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先照片
照片上的这个人很年轻,浓眉之下是一双细长的眼睛,帅气而温暖,未完全退去青涩的脸上略带几分顽皮的神情,用英俊神武来描绘他实不为过。他浑身上下透着青年人的热情与活力,放到现在,他肯定是一位能讨姑娘欢心的阳光大男孩,他就是来自河南新县的革命家吴焕先同志。
2019年8月单位组织教职员工去河南新县、湖北红安等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我多次被吴焕先的事迹感动得眼眶湿润。近日,欣闻习近平总书记于9月16日下午,亲赴河南新县,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我更是激动万分,按捺不住自己兴奋的情绪,决定写一写我心目中的这个英雄。
富家子弟为穷人闹革命
吴焕先,1907年8月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紫云区箭厂河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他自幼长得聪明伶俐,深得父母喜爱,母亲给他取乳名“安安”,祈望他一生平平安安。他在家族中排行老七,又是读书人,所以人们都称他“七相公”。平日里他沉静寡言,安静的像个姑娘,又加长得清秀,白净的圆脸,浓眉大眼,宽口薄唇,因此村里的婆婆都叫他“七姑娘”。吴焕先性情温顺,小时候连田里的蚂蝗都怕得要命,逢年过节,看见放鞭炮的,都吓得两手捂着耳朵跑开。他出生在地主家庭,有几十亩田地、七八间房屋,父亲做点小买卖,家庭殷实,生活悠闲而富足。他本可以做一个风流倜傥的少爷,过岁月静好的闲雅日子。然而,16岁的他在湖北麻城蚕业学校读书时,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开始接受马列主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美丽的箭厂河
1924年冬,吴焕先放寒假回家,带了一张马克思像贴在家里供奉祖先的地方。他的“荒唐”行为遭到了父亲的严厉呵斥,他却辩解道:“这个大胡子可是个好先生哩,他是解救全世界穷苦人的。”为此,父子俩大吵了一架。为了革命,他退掉了父母给他包办的与富家小姐的婚约。他说:“革命首先要革自家的命,才能带领广大农民起来革命。”他把自家的田地分给佃户,让他们耕种,带头烧掉了家里的契约和借据,穷人欠他家的租子、债款,连本带利一笔勾销,再也不用偿还。许多贫苦农民激动得热泪纵横,连声说:“焕先他闹革命真是为我们穷人啊!”在四角曹门村,吴焕先建立了箭厂河第一个农民协会,为让饥饿的穷苦人过了一个好年,他带头把自家的粮食分给贫穷百姓,发动了向地主“借粮”、“减租抗租”的斗争。吴焕先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让土豪劣绅既感到恐慌不安又极端仇视。
为信仰家破人亡
1926年冬天,痛恨农民运动的地主豪绅,勾结土匪,带着枪支队伍突然朝四角曹门杀去,他们叫嚣着:“血洗四角曹门,灭绝吴焕先全家!”直奔吴家而去。吴焕先的父亲一看大难临头,慌忙领着全家人往后山逃跑,却被匪徒拦住了去路。几声枪响后,吴焕先的大哥吴尚先、二哥吴奉先躺倒在血泊之中。父亲吴维棣和四弟吴济先,被匪徒抓住后扒掉全身衣服,乱刀砍死在自家门口不远处的水塘边上。见此情景,吴焕先的大嫂被吓得魂不附体,惊慌失措中,抱着不满半岁的吃奶孩子,一头扎进水塘里面,溺水而死……只是瞬间,一家六口人全没了,曾经温暖幸福的大家庭一下子步入了凄冷悲惨的冬季。
吴焕先出去办事,躲过了一劫。当他回到家中看到幸存的母亲和十几岁的五弟正伏在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的亲人遗体上恸哭时,吴焕先也忍不住落下了眼泪。但是斗争的残酷没有让吴焕先害怕退却,他忍着悲痛当众讲道:“这个血债早晚要以血偿还,我吴焕先破家革命,一不做二不休,就是要革命到底,宁死不屈!”埋葬好家人的遗体后,他毅然投身到了黄麻起义的战火中。
1931年春,24岁的吴焕先和有着共同信念追求的曹干仙结为了夫妻,战争的紧迫没有给这对新人留下很多的浪漫和缠绵, 婚后五天,他即被调任红四军第12师政治部主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工作。
由于中共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的极“左”政策和发起的对党内的“肃反”运动,致使红军损失惨重。这时国民党反动军队,又对革命根据地实行惨无人道的清乡政策。他们搜山、烧山、投毒,推行保甲制度,妄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全部肃清。革命进入了生死存亡的严酷时刻,红军被迫游走在荒山野岭之中,给养困难,缺粮严重。战士们在风寒雨雪中露宿,用野菜草根果腹,吴焕先和大家一样忍饥挨饿受冻。
部队的日子艰苦,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吴焕先的家被烧了,田被毁了。老母亲和妻子为躲避国民党和还乡团的追捕骚扰,经常“跑反”逃难,惶惶不可终日。有一天,母亲乞讨到了军部,战士们知道后,纷纷要求吴焕先军长将老妈妈留下来,省委书记沈泽民(作家茅盾的弟弟)也破例批给了一斗大米。但是,望着体质虚弱骨瘦如柴的官兵们,他深知部队也很困难,想想战士们也有同样苦难可怜的母亲,吴焕先硬了硬心肠,还是把这一切拒绝了。当老妈妈拄着讨饭棍步履蹒跚地离开部队时,战士们禁不住痛哭流涕,吴焕先这位钢铁男儿也大放悲声。如此一别,吴焕先就再也没见到生他养他的老母亲……
时隔不久,吴焕先的妻子曹干仙知道部队严重缺粮后,背着乞讨来的十几个鸡蛋和半袋粮食来看望他,正在打仗的吴焕先无暇顾及,未来得及见妻子一面,就让警卫员打发她回去。妻子拗不过,只好把讨来的东西留下,独自一个人含着泪默默离开了。当吴焕先忙完,打开粮食袋,把鸡蛋送给伤病员时,他一下子惊呆了!这是一袋怎样的粮食啊!大米、小麦、黄豆、谷糠、麸皮……这分明就是乞讨而来的“百家粮”。那天夜里吴焕先为妻子的百家粮难受得一夜未眠。几天后,放羊的孩子们在长冲甘渣岗上发现了饿死的曹干仙。当吴焕先赶到时,妻子嘴里还含着半截没有嚼碎的尚未饱满的麦穗,冰冷的嘴角上凝结着点点滴滴的绿色唾液……吴焕先心爱的妻子,他梦中的“六姑”(曹干仙乳名)因饥饿从此和他阴阳两隔。而此时的曹干仙已怀有身孕,那天去找吴焕先,就是想告诉他:“我有喜了,我们有孩子了”,然而,这句话终未来得及说出口。
是年十一月,吴焕先的母亲陈氏因不肯屈服敌人“移民并村”的清乡政策,独自一人躲藏在自家杂货铺的夹墙里面。夹墙又窄又长,本是收藏贵重货物、防止土匪打家劫舍的地方。陈氏隐藏在里面,以躲避敌人搜捕“军长的母亲”。由于整天担惊受怕,长久不见天日,不得温饱,母亲苦熬苦守了一个漫长的冬天,最后被活活困死在夹墙里。半生信奉观音菩萨的母亲,在吴焕先踏上革命征程后,就转信了儿子敬重的“洋菩萨”——卡尔·马克思,几年间无论怎么颠沛流离,母亲始终保存敬奉着“马先生”的画像,至死她依然保存着儿子带回的马克思画像。祈愿这个长着大胡子的“洋菩萨”能保佑她的“安安”和这个已残破不堪的家的平安……
至此,为了革命,为了信仰,为了生不如狗贱如蝼蚁的贫贱大众,吴焕先耗尽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
爱兵爱民
吴焕先领导的红二十五军几乎没有年龄超过18岁的战斗员,这些小战士大多数是鄂豫皖根据地战斗中牺牲者的遗孤,有一些是红四方面军入川将士留下来的子弟,还有“肃反”中牺牲者的亲属。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红二十五军的队伍中,还有一批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老百姓叫他们是“童子军”或“娃娃军”。
带领这支队伍,二十多岁的吴焕先既做纪律严明的军政领导,又要做充满爱心的兄长。每逢行军,吴焕先有个习惯,就是经常跑前跑后,看看这些“娃娃战士”有没有生病掉队。宿营时,他又要看看这些孩子们有没有饿着冻着,有没有草鞋穿。他总是把战马让给伤病员和掉队的士兵骑,有的战士年龄太小,吴焕先怕他睡着了摔下来,就干脆把小战士绑到自己身上,一起骑马行军。多年后,那些在战火硝烟中幸存下来的老战士还亲切地称吴焕先为“父兄”,每每忆及吴焕先的一些往事还常常热泪盈眶,不能自抑。
吴焕先不仅爱兵,而且爱民。有一次部队行军到嵩县的一个村庄,天已经黑了,为了不打扰村民,红军并没有挨家挨户敲门借宿,而是抱枪挤坐在村里的一条小巷子里,露宿了一夜。红二十五军秋毫无犯的严明军纪感动了村民。在红军离去后,他们就将这条小巷子命名为“红军巷”。
部队平时打地主土豪打到的粮食财物,除了留下部分做军需用外,统统分给穷苦百姓,士兵每到一处就帮群众担水、劈柴、磨面、打扫街道……部队在商洛地区时,每遇到背柴、挑碳、扛椽的老百姓,吴焕先老远就用陕西话吆喝起来:“闪开,闪开!呛忙给乡党让路……”几十年后,郭述申再次访问吴焕先走过的地方时,有位卖炭老人还深有感触的说红军当年还为他“让过路”咧!由于吴焕先爱护尊重老百姓,红二十五军深得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血战独树镇
1934年11月16日,为了避开蒋介石20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的 “清剿”,保存革命火种,开辟新的根据地,吴焕先和程子华、徐海东带领2900多名“娃娃军队”从罗山县何家冲开始了长征之路。临行前,吴焕先再一次回望大别山的青山绿水,夕阳晚霞;再一次遥望家乡的水塘稻田,袅袅炊烟;再一次祭怀开明的父亲、慈祥的母亲、不幸的哥哥嫂嫂和贤惠的妻子……
残阳如血,行伍匆匆,告别家乡,离开故土,将士们的离愁别绪还没完全散去,就和国民党打了多次恶仗,粉碎了他们一次次的围追堵截。这一天队伍行军到方城县独树镇,突遇寒流,天气大变,气温骤降,雨雪交加,呼叫的寒风裹着雪粒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天地间灰蒙蒙一片。道路泥泞,许多战士的草鞋都被烂泥粘掉了,只好赤着冻的紫红的脚走路,裸露的脚面被冰渣、石块和荆棘划破一道道口子,挂着血迹。凛冽的北风吹来,穿着湿透的单军装的战士冻的浑身哆嗦,牙齿打颤,有的战士衣服冻的硬邦邦的,像穿了副铠甲。因为没有粮食,很多战士已经一整天没有吃饭了,此时,饥饿、疲劳、寒冷一齐袭来,摧毁着大家的意志和生命力,有的十二、三岁的小红军和年老体弱的同志倒在雪地里再也没有起来……突然,“哒哒哒…”前方爆发一阵激烈的枪声,敌人突然袭击了,已从两翼包抄了过来,战士们冻僵的手指一时连枪栓都拉不开了,部队陷入了被动的境地。有个意志被摧垮的参谋大喊大叫:“我们被包围了,赶紧各自逃命吧!”,骑着一头大黑骡子,仓皇奔逃。队伍一下子大乱,慌乱撤退,情形十分凶险。就在这紧要时刻,吴焕先赶到了。他毫不犹豫的掏出手枪,从一名战士身上抽出大刀,对人群厉声喊道:“站住!这是我们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退!”随即举起大刀高呼:“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跟我来!”头也不回向前冲去。这激昂的声音,震撼着每个战士的心。同志们热血沸腾,勇气倍增,端起刺刀,挥舞大刀,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奋不顾身向敌人冲去,有的刺刀折断了,就用枪托砸;枪托坏了,就抱住敌人扭打,连没有武器的脚夫也拿着扁担参加了战斗……最终,敌人被打退了,吴焕先又一次挽救了革命。
时任副连长,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王诚汉将军后来在回忆中写道:“这一仗(独树镇恶战)打得太突然,太激烈,太艰苦……硬是用大刀砍出了威风,压倒了敌人,杀出了一条生路,使红二十五军绝处逢生。”独树镇战斗,是关系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的一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称这次战斗为“血战独树镇”,与“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激战嘉陵江”等著名战役具有同样的历史意义,并列长征史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将独树镇战斗称为“鏖战独树镇”,与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一起并列为长征八大著名战役战斗,对独树镇战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独树镇战役纪念碑像一把刺刀,寓“血战”之意
从箭厂河到庚家河,从七里坪到平凉城,从大别山到六盘山,从豫南到陕南,从鄂东到陇西,从黄麻起义到长征途中,每一次部队遇到危险,吴焕先都冲锋在前,撤退时,又常常留在最后,多少次拼死冲杀,多少次血雨腥风,多少次惊心动魄,多少次化险为夷,只有吴焕先自己最清楚。
四坡哭军魂
1935年8月21日,部队行军到甘肃泾川县王村镇,稍作休整后,准备在一个叫四坡村的地方渡过汭河,继续北上,完成与中央红军的会师。天空飘起了细雨,吴焕先亲自站在岸边指挥部队渡河,雨水浇湿了他的衣服,水珠顺着他清瘦的脸庞滚落下来。部队刚过一半,山洪爆发,汭河水猛涨,几名战士不幸被急流卷走。正在这时,塬上忽然响起枪声,国民党团长马开基带领队伍,突然向四坡袭来。这时,先头部队已经过河,难以回援,后卫部队背水作战,形势极为不利,红军又一次陷入了绝地。吴焕先沉思片刻,果断率领交通队和新兵连一百余人冲到塬上,直插马部侧后,形成夹击之势。吴焕先一面指挥部队猛烈反击,一面大声疾呼:“同志们,压住敌人就是胜利,决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一定要坚决地打!”在他的鼓舞下,战士们不顾泥泞路滑,迅速抢占制高点,向敌人发起冲击,敌人乱作一团,纷纷溃退。战斗过程中,吴焕先始终冲锋在第一线,当他跑过一条没有水的旱河沟、正向河岸跃进时,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胸部,顿时血流如注,他身体一晃,倒在了泥泞的雨水之中……战士们听到吴政委负伤了,一个个悲痛至极,怒火万丈,他们高喊着:“政委受伤了,为政委报仇啊!”视死如归地向前冲去。他们用刺刀捅、大刀砍、用牙咬,有的战士抱住敌人的马脖子把敌人拉来肉搏,杀喊声震山撼岳。硬是把国民党人马压进一条烂泥沟里,全部歼灭,敌团团长马开基也被击毙。
歼灭敌人的同时,战士们赶紧把吴焕先从塬上抬下来抢救,由于塬高坡陡,道路泥泞,单人都很难站立行走。同志们跪坐在泥水里,把吴焕先抱在怀里,流着泪呼喊着政委的名字,从塬上慢慢滑下来……因伤势过重,红二十五军的“军魂”吴焕先还是永远闭上了眼睛。
将士们嚎啕大哭,一时间云幕低沉,风雨大作,将星陨落,天地动容!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哭声和风声连成一片。
汭河呜咽,四坡悲歌,万木垂泪!
吴焕先静静地躺在一块门板上,他面色平静,就像睡着了一样。副军长徐海东含着热泪,怀着异常悲痛的心情,端来一盆清水,为吴焕先轻轻地擦洗满身的泥浆和血迹……
这个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这个红二十五军的组建者,这个官兵爱戴群众拥护的卓越领导,这个纵横驰骋、转战千里、战功显赫的“军魂”,这个行军时跑前跑后,战斗时身先士卒、不畏生死,和战士们一起吃饭、睡觉、烤火、像兄长一样关爱战士可亲可敬的吴政委再也不用冲锋打仗,为革命日夜操劳了。
为了消灭人吃人的旧世道,为了开辟一个新世界,为了穷人不再活的苟且,为了纯粹而高尚的理想,吴焕先流尽了他最后一滴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