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领导人,人人是军魂铸造的带头人,个个是听党指挥的楷模。29岁的周恩来是南昌起义的领导者,是铸造军魂的轴心。他对党、对革命的信仰,在南昌起义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周恩来同志忠于党和人民的高尚品格,还突出表现在临危不苟,负重战危,在紧要关头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在起义后的南征中,繁重的工作使周恩来在进入广东后病倒了,高烧有时达到40度,但他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在自己战斗岗位上。当部队进入潮汕,遭到敌人优势兵力围攻时,周恩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到达流沙与主力部队会合后,在研究部队今后的去向的会议上,张太雷传达中央指示,要周恩来迅速回中央工作,许多同志也提出,恩来同志重病在身,应当迅速离开。这时周恩来说:“我的病不要紧,支撑得住,我们要到海陆丰去,扯起苏维埃的旗帜!”就这样,他抱病主持“流沙会议”,做出部队撤退和领导人疏散的安排,自己带病坚持一直留在潮汕地区农村,直到起义领导全部安全转移。
南昌起义创造了许多奇迹,在起义军主力失散、敌人四面合围中,起义领导人没有一个被俘,没有一个被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凝集周恩来对党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朱德、陈毅是坚定信念的一座丰碑。朱德在天心圩的讲话,现在已为大家所熟知。它表明一个党的忠诚战士,在最困难最黑暗的岁月,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粟裕视察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说:“那时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与前委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给养和伤痛困扰着我们,每天离队的人很多,部队组织散乱,一支两三千人的队伍随时都有可能散掉。就在这时,朱德发表了讲话,使大家从黑暗中看到了光明,树立了只要有二三十个人就要把革命干下去的决心。”
在革命最困难、最无望、也最容易动摇的时刻,朱德表现出磐石一般的革命坚定性,起义军将士都从他身上感受到共产主义一定胜利的信念,朱德在即将崩溃的队伍面前,树立起高山一样的信仰。
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贺龙,是忠于信仰,听党指挥的典范。
贺龙参观南昌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时,陪同人员恳请贺龙谈谈他来南昌参加起义的经过,他以平静的语调说:“六七月间,敌人暴露了反共的面目……七月底,汪精卫决定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这时,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就上庐山,要就开到南昌。那时,我主意已定,就是跟着共产党走。我对党说:‘不管怎样打我都不怕,只要共产党员不走,我就有办法。我一百个信服共产党,党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这时敌人也用力拉我,送来金条银洋,还许愿让我当安徽省长,我对他们说:‘国民党我不加入,就参加共产党。’”“有一天,叶挺 、叶剑英来到黄琪翔司令部,朱培德也来了,他劝我上山开会,我看看气氛不对,话一讲完就急忙走了,他一出门我就找到叶剑英和叶挺,坐上一只小船,在船上商量去南昌的问题。那时,火车在我们的掌握下,便决定叶挺的二十四师先走,二十军后走,月底开到南昌举行起义。”贺龙参加南昌起义的曲折经历,是“听党指挥”最生动的注释。
叶挺的部队是起义军的基础力量,他的态度极为重要。面对党的指示,他毫不含糊,表达了对起义的坚定支持。叶挺英年早逝,但十一军老战士们在回忆时对他的忠诚坚定,英勇果敢,依然充满崇敬和怀念。当年在他的部队做政治工作的阳翰笙,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说:“叶挺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党指向哪里就在哪里战斗……”
在大革命的低潮,在面临生与死的考验面前,革命先辈们这种对信念的执着,对党的忠诚,更显得尤为可贵,起义军将士永远奋战在党的旗帜下的光荣传统,在以后的建军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听党指挥”已成为我军永恒不变的军魂。
八一起义将士,矢志不渝,听党指挥,在挫折中奋起,在困苦中向前,铸就了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雄师。历史告诉我们,“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是我们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作者简介:
周根保,男,汉族,中共党员。江西丰城人,1947年4月出生。1965年7月入伍,1970年2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副参谋长、师参谋长、军分区参谋长、军分区司令员,曾任中共南昌市委原常委,2002年退休后,专心研究、弘扬八一南昌起义精神。现任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江西红色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到目前为止已经内部出版了《军魂永驻》《不朽第一枪》《南昌城头的枪声》等专门研究南昌起义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