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又犯了不相信同志、不相信群众的错误,并作了自我批评。会议就关向应关于红三军当前任务的两个提议进行了讨论,统一了发展方针,决定向酉、秀、黔、彭发展,创造新根据地。从此,把恢复湘鄂边的口号,改成创造湘鄂川黔边新苏区,开启了红三军新的革命征程。
大村会议后,红三军转战川东黔江,进而南下黔东北,扭转了困难局面。到1934年上半年,开辟包括贵州沿河、印江、德江、松桃和四川酉阳在内的黔东特区根据地。同年10月,红三军,与执行中央红军长征先遣任务的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组成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领导下统一行动。两军会师,如鱼得水,根据地建设突飞猛进,反“围剿”斗争捷报频传。从湘西攻势打垮当地军阀陈渠珍3个旅,俘敌2000余人,到转战鄂西取得忠堡与板栗园大捷,战火的锤炼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红二、六军团愈战愈强,不断向铁军迈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在辽阔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建制整师整旅歼灭敌军,打破了敌人的堡垒,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牵制了大量敌军,成功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行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大村会议,把我们带进了战火纷飞的岁月,党组织在关键的时刻和关键的地方,做出了关键的正确的决定,使革命事业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无往而不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