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冬,陈明、丁玲游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图片来源于人民网)
中红网北京2019年5月20日电(红笔杆)据相关消息,著名作家丁玲丈夫陈明,今日凌晨1:50在北京因病逝世,以103岁高龄走完其人生历程。
陈明同志生平
陈明同志出生于1917年农历正月二十日,江西鄱阳县人。原名陈芝祥。10岁时随任海关税务司帮办的大伯父住在北京,插班到北师附属小学学习。1930年大伯父调往上海海关,又随其家迁往上海,在培成女中附属小学读高小,同年考入东吴大学附属二中。
1933年秋,到上海麦伦中学(现继光中学)就读,深受历史教员、中共地下党员曹亮的影响,被推举为学校未名剧社社长,组织演出了《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等进步话剧,并对外售票公演。
陈明同志1934年参加革命。在“一二·九”运动中,是麦伦中学的学生自治会主席、上海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积极组织并参加抗日爱国的游行集会和示威活动。1936年春天参加抗日救国青年团,随后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夏天转入中国共产党。
陈明同志1936年秋天考入上海商学院。次年1月底,经中共党组织安排,去往北平,辗转山西,1937年5月抵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第四大队学习。“卢沟桥事变”后,参加丁玲同志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任宣传股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和西安国统区开展抗日宣传。在西战团期间,陈明同志不仅参加演出,也善于做思想工作,每到一地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把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成为丁玲同志的得力助手。
1938年8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圆满完成任务回到延安。同年11月,陈明同志入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秋天调去留守兵团政治部任宣传大队大队长、烽火剧社社长,次年与剧社一名女演员结婚,后解除婚姻关系,1942年与丁玲同志结婚。
1940年底,陈明同志调任延安文化俱乐部副主任,他的工作得到张闻天同志的赞扬。1941年底调中央研究院新闻研究室,1943年中央研究院改为中央党校三部,陈明同志在学习期间参加了很多演出,在陈波儿导演的苏联卫国战争题材话剧《俄罗斯人》中,他扮演的老红军几乎每场演出都赢得热烈掌声。
1944年春天,陈明同志经胡乔木同志安排,离开党校三部,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协,专事创作。他和丁玲同志一起,深入农村、工厂,边采访边创作。他坚持“大众化”方向,学习说书艺人的文体,将民间传说写成破除封建迷信的唱词故事《平妖记》,先在《解放日报》上选登,以后新华书店又出版了单行本。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明同志到达晋察冀解放区,与丁玲、逯斐深入森下瓦窑厂,合作写成剧本《窑工》。他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四纵队体验生活,写了《夜战大凤庄》、《马文利》等通讯报道,还应胡耀邦政委要求,帮助部队编写学习文化的“三字经”。石家庄解放后,他先在市委宣传部帮助工作,为《石门日报》写了创刊社论,后又深入到铁路机务段做工人工作。他还和逯斐同志一起,以国民党特务机关为素材,创作了多幕话剧《十九号》,被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出。在丁玲同志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期间,陈明同志既参与探讨创作,又为她营造良好的环境,所以丁玲同志在送给他的书上写道:“因为你给我许多帮助,使我这本书写的比较少一些错误和缺点,而且当我写作的时候,不致为外界所影响我的情绪,我是应该感谢你的。”
1949年7月,陈明同志到北京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会后到中央电影局工作,曾任电影局办公室副主任、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剧本审查科科长等职,后到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曾代理所长,后任编剧,专职剧本创作。他创作了描写大连码头工人与日寇斗争的《海港生涯》,根据话剧本改编了电影剧本《六号门》,影片拍成后反响甚好,参加了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中国电影周”,1957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55年,陈明同志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改编为电影剧本,审查意见认为剧本忠实原著,改编得很好。
1955年,丁玲同志被错误打成“反党小集团”成员,陈明同志一面关心劝慰她,一面积极写材料帮助她申述辩诬,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因此获罪,被打成右派分子,下放到北大荒新建点劳动改造。从1958年到1970年,陈明同志同丁玲同志先后在853农场、汤原农场、宝泉岭农场劳动和工作。在北大荒的风雪严寒中,陈明同志不悲观不消沉,以乐观昂扬的态度,参加劳动,联系群众,以后在王震同志关照下,他又从事文化教员和工会工作,帮助农场排演歌剧《刘三姐》选场及小型文艺节目,他导演的大型歌剧《三世仇》不仅在各个生产队巡回演出,还为汤原县党代会演出,广受好评。为了让农场职工看上电影,陈明同志还和丁玲同志自己花钱,从北京买来电影发动机。在朝夕相处中,他们与农场职工结下真挚的情谊。
文化大革命中,陈明同志和丁玲同志受到残酷的迫害,同时也受到农场广大职工、退伍军人和知识青年的保护。1970年,陈明同志被关进北京秦城监狱。1975年获释后安排在山西省长治市老顶山公社嶂头村。粉碎“四人帮”之后,他为丁玲同志和自己的冤案,两次进京上访申诉,经过努力争取,终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获准回到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