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宜黄县麻田区卢荣祥居住证(规格168×272毫米)
这是一张带存根的居住证,无情的岁月让存根部分只留下一小半,能看出来的只有几个空白格子和“号”、“业”两个字。中缝基本完整,“推字第一号”。右边是发给居住者需要贴在门上的居住证。居住证除了左下角的说明有部分破损之外,其余基本完整。这是一张发给江西省宜黄县南团区麻田乡杜迳村卢荣福的居住证。卢荣福家中有二男三共5个人,其经济地位,过去只有5担谷的田,平均每人只有一担谷田,这显然属于贫农身份。到红军来了之后,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府以后,分得27担半谷的田,平均每人就有了5担半谷的田。由此可见,卢荣福家过去遭受到多么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签发这张居住证的是麻田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黄加祥。
居住证之中“经济地位”一栏,究竟应该填写什么内容?根据收集到的各地居住证不尽相同。有的居住证,在“经济地位”一栏,填写的是过去有多少田,多少山林,多少房屋,多少债务,内容特别详细。如(图2)公略县东古区官先湛居住证,在“经济地位”栏目所填的是:过去田24担,山3担,现在田16担,山3担。可见此户人是富农,土地改革后划出了8担谷的田。但很奇怪的是这户人竟然没有房屋多少间情况。同一个县之内,各区各乡填写内容也不一样。万太县窑下区刘材发居住证(图3),在“经济地位”栏目所填的均是“贫农”。而永丰县南坑区张原发居住证(图4),在“经济地位”栏目是空白,什么内容都没有填写。
图2 公略县东古区官先湛居住证内容
图3 万太县窑下区刘材发居住证内容
图4 永丰县南坑区张原发居住证内容
由此可见,在居住证之中“经济地位”一栏,究竟应该填写什么内容,是没有统一规定的。正是由于没有统一规定,卢荣福这张“第一号”(图6)居住证填写好以后,可能当时在场不少人,有人对填写的这种内容就提出了疑议,甚至遭到某个领导的否定,固而只好作废处理。因此,就在中缝上方打了个“×”,第一号居住证就这样胎死腹中。又由于某种原因,这张作废了的第一号居住证连同存根,被人塞进了墙缝,一呆就是几十年,直到主人的房子折旧建新时,才得以与世人见面。
图5
宜黄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建县于三国吴太平2年(公元257年),迄今已有1759年历史,因县治设于宜水、黄水汇合处而得名。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宜黄县属于红白交界地区,情况比较复杂。苏维埃政权比较不稳定。早在1929年,宜黄县就开始筹备革命委员会,至1931年4月才正式成立。同年11月在吴村(现宁都县辖地)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因形势变化,1932年3月县苏维埃政府迁至东陂,1932年7月又迁至黄陂,1933年11月再迁至罗家湾,1934年1月又迁至白竹,同年5月还迁至金竹(现乐安县辖地)。1934年6月,中共乐安中心县委决定将乐安、宜黄、崇仁三县苏维埃政府合并,成立乐宜崇三县联合政府。1934年冬苏区先后被国民党军占领,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
图6 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要图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宜黄县东陂、黄陂镇,是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东陂战役”的主战场。1933年2月至3月下旬,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指挥红军,采取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在草鞋岗、黄柏岭、霹雳山、雷公嵊、笔架山摇篮寨发起猛烈进攻,从而粉碎了敌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3年3月6日第八十五期的《红色中华》作了专题报道:
“前方来电:我红军之一部,二月二十八日在乐安宜黄之间,东陂黄陂地方,将敌五十二师全部消灭,五十九师大部消灭,缴获步枪万余枝,迫击炮四五十门,短枪五六百枝,子弹数百万发轻重机关枪自动步枪三四百枝,无线电一架,辎重无算,并活捉敌五十二师师长李明,旅长二名,师部参谋一名。”
“又前方来电:我红军于一日与敌五十九师残部及敌十一师增援部队继续激战,当将敌消灭,又活捉敌五十九师师长陈世骥,及其师部人员,俘掳一团兵械,五十九师仅逃出一团,亦溃不成军,罗卓英新成立之五军,实已消灭,俘掳白兵及辎重等无算,总数查清后另告。”
“我百战百胜的红军,在敌人大举进攻中,不断获得光荣伟大的胜利,屡次给敌人迎头痛击,造成了完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更有利的条件,战争全部胜利的取。”
图7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周恩来、朱德与红一方面军的部分领导合影
此张居住证的珍贵之处在于:
1、此居住证带有一小半存根,这在目前所收集到的居住证中是首次发现,可以说是仅见品,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2、从收藏实践看,宜黄县的苏区文物非常少发现,什么原因不太清楚,可能与其地理位置和当时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宜黄县地处中央苏区的边缘,当时苏维埃政权不太稳固,就连县苏维埃政府都搬来搬去,漂浮不定,不像中心地带的瑞金县、兴国县、于都县等地方,所以这个县的存世苏区文物非常稀少,相对其他县的居住证更显珍贵。 3、居住证编号为“第一号”。居住证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目前没有确切的文史资料佐证。一般认为是1930年“富田事件”以后,为更好地反特除奸,加强中央苏区的安全保卫工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包括苏区内部使用通行证制度,清乡制度和户口管理制度等等。从收集到的居住证看,都没有注明发出的时间,究竟谁是第一个发出?发出的时间是什么?都是一个期待今后破解的难题。虽然不能非常肯定这张居住证就是苏区历史上第一张,但也没有证据证明这个“第一号”不属于苏区最早发出的居住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