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的亲自带领指挥下取得攻打漳州战役的胜利,是我党我军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无论是对于当时的红军反“围剿”斗争和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还是对于毛泽东个人权威的树立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抑或是对中国时局的发展、红军和党的前途命运,都作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红军进漳决策体现毛主席的谋略眼光
1932年前后毛主席处境艰难。1931年1月,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把持中央领导权,“百分之百”推行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和红军进攻城市的错误指令,从1931年9月到1932年6月,先后作了七次决议,要红军夺取中心城市,以图实现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把毛泽东主张的大力发展和巩固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方针定性为“狭隘经验论”、“农民的落后意识”、“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并撤销其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的职务,1931年11月,又免去其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只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直到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党内一直受到指责和排挤,实际失去了对军队的领导权和决策权。
赣州失利毛主席临危出山。1932年1月10日,中革军委根据中共临时中央的指示,决定攻打赣州。毛泽东坚决反对,结果意见不被采纳,被迫到距离瑞金县城10公里的东华山古庙休养。2月4日,各路红军开始围攻有坚固设防的赣州城。由于赣州城三面环水,城高墙厚,地势险要,碉堡林立,易守难攻,加之情报不准,敌强我弱,技术装备不精,攻坚经验不足,敌援军又骤增,致使红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危急时刻,中革军委让项英火速赶到东华山面见毛主席,请他暂停修养,赶赴前线商讨解围之策。最终,还是采纳毛泽东的意见,起用起义才两个月的红五军团,掩护攻城部队撤出战斗。中央红军强攻赣州城历时33天,红军伤亡3000多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无功而返。
毛主席力主红军入闽进漳。江口会议以后,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兵中西两路,沿赣江而下,毛泽东随中路军行动。途中,毛泽东深入了解闽西南的革命形势,认为红军东征必须打出外线,直下漳泉,方能求得主动。主要依据有:漳州地处闽南沿海平原,易攻难守;漳州军阀张贞第49师虽然装备精良,但是实际战斗力不强;反动军阀横征暴敛、中饱私囊,党在闽南有深厚的革命传统和群众基础;漳州是闽南经济文化重镇之一,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便于筹款筹物;漳州靠近厦门,比邻台湾,畅通海外,华侨众多,群众抗日反蒋情绪高涨,便于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海内外影响。毛泽东的想法得到了林彪、聂荣臻等红军中路军主帅的拥护,并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中央局、中央军委的支持,同意把中路军改为东路军,进军福建,巩固闽西,开辟新区,筹足给养,东进行动,由毛泽东主席随军指挥。1932年4月1日,周恩来在长汀召开红军攻打漳州的联席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率东路军直下漳州,周恩来则率红军总部移驻长汀,统一组织、指挥、协调漳州战役,筹划后勤保障事宜。
漳州战役是毛主席在当时失去对红军的领导决策权、正确意见屡受指责压制的困难情况下,经过深谋远虑、权衡利弊、准确把握时局和分析敌我态势所提出的一个战略设想,是跳出包围圈、扭转红军不利局面、主动寻求战机的一个大胆方案。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没有毛主席的因势利导和坚持,就没有攻打漳州的决策,就没有红军攻打漳州的胜利。
二、红军进漳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灿烂光芒
最直接的是军事上的胜利,取得辉煌的战果。漳州战役,军阀张贞第49师的两个旅基本被歼,计毙敌二九三团团长陈启芳,俘敌一四六旅副旅长魏振南、二九二团副团长谢玉成等官兵1674人,缴获步枪2331支,机枪9挺,山炮2门,迫击炮2门,平射炮2门,步枪子弹13.32万枚,各种炮弹4642发,炸弹242枚,飞机2架(其中一架已毁坏,一架运到中央苏区),电话10部。这些武器,很多都是张贞以“剿匪”名义向蒋介石讨要的新式进口武器。这些战果,对于武器装备落后、枪支弹药严重缺乏、补给十分困难的红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犒赏,没有枪、没有炮,就只能靠打胜仗,从敌人那里去缴获、补充。
红军攻克漳州,不仅把号称“闽南王”的军阀张贞部基本消灭掉,剪除了其对闽西苏区的直接威胁,威震闽粤赣,使厦门、泉州、福州等地国民党地方当局惶恐不安,促使蒋介石急忙调兵遣将,催促“赣闽粤三省剿匪总司令何应钦速赴赣就职,对三省剿赤军事作出具体部署”,并急调十九路军入闽“围剿”红军。厦门海军司令林国赓借口红军要炸毁建在嵩屿的美孚公司汽油库,放油入海,火攻厦门,请求美、英、日帝国主义对厦门实行国际武装保护。鼓浪屿的日军,趁机把炮舰开入厦门港,卸下炮衣,对着漳州、嵩屿虎视眈眈。粤军第三军李扬敬部也分兵三路,进入武平、上杭、永定,向龙岩、长汀、平和推进,妄图切断东路军的退路。
最实惠的是经济上的收获,获得大量物资给养。在漳州战役后的一个多月里,红军进漳筹款筹物进展顺利,共筹得银元100多万元,还有大量的粮食、食盐、药品、布匹、靴子、煤油、印刷机等物资。在周恩来和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号召下,闽西各级组织掀起热火朝天的扩红、支前活动,成千上万的苏区群众组成运输队、担架队、救护队,将红军缴获筹集到的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设备,除漳州到金山水潮可通汽车和船运外,从水潮到龙岩、长汀、瑞金五六百里山路崎岖不平,通过肩挑手抬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到中央苏区。
据当年厦门《江声报》记载,1931年福建全省财政收入不足300万光洋,江西全省财政收入不足60万光洋,而闽西苏区政府月开支不足6000元,可见当时红军在漳州筹得的款项和物资,对于中央苏区艰难的财政经济状况是多么巨大的贡献。漳州战役后,红军在长汀举办了“金山银山”展览会,并建一熔银厂,把在漳州筹到的银元重新熔化制成苏区货币,为稳定苏区金融、发展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这些款项和物资,为红军胜利粉碎蒋介石第四次“围剿”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最突出的是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漳州在当时是属于福建比较富庶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央苏区创立以来红军攻占的第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沿海城市。虽然党和红军较早就在闽粤边境地区创建了(南)靖(平)和(漳)浦苏区、饶(平)(平)和(大)埔诏(安)等小苏区,但是,漳州泉州厦门整个闽南地区大部还处于国民党的白色统治之下。人民群众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和军阀混战之苦,渴望革命,热切盼望着红军的到来。
红军攻克漳州并进驻漳州一个多月,不但消灭了军阀张贞主力,剪除了对中央苏区的威胁与进犯,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嚣张气焰,而且严格执行城市政策、注意区分对象,严明组织纪律,力求做到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深入乡村打土豪劣绅、烧地契借据、分田地粮食,接济穷苦百姓,同时,书写革命标语,搭建演讲台宣讲革命道理,向群众宣传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苏维埃、穷苦人当家做主人的革命主张,宣传党和红军的抗日主张,让人民群众看到红军是真正为穷苦人翻身解放谋福利的工农群众自己的武装。卓有成效的宣传,很好地塑造了红军的正义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扩大了红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使党的抗日主张得到远播传扬。
最深远的是印证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为确立毛泽东日后在红军和党内的领导地位和权威奠定了样板。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就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于1927年9月亲自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毛红军胜利会师,成立红四军。1929年,红军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挺进,开辟了以江西为衷心的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在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为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先后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光辉著作,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开创了创建新型人民军队、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崭新局面。但是,他的一系列正确的主张和思想,却与共产国际和党内 “左”倾教条主义格格不入,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一再受到排挤和打击。
“左”倾教条主义强令攻打赣州,毛主席坚决反对,结果赣州失利,红军损失惨重;毛主席主张红军入闽,得到周恩来及红军将士的支持与拥护,并亲自率领指挥红军攻打漳州,结果取得胜利,战果辉煌。一胜一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因此可以说,漳州战役是冲破“左”倾冒险主义的束缚而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其实质是毛泽东思想的重大胜利。它不仅对当时的红军和苏区革命根据地意义重大,对时局的影响重大,而且对于确立毛主席在红军乃至于我党我军中的领导地位和权威,并形成我党我军坚强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中国革命进程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红军进漳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
在战略方针上,始终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不动摇,与坚持夺取中心城市、妄图争取首先在一省或数省取得胜利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对时局的分析判断上,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一·二八”事件、加紧侵略步伐,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激起抗日反蒋民主运动的高涨,引发统治阶级内部军阀混战与矛盾分化,已经使蒋介石的反动统治陷入内忧外患,在接连遭受三次“围剿”失败后,一时难以发动新的大规模“围剿”,只能采取战略守势,因此,“我们的军事战略,大规模上绝不应再采取防御式的内线作战战略,相反要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战略”。要利用或抓住敌人两次“围剿”的间隙,不怕远离中央苏区和革命根据地,敢于主动出击,到外围作战,在敌我力量对比总体上并在较长时间内呈现敌强我弱的背景下,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革命的群众基础较好的闽浙赣边等方向发展,在赣江以东、闽浙沿海以西、长江以南、五岭山脉以北的广大农村建立苏区,积蓄革命力量,发展革命战争。
在军事准备上,红军入闽以后,毛主席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认为唯有东征闽南、直下漳州最为理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具备诸多有利条件,有必胜的把握和信心,并且反复强调,红军进攻漳州主要任务是消灭漳州军阀张贞师,缴获敌人枪弹军事物资和筹集款物给养,帮助闽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抗日宣传,完成上述任务后就回师中央苏区,不长期占领漳州,要求福建省委和各县干部群众要有正确的认识,从思想上和工作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作战对象的选择上,善于运用“拣弱的打”的军事原则,不与强敌硬碰,击敌弱处,不打则已,打则必胜。在作战方法上,采用外线速决的运动战,红军行动迅速,大部队在丘陵地运动,两天赶路150多里,并配以“示形惑敌”,声东击西,整个战役中体现的是“快、猛”战斗作风,歼敌于快速与不备之中。此外,广大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斗志昂扬,不怕流血牺牲,奋勇杀敌,速战速决,势如破竹,确保了漳州战役的圆满胜利。
在经济保障上,由于中央苏区遭受封锁围剿,造成物资十分短缺、经济相当困难,许多红军战士甚至无法发服装、军饷,食盐、药品、布匹等更是奇缺,红军作战也亟需大量枪支弹药、医药卫生等后勤给养。因此,毛主席把缴获敌人的武器弹药和筹集款物给养作为红军进漳的主要任务,事先就摸透了漳州军阀张贞利用“剿匪”的名义向蒋介石讨要了大量新式武器装备,了解到漳州地区素来物产丰富,商业发达,畅通海外,华侨众多,非常有利于筹款筹物,解决红军和中央苏区物资给养困难的问题。事后也证明,毛主席的这一判断是英明正确的,红军进漳短短几十天之间就筹集到大量的款物,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记录,但是通过相关亲历者的回忆,都清楚地描述了当时筹集到大量的粮食、被服、布匹、药品、食盐、印刷机等物资器材,成千上万人车载船运、人挑马拉,从漳州到长汀、瑞金绵延数百里路,各种物资堆积如山,源源不断被运送回中央苏区的情景。单单在漳州筹到的100多万光洋,对于闽西苏区月开支不足6000元、红军红军攻克龙岩还要向商会借款5000元供部队暂时使用的窘境,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收获对于红军和中央苏区有多么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