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路孔镇
1934年,在南京经过风浪考验洗礼的赵宗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针对日寇步步紧逼的侵略脚步,赵宗麟撰写了多种书籍文章,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方方面面问题,成为了当时知名的社会科学家。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之后,他又随即参加了“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率队到大后方宣传抗战到底。
1939年6月8日,在日军对平陆县的大举进攻之中,坚持抵抗的赵宗麟牺牲在平陆县城东郊的普济桥边竹园里,年仅29岁。牺牲时,他的身边还保存着第一百七十七师的关防大印和抗战前线写成的遗稿。
其他文化界的抗日代表人物还有著名出版家邹韬奋、“人民艺术家”老舍、孙中山夫人宋庆龄、著名作家茅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等。为中国抗战作出巨大贡献与牺牲的抗日志士不胜枚举,囿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列举。
三、公祭日立法历程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尽管战争早已远去,但历史的伤痕却没被遗忘。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回顾立法历程:
1994年,江苏、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号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
2005年,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龙提交提案,呼吁每年12月13日举行国家公祭,由国家领导人参与公祭活动,同时还建议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希望将每年的12月13号,也就是南京大屠杀同胞的遇难日上升为国家公祭日。
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
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6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国将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等珍贵历史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目的是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捍卫人类的尊严。
四、有关公祭日
防空警报
每年12月13日,南京全城都要拉响防空警报
1996年开始,每年12月13日,南京全城都要拉响防空警报。2014年12月,全球最大的防空警报器-“捍卫者”运抵南京,参加12月13日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捍卫者”的喇叭口径高2米6,宽2米4,身长达3米,运行功率达到157.5千瓦。
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横尸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举世震惊,九州同悼,雪松纪念,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
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患,国破家亡。
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七十七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二零一四,国家公祭,中外人士,齐聚广场。
白花致哀,庄严肃穆,丹忱抒写,和平诗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铭记历史,记住灾难,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曾经的悲壮,珍惜现在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