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老党员郑晓同志近照
下乡采风团与郑晓同志在一起
有眼不识“泰山”
认识郑晓同志,是在2017年5月初,我们作为汕尾市城区《全粤村情》调查人员,进入红草镇南汾村调查采风时。当时,我们刚到达村委办公室,看见公路旁,有一位身材硬朗的老人家,正在打扫卫生和清理杂物。这时,村委的同志们正在忙其它事情,他们连忙对正在公路旁清理杂物的老人家叫到:“郑同志,请您带这两位同志到村里走走。”很快,老人家迈着矫健的身躯向我们走来,只见他花白的头发、黧黑的脸庞,一副老实巴交的农民模样。老人家笑呵呵地来到我们面前,朝着我们温暖地笑着,目光慈祥又明亮。
村委的同志向我们介绍:“这是郑晓同志,我们村里面的‘活雷锋’,他对我们村的村情社况很了解,请你们跟他去村里采采风吧!”
一路上,郑晓和我们有说有笑,谈得很融洽。郑晓告诉我们,他是共产党员,曾经当过村干部,现在在村里做一些公益的事情,他一辈子就扎根农村。郑晓同志又说:“公仆如牛,我一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听后非常感动,为农村有这种高尚纯真的人而感到温馨。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南汾村位于红草镇西部,南汾村由东社、西社、南社、北社、东北社、歧东社、中南社等村落组成,有林、庄、黄等30多姓,户籍人口9000多人,港澳同胞4000多人。该村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我们在调查人物的时候,曾经问过郑晓同志,从红色英雄人物到副处级人物,从专家到研究生、博士生,从省级、国家级劳模等等,我们都进行记录。我们曾笑问郑晓,您曾获过什么奖项?他笑了笑,幽默地说:“曾经吧!”我们以为他在开玩笑,就没有追问。一路上,我们和郑晓同志谈起中国传统文化,没想到,这位农村共产党员很有文学功底,从毛主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从范仲淹“官秩文昌贵,功名信史褒”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然后,郑晓同志指着我说道:“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我非常感动,答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采风调查后经年,我一直没有和郑晓同志联系。直到一个上午,我才真正理解到他高尚纯真的精神境界,并了解了这位农村共产党员的“身份”和“秘密”,和他赤诚的“初心”!
郑晓同志到底有什么“身份”和“秘密”呢?请听我慢慢道来吧。
今年6月初,我和汕尾市城区政协几位领导下乡调研传统文化时,路过红草南汾村,汕尾市城区政协副主席庄永富同志提议:既然到了南汾,一定要去拜访一位他一生最尊敬的人。我们听了非常好奇,也要跟着去拜访。庄永富同志一生最尊敬的人,究竟是谁?
我们的车停在鸿运首饰厂的门口,刚停下车,迎面便走来一位熟悉的身影,他笑呵呵地向我们走过来。来不及寒暄,庄永富同志便向我们热情地介绍:“这位是1979年获得共青团中央‘新长征突击手’奖的郑晓同志!”我一听,马上拉过郑晓的手,说:“郑晓同志,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庄永富同志听后,一愣,说道:“你们认识?”我们笑了笑,郑晓对我说:“我的成绩是代表过去的,现在还要艰苦奋斗啊!”
身先士卒的“新长征突击手”
郑晓,1946年4月11日出生于广东海丰南汾村(现广东省汕尾市城区红草镇南汾村),从小吃苦耐劳,乐于助人。郑晓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他在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他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理想执着,信念坚定;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1965年,郑晓由“四清”工作队推荐,到海丰西溪桥闸当施工员。由于工作积极主动、能力突出,1966年6月,郑晓在工地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入党的介绍人为吴碧玉(海丰陶河人,抗战时期海丰“天雷队”队长江国新的遗孀)、黄顿(黄本海烈士的儿子,南汾人)。作为一名党员,郑晓深刻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身边的人和事。因此,从入党那一天起,他就严于律己,同时也抱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从不动摇。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大家过好日子。在海丰西溪桥闸当施工员的他,早出晚归,有时累得嗓子嘶哑了,但还是亲临一线抓管理、抓质量。在他的日程表中,永远都是工作日,几乎没有休息日。他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锲而不舍、艰苦奋斗,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辉,闪耀着精神的力量。1967年7月,郑晓从海丰西溪桥闸的施工员转到海丰县农林水线条当管养职工。1968年,郑晓因参加海陆丰地区“保护彭湃烈士声誉”的活动,被开除海丰县农林水管养职工的身份,回南汾村原籍务农。
1968年3月,郑晓由大队推荐,参加海丰县乡村赤脚医生的培训。南汾村自古以来,临近海滩,咸田极多,粮田较少,随着南汾村户籍人口的日益增多,扩大粮源就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情。1969年10月,在南汾党总支带领下,当地打响了“向海要田、向海要粮”的围海造田活动高潮。在上级领导安排下,郑晓担任南汾党总支副书记,兼共青团书记、民兵营长。
郑晓一上任,就带领南汾青年,组成一支由各生产队抽调人员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日以继夜,不辞劳苦,每天做足18个小时,奋战在围海造田的筑堤工地里。在改造南汾贫困面貌的奋斗中,郑晓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喊出:“二个六点半,中午不休息,晚上加一班”的口号!这就是说他们在早上6.30分到工地工作,中午不休息,傍晚6.30分下班,晚上8点加班到12点。就这样,郑晓队长和他的青年突击队,舍小家顾大家,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责任与担当,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人生篇章。郑晓和他的青年突击队日以继夜,风里来雨里去,在海边拼搏了整整六个春秋,为国家为集体贡献了大量的稻田和粮食。
1975年12月,郑晓被共青团广东省委树立为全省农业战线唯一的一位“模范青年突击队长”。据1976年1月22日《南方日报》报道,在全省先进青年突击队座谈会上,海丰县东风公社南汾大队青年突击队长郑晓和徐闻县打银大队青年突击队长梁汉全交流学习情况,报道中还配有郑晓和战友们一起为修建拦海大堤运泥的图片。
1976年《南方日报》对郑晓的报道
为发扬青年突击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郑晓的事迹被搬上文艺舞台。海丰县白字剧团的作曲家黄琛(后被誉为“汕尾渔歌王”),以渔歌曲调谱写了一首坐唱,歌名叫《歌唱书记郑晓》,此歌流传至今。这首渔歌高度概括了郑晓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拼搏奋斗的创业精神,写活了他无私无畏为南汾大队脱贫致富所作出的贡献。歌词是:
钢打铁铸身硬朗, 两只大眼炯炯亮, 四方脸庞黑黝黝啦哇, 围海线上一闯将、一闯将,啊咧啰! 轻声细语啰,嘻呀嘻呀啰! 笑声朗朗连波涛呀咧, 笑声朗朗连波涛咧哈! 只见书记身一转, 纵身跳下红海湾, 海水哗哗头顶盖呀, 令人睇着心发慌,咧啊啰! 狂风啊 ,叫你甭骄横啰! 恶浪啊 ,劝你甭猖狂啰! 依是俺个好书记, 为了革命闯刀枪。 依是俺个好书记哇! 为了革命闯刀枪!
《歌唱书记郑晓》这首歌,当时唱遍了整个海陆丰。这首歌,鼓励了当时许多青年人,树立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郑晓从1975年被树为“模范青年突击队长”之后,社会责任更大,他更加忘我地奋斗拼搏。因长期工作,胃溃疡、腰肌劳损等身体疾病折磨着他。为了带领青年人努力奋斗,郑晓一边服药,一边继续与全体突击队队员奋战在围海工地。郑晓“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无愧于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着,怀着对事业的热爱,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严于律己,继续加倍努力,从1976到1979年,郑晓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1977年9月,郑晓接任南汾党总支书记以后,更是忘我工作,他带领南汾人民继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总支书记,郑晓时刻关心并深入本村所有三无、五保、低保户的家中,排忧解难。在各种自然灾害来临时,亲临现场,排查险情。对本村矛盾纠纷郑晓能及时排查、调解,及时化解,确保社会治安稳定,全村百姓都为之感动。1977年,南汾8000亩围海的浮运闸中,要装闸合拢,郑晓带领大队干部、工作组成员与青年突击队一起,日夜奋战在工地。有一天,家中派人到工地传话,说他的老母亲病危,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郑晓为完成装闸合拢任务,只好坚守在工地指挥。等他晚上九时回到家,老母亲昏迷在家,郑晓马上把母亲送到医院。郑晓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干起工作,就进入忘我状态,他自己有慢性胃溃疡病,于是一边服药,一边与大家一起进行鱼塭改田的繁重劳动。有时,郑晓一边捂着胃痛点,一边担土上堤茔。工作组的领导黄旭光劝他休息,他笑了笑,说道:“不碍事”!然后把“潮洲巾”一勒,继续与大家一起奋战在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