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林铁史
英勇就义前的林铁史
出生于广东海丰县书香之家的留学生林铁史认为:人类苦难是由于罪恶的经济制度决定的,只有推翻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制度,中国才能富强,民族才能独立。为了推翻罪恶的旧制度,他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直至被凶残的敌人杀害碎尸!
林铁史,又名修家,1898年1月出生于海丰县。1922年在留学日本期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和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人之一,曾任陆丰县苏维埃政府委员兼秘书长、中共陆丰临时县委书记。1928年7月6日在组织领导夏收暴动时被捕,同月11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仅30岁。
携手彭湃 掀海丰反帝反封建浪潮
铁史六岁开始在林祖祠小学读书。他的父亲林晋亭,曾任海丰县高小校长、教育会长、戒烟局董事等职。因与陈炯明素有交往,在陈督粤时被任命为秘书,迁审计处长。居香港时主办过《香江杂志》。林晋亭不仅学识渊博,且为人正直,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他经常向铁史讲述民族英雄文天祥、林则徐等英雄故事,教育铁史要学习文天祥等英雄的为人,要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民众的富裕奋斗。在父亲的影响教育下,铁史自小崇敬英雄人物,刻苦学习,注意锻炼体力和培养意志。他不但功课好,且对同学热情,乐于助人。
一九一四年秋,铁史高小毕业后考入海丰中学。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势力激烈斗争、中国人民开始新的觉醒的时期。中国人民经过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思想已深入人心。一九一六年,海丰县教育界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一派是以同盟会员林晋亭为代表的进步派,提倡新学、新道德;另一派是以大地主陈月波为代表的保守派,主张维持旧学、旧道德。铁史坚决站在进步派这一边,向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攻击,是进步派中的一员骨干。在这一年,铁史与彭湃等进步同学,在老师林晋亭的指导下,为了反对袁世凯投降卖国的二十一条条约,于五月七日举行了“五・七”国耻纪念一周年的集会和反日爱国示威游行。这次活动影响很大,在海丰学生中第一次掀起了群众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浪潮。随后,铁史和彭湃、陈国光、陈复、郑志云等组织了旨在团结进步青年、共商国家大事、向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群进会”,团结了一大批同学,并开始了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同年十月,海丰县的地主豪绅陈月波之流,为了吹捧海丰驻军统领林干材,发起在海丰县五坡岭“表忠祠”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石像旁,为林干材竖石像,要与文天祥像并列供祀。林干材是投机辛亥革命的封建余孽、双手沾满海陆丰人民鲜血的刽子手,仅一九一三年被他杀害的海陆丰农民就有数百人。对这样一个刽子手,海丰人民无不切齿痛恨。陈月波等为林干材竖像供祀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社会进步人士的强烈反对,铁史父亲林晋亭首先写了《告海丰父老书》,号召海丰人民起来反对陈月波为林干材竖像供祀的斗争。接着,铁史和彭湃、陈复、郑志云等“群进会”会员又以海丰中学学生的名义贴出墙红,历诉林干材的罪行,坚决反对为林干材竖像。“群进会”还在彭湃带领下,发动海丰中学师生联名具呈到广州控告林干材、陈月波等的恶行。由于海丰人民和师生的坚决斗争,终于迫使广东省当局将林干材革职。这一斗争的胜利,使铁史看到了群众团结斗争的力量。
毋忘国耻 血书唤起莘莘学子强国心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海丰中学学生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铁史与海丰中学一批进步学生上街游行,组织学生会,并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的彭湃取得联系。海丰县学生联合会将彭湃的来信和“毋忘国耻”的血书贴在五坡岭海丰中学的布告栏上,在海丰学生中引起很大震动。铁史等进步学生以海丰县学生联合总会的名义向全县中小学发出立刻行动起来抵制日货的号召,在海城、汕尾、捷胜、田墘、马宫、鲘门都组织了学生检查队,四处查封日货。铁史奔走在这些地方,积极做好宣传鼓动和组织领导工作。经过一段紧张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海丰县学生联合总会将收缴的日货全部付之一炬,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可侮的坚强决心。
一九二O年,铁史在父亲的支持下,到广州广府中学读书,以接受新的教育,增长更多的知识。这一年,海丰发生劝学所长陈伯华殴打青年学生郑志云事件。铁史组织和领导了在广州求学的海丰学生,声援海丰学生联合会控诉陈伯华的罪行。海丰当局迫于学生会的强大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不得不在一九二一年八月命陈伯华弃职。
一九二一年暑假,铁史从广州回到海丰,参加了彭湃创办的“社会主义研究社”。他在“社会主义研究社”听取了彭湃主讲《社会问题之管见》、《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唯物史观》和《资本论入门》几个专题。通过这些学习和研究活动,铁史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东渡日本 立志推翻不合理制度
一九二一年十月,铁史受到彭湃的影响,为到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遂和陈魁亚、黄鼎臣等赴日本留学。铁史到彭湃留学过的早稻田大学学习。这所大学是日本一所比较著名的私立大学,学术研究的自由空气比较浓厚,也比较活跃,教授中有许多著名的进步学者,是当时传播社会主义诸家学说的学府。铁史在这所大学里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被选为中国留日学生东京团支部书记。他是中国留日学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领导人之一。
铁史在团支部里经常组织团员学习《共产党宣言》、河上肇著的《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等著作,研究和探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还经常分析研究国际国内形势。日本留学生东京团支部为了配合国内斗争,在铁史主持下,积极发展团员,并与国内一些大学的进步组织、同学取得联系,经常向留学生报告国内情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苏联十月革命的实践,使铁史深深认识到:人类苦难是由于罪恶的经济制度决定的,只有推翻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制度,中国才能富强,民族才能独立。从此他立下志向,一定要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秩序,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正常的生活。
文韬武略 促教育与工农运动紧密结合
一九二四年,铁史在日本学成回国。此时国共实现合作,彭湃已到广州。虽然陈炯明军队仍盘踞东江,海陆丰农民运动遭到镇压,但经过组织的农民没有被征服,仍坚持斗争。铁史回国后与彭湃及留在海丰领导农民地下斗争的郑志云等取得密切联系。一九二五年二月,革命军东征,彭湃随军回到海丰。四月,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建立,铁史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留在海丰参加恢复农会、筹建农民自卫军等工作。五月,广东省第一届农民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铁史出席了大会,并协助彭湃组织大会工作。
不久,根据党组织安排,铁史出任海丰县教育局长。当时,党是很重视教育阵地的。中小学是培养工农人才的地方,广大革命师生是推动工农运动发展的一支要力量。要办好学校,就必须掌握学校的领导权和经济权。铁史在县农民协会的公开支持下,首先组织师生向把持县财政局、任意克扣教育经费的地主豪绅马笠川进行斗争,夺回经济大权。他还坚决贯彻农民协会有关开展乡村教育的决议,把全县各区乡的神产、儒租等封建产业权收归教育产业,作为扩办乡村学校的经费。在他的主持下,海丰的乡村学校发展到三百余间,农村儿童的入学率大大提高。
一九二六年秋,铁史决定在海丰中学增设高中程度的“社会科学专修班”,还聘请原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中共党员黄春源来校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海陆丰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的革命人才。
铁史不但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还很注意教育和革命实践相结合。他经常邀请当时海陆丰农民运动的领袖来校讲课,传授工农革命经验,还经常组织学生下乡宣传,参加农会集会活动,使师生对农运有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一九二六年冬,海丰中学毕业生约四十人,响应铁史、郑志云的号召,组成“潮汕参观旅行团”,结合进行介绍海丰学生参加工农运动的做法,被当时的省政府誉为全省之冠。铁史始终把教育与工农运动的使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海丰的教育事业呈现一片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