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再往前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靖宇县在三道濛江河修建的小型水电站库区——“将军湖”,而且电站水坝——《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碑·护碑亭》约200米之间,因为是《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场区和《将军湖》水面,原有地形地貌荡然无存,所以这一地段“原杨靖宇将军与敌寇最激烈枪战痕迹”已无法探测。
这时已是下午四点多钟,林内光线暗淡下来。我们抱着再寻找一枚弹壳的一线希望,从电站水坝向东攀上山脊线,沿“弧形”山脊线勘察了四五百米,到达《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景区“雄风亭”,结果还是徒劳一场。
如图所示:红色箭头表所示杨靖宇将军撤往“殉国厅”大致方向;黄色箭头所示敌寇右翼追踪包抄杨靖宇将军大致方向;黑色箭头所示敌寇左翼追踪围堵杨靖宇将军大致方向;红色圆圈为殉国厅位置;蓝色圆圈为杨靖宇将军牺牲前一晚栖息地戗子位置;绿色圆圈为采集日制“T-99”步枪黄铜弹壳位置(刘静祥制图)
在夜幕渐渐笼罩昔日“杨靖宇将军殉国战场”上空时,大家怀着“欣喜和遗憾”复杂心情、恋恋不舍地带着那枚费尽几年心血研究史料、筹划一年之久、数小时翻山越岭、丛林跋涉、苦苦追踪,才搜寻到的“稀世珍贵抗联文物——黄铜子弹壳”驱车返程。
2019年10月16日14:50,在靖宇县三道崴子《护碑亭》东北方向约500米、杨靖宇将军牺牲前一晚栖息地“地戗子”正南方向约220米山坡上的5厘米腐殖土层内采集的日制“T-99步枪7.7×58mm”弹壳照片
日制“T-99步枪7.7×58mm”弹壳出土20天,颜色色泽发生“氧化”变化照片(2019-11-5刘静祥摄)
2019年10月16日,刘静祥、李立斌、刘伟、宫兆廷、宋军辉在靖宇县三道崴子“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殉国战场”采集“黄铜子弹壳”现场数据:
①、时间:2019年10月16日14:50 ②、地理坐标:东经126°46´13" 北纬42°21´16" ③、黄铜子弹壳:口径7.7mm、长58mm、沉积腐殖土层深约5cmm、土黄色、完整无损。 ④、卫星地图测定采集弹壳具体位置:在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牺牲前一晚栖息的地戗子”正南方向约220米;杨靖宇将军被敌寇击中致命子弹牺牲地《护碑亭》东北方向约500米;杨靖宇将军牺牲前一晚栖息地戗子与牺牲地《护碑亭》两地直线距离约700米。
我们经过深入研究在靖宇县三道崴子“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殉国战场”采集的这枚“黄铜击发弹壳”,刘伟同志依据测量数据查阅东北抗战时期日制枪械资料,并请研究东北抗战时期枪械专业人士戴福军先生鉴定,两者均证明:
该子弹壳是东北抗战时期日制九九步枪“T-99”7.7×58mm”弹壳,日制“九九”式步枪是1940年日制最先进步枪(其子弹与日制九二式重机枪通用),该子弹对人伤害力大于日制“三八”式步枪6.5×50mm子弹。
另:从该弹壳沉积掩埋腐殖土层约五公分深度内、腐蚀程度和呈现土黄色泽分析判断,其在地下掩埋年限“六七十年”以上。
“九九”式步枪是二战时期,日本军队以“三八”式口径6.5mm步枪为基础、改进发展的新一代日军制式步枪。日制“九九”式步枪1939年(日本纪元2599年·昭和14年)定型投产、服役,所以命名为“九九”式步枪,使用的7.7×58mm子弹头短、击中目标后易翻滚、造成枪伤重。因此“九九”式步枪子弹对人体的伤害力,比使用:6.5×50 mm 口径弹药的“三零”式、或“三八”大盖步枪大的多。这种武器主要是驻扎在满洲国(东北)关东军使用,抗战时中国关内很少见这种步枪。制“7.7×58mm·T-99”步枪弹为日制九九步枪和日制九二重机枪通用子弹。
左日制T-99步枪弹·右日制38式步枪弹 2019/10/16在杨靖宇殉国战场采集的日制“九九”步枪弹壳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论是:
这是一枚1940年2月23日16时左右,日寇在靖宇县三道崴子追杀杨靖宇将军、向杨靖宇将军射击时遗留的“子弹壳”,应属于“抗联一级文物”。
靖宇县历史记载,有史以来靖宇县三道崴子唯一战事,就是杨靖宇将军牺牲战斗。
我们本次实地勘察有以下两点重大发现:
第一个重大发现!是我们深入研究考证“杨靖宇将军牺牲战斗过程”史料, 走进杨靖宇将军殉国战场,发现了沉睡七十九年的敌寇追杀杨靖宇将军“日制T-99步枪弹壳”。
由此可见,该子弹壳是当时敌寇使用日制最先进枪械、来追杀杨靖宇将军的“实物物证”!这是东北抗联史学界对“杨靖宇将军殉国重大事件”研究的最新重大发现!
第二个重大发现!是我们深入研究考证记载“杨靖宇将军牺牲战斗过程的约30分钟时间段”史料,经过走进杨靖宇将军殉国战场实地勘验证明,我们模拟绘制的《1940年2月23日靖宇县三道崴子杨靖宇将军与追踪敌寇激烈枪战路线(草图)》,是符合史料记载的“约30分钟时间段”所能到达“路线”。
而且我们从此次采集弹壳位置、以及当时敌我双方体能状况、战力“21:1”、当时当地季节气候、树林植被和地形地貌形态等诸因素,来分析当年敌我双方“30多分钟”激烈枪战中所能走过的距离,其结论是与我们绘制的“日寇追杀杨靖宇将军一路激烈枪战‘七百余米’路径草图的情况,基本是一致的。
这就是说,在杨靖宇将军牺牲79年之际,我们利用所掌握的史料,历经两年坚持不懈深入探索研究、实地勘验考察,终于可以以该弹壳采集地为“衔接点”、寻找出“杨靖宇将军与日寇一路枪战血拼中、走完的人生最后一程700余米”之路径。
杨靖宇将军在生命最后30分钟,以五日断粮、伤病缠身、饥寒交迫生命体征已临极限之躯,面对“1:21”强悍之敌穷凶极恶跟踪追击危机时刻,以“宁死不当‘亡国奴’、浴血搏杀、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慨,拼尽生命最后一点气力做生死最后一搏,“遂利用密林一面巧妙地应战,一面撤退”(敌寇语),直至在到达牺牲地《护碑亭》身中致命枪弹、壮烈殉国那一刻······。
确山濛江万重山,将军英灵两地牵; 三道崴子抗战雪,拧筋松柏泪珠涟!
——诗中“雪”含“烈士鲜血”双重之意
今靖宇县三道崴子《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碑·护碑亭》照片
当今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一角照片。红色箭头所示即《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碑·护碑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