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协民扫视一下会场,见大家都在屏耳聆听,由于事关大局,窗外、门边还围着一些下级军官在旁听,看来,他们对部队何去何从的关心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正在开会的每一位领导,蔡协民更觉得他有责任把这帮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引领上一条具有光明前途的道路,于是他慷凯陈词:
“我认为,坚守湘南或坚持在湘南打游击,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实力,二是地理条件,三是群众基础,否则是坚持不下去的,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敌我双方优劣长短,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不然就是打糊涂仗。眼下,我们有哪些优势?固然,受压迫的农民是拥护革命,愿意跟共产党走的,但是前一阵“左”的“红色恐怖”政策,损害了老百姓的基本利益,一些革命的积极分子在自己的村子里都孤立无援,我们过去与群众的那种“鱼水关系”已受到了影响,优势已是大打了折扣,现在敌军和反动地方武装总在四万之众,而我军正规部队仅一团兵力,再加上没什么实战经验、拿着梭标马刀的农军约一万人,力量对比太悬殊了,况且敌人来势汹汹,已给群众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少革命的积极分子都愿意拖家带口跟我们走,在这样的情况下谈什么坚持留下来打游击是极不现实的,坚守湘南与敌硬拼更是愚蠢的。另外,从地理条件看,湘南是湘粤两省的交通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敌人兵力调集便利,如果分散打游击,我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势下会很快地被正规军和地方武装联合起来一口一口地吃掉。至于去四川、贵州我认为更为不妥,那里缺乏工作基础,舍近求远去那里,老实讲这无异于流寇主义。现在部队到底开往何方为最佳途径?大家试想想,向南、向北,实为以孤羊投群狼,显然不行;向西的话,刚才科文同志也讲了,湘西匪患多于牛毛,弄不好,我们将陷进去难以自救;那么,我们唯一可行的便是向东,地处湘东赣西的井冈山,中共中央委员毛泽东同志 在那里开辟了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我们去哪里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壮大革命力量,诚以为,此策不失为我军目前的最佳举措,到那时革命必将出现转机和新的大好局面。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认识,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尽可讲出来,以供参考”。
这时陈毅接过话说“协民同志说得对,湘南我们真是呆不下去了,可以说是上面的极“左”政策帮了倒忙,使我们失去了群众基础,这里已不适宜作为根据地了,眼下只有迅速撤军为宜,但究竟往哪里撤,是西出四川,还是东指井冈,还请大家进一步讨论”。
正在这时,会场的大门被人推开,接着进来了五六个人,其中有工农革命军的人,也有湘南农军的人,但站在他们最前面的便是林彪,王尔琢见状站起来严肃地对林彪说“林彪同志,这是领导层的会议,你不便参加”。
林彪回过头看了看跟在他身后的一帮战友,然后对王尔琢,其实也是对大家说:对不起,我知道我是不够级别在这里发言,但作为一个军人,在此关乎我们这支队伍前途命运的大事上,我想我和我的战友们应该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我们这支队伍究竟要开往哪里去,我们当兵的当然无权左右统帅层,但我们要求各位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尽可能地下到基层来征求一下意见,尤其是老七十三团人的意见,因为老七十三团还占现在部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说至此,林彪顿了一下,然后把期待的目光投向蔡协民。
“你说呢,蔡主任”?
站在林彪身后的粟裕,杨至诚、陈光等也不住地点头,以示附议,而跟林彪他们一道挤进门来的一个农七师的连指导员张际春则干脆直节了当地说:“我们的党代表蔡同志讲得很有道理,很有说服力。”
林彪等在此关键时刻的这一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举动,无异于帮了蔡协民一个大忙,大家都很清楚,原七十三团保留下来的人员,蔡协民目前职务最高,林彪等与其说是要求领导们到基层去征求原七十三团人员的意见,还不如说是希望大家都应该接受蔡协民的意见。况且他现在又是农七师的党代表。蔡协民一阵暗喜,向林彪等投下了嘉许的一瞥后对他们说“大家的意见,我们会考虑的,作为政治部主任,我会到基层去征求意见,统一认识的。”
当林彪等刚刚退出会场,哨兵送进来两封刚收到的信,一封来自宜章农军独立营营长萧克,另一封来自资兴红色警卫团总指挥黄克诚,他们俩因所在的位置远离郴州,因此,未来得及赶来开会,但他们的来信内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认为上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会师是目前我军最好的选择。此时此刻,形势一下就完全明朗化了。
会议从中午一直开到晚上,由于蔡协民的坚持和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得到了朱德、陈毅的支持,多数同志逐渐统一了认识,终于作出了“跳出敌人南北夹击的封锁钱,进军井冈山,实现与毛泽东会师”的决定。
考虑到怕湘南特委的人临时反悔,未等天亮蔡协民即率部启程。由于有朱德、王尔琢率领的部队保驾护航,因此蔡协民率领的湘南农军和大批湘南民众竟先期朱德一天到达井冈山下,与下山迎接的毛泽东提前会合。师生、老友在此相逢,百感交集,毛泽东对蔡协民在促成两军会师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第二天,便是两军正式会师的日子,毛泽东心情异常激动,一大早便跑到蔡协民所住的地方来了解朱德的生活习惯,此时的蔡协民已与湘南特委的女英雄曾志结合。对毛泽东一大早的来访,蔡协民甚为感动,因为他看见平日不修边幅的毛泽东今天却穿戴整齐,还特意挎了一支枪。
“老蔡,你看看,我这个师长去见军长,能不认真吗?”毛泽东见蔡协民对他今天的装束感到奇怪,于是做认真的解释。
“放心、放心,朱军长可是天底下最好共事的人”,蔡协民连忙说。
晌午时分,毛泽东在蔡协民、何挺颖、罗荣恒、曾士峨、袁文才等人的陪同下走出住所,准备去迎接刚到砻市的朱德等,而朱德也在陈毅、王尔琢等人的簇拥下大步地走向毛泽东的住处。几天前下山去迎接朱德部队的何长工也紧随其侧,他们一起走到了龙江桥头。这时毛泽东也上了龙江桥,看到朱德、陈毅后,蔡协民立即告诉毛泽东居中的便是朱德,右侧是陈毅,陈毅旁边的那位大胡子叫王尔琢。如同蔡协民一样,何长工也在桥的另头向朱德等作介绍。
毛泽东看似从容,却有着按奈不住的内心激动,于是他加速了本来稳健的步履,对面不远处的朱德等见状也加快了步伐。
近了,愈来愈近,双方几乎同时伸出了双手,伟大的历史时刻实现了——两位巨人的双手终于紧紧地握到了一起。大地轻轻一抖,井岗微微一震。
“朱毛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走向武装割据的新局面,也为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那么力排众议促会师的蔡协民,其历史功勋也就不言而喻了。
“现在还在世的老井冈们人人都可作证”
1983年,蔡协民烈士故乡湖南华容的党史部门意外地收到了一封署名任达的信,此人自称是烈士生前在福建的战友,信中他详细地叙述了蔡协民促成朱毛会师的前后过程,并附录了一首烈士的遗诗:
力排众议说湘南, 挥鞭移师奔井冈。 求得朱毛两携手, 窃喜此生不虚逛。
蔡协民一生稳健、谨言慎行,绝不打诳语,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应该是他那段历史功绩的最好佐证,且1952年毛泽东主席还曾为蔡协民烈士遗像亲笔题词。后来华容党史部门的同志为了整理烈士的革命史迹,在晋京采访当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时,一并拿出了任达的信,希望能求证于她,曾志看过老战友的信后,显得有些激动,她说:
“蔡协民促成了朱毛会师,这事在井冈山时期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现在还在世的老井冈们人人都可以作证,至于这首诗,我也还有印象,记得好像就是在会师的那天,蔡协民在龙江书院里的即兴之作。蔡协民以前的诗词,我曾用一个笔记本都有记录过的,可惜是后来戎马倥偬给弄丢了,至于任达是怎么得到这首诗的,也就不得而知了”。
……
时光已经走到了二十一世纪,当年的一代雄才们所追求的并为之而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理想早已实现,刀光剑影已经暗淡,鼓角铮鸣已经远去,那些革命的幸存者们背后一道道耀眼的光环是多么的令人景仰啊!这一道道耀眼光环的编制而成,又哪里离得开那些至今还不为人们全知的英雄和英雄们的壮举呢!作为一个史料工作者,我一直在进行着找寻、探究、钩沉这段历史的工作,并力图以唯物史观为宗,纠正一些传统说法上的偏差和错讹,填补空白,尽量生动的、实事求是地展示历史,还原真相,让今天的人们更能理解地读懂这段历史,理解地走近伟人,去感悟那些改变了历史轨迹的惊天壮举。
蔡接谋,湘潭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红色文化》杂志编辑,蔡协民烈士之孙。
本文资料来源及参考书目
1,《蔡协民传》,文史出版社,张朝阳著。 2,蔡协民烈士之子蔡至平访谈黄永胜、张际春、罗明、方毅、邓子恢、曾山、许包野。 3,蔡协民烈士之子蔡至平访谈曾志、何长工、陈正人、彭儒、宋任穷、陈子华、杨志诚、石建华。 4,曾志回忆录《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广东人民出版社。 5,《邓子恢自述》,人民出版社。 7,《何长工传》、《何长工回忆录》人民出版社。 8,蔡协民烈士传记文学《一代雄才》,湖南人民出版社,刘镇江著。 9,蔡协民烈士故旧任达先生致华容县党史办信。 10,《井冈山历史资料汇编》 11,《井冈山》文献,金钊著 12,百度资料“蔡协民”词条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