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河北平山2018年3月1日电(安建萍、陈龙狮)寒假期间,根据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有关指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由院长黄云明、党总支书记张露红和副院长柴素芳带队,组织全体教师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专题培训活动。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总面积为 16,440 平方米。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对西柏坡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做出过精确地评价:“西柏坡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所以,西柏坡享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西柏坡,是河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走进”实践教育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来到西柏坡后,受到西柏坡管理局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西柏坡管理局副局长、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陈宗良同志,百忙中专门抽出半天时间,为我们上了生动深刻的第一课,作了《西柏坡精神探究与分享》的专题报告,畅谈了自己多年深入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感悟。报告分四个部分:一、西柏坡精神的提出过程;二、西柏坡精神产生的背景;三、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四、赶考永远在路上。陈馆长的报告史料翔实丰富,其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柏坡圣地重要讲话精神的感悟,尤其具有很强的现实学术探讨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陈宗良同志做专题报告
首先,从陈书记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中共中央之所以选址西柏坡作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有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原因。
所谓天时,是指当时极为有利的革命形势。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内战全面爆发。1947年3月,胡宗南先后调集34个旅25万余人的兵力和100余架飞机,大举进犯陕北。而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部队只有两万多人,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保存实力、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党中央主动放弃延安。从1947年3月撤出延安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在物资供给等各方面条件极端艰苦,与敌周旋环境极其险恶的情况下,坚持转战在陕北。一方面,安定民心,使人民群众看到希望,鼓舞增强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提高人们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调动敌人于股掌之中,从容地指挥着西北和全国各大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真可谓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此间,毛泽东连电前方各战场高级将领,部署各路大军的作战行动,指挥各解放区在内线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仅粉碎了国民党主力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而且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战略反攻,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军事上的充分准备。总之,党中央撤离延安、选址西柏坡时,正值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
所谓地利,是指西柏坡作为新的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毛泽东在撤离延安时,曾对肩负为新的党中央指挥所选址重任的刘少奇和朱德说:“你们先到晋察冀边区的平山县白毛女的故乡去吧。平山,平安,靠山进山吧,…..”刘少奇和朱德记住了毛泽东的话。西柏坡位于平山县中部,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最重要的是平山县有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对于西柏坡一带以及平山县的经济条件,聂荣臻元帅曾说:“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
所谓人和,是指西柏坡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群众基础和政治优势。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自抗战以来,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西柏坡是个模范村。西柏坡1937年冬建党,到1948年时已有党员40名,分布在33户,占全村人数的百分之12.3,占全村户数的百分之33。
其次,通过陈书记的介绍和实地参观学习,使我们对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西柏坡,1948年5月中旬,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武略文功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创建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何谓武略?武略,即指党中央、毛泽东在西柏坡运筹帷幄领导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于1948年9月开始至1949年1月结束,短短五个月时间,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条件。
何谓文功?文功,即指在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重要意义。党的七届二中全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和平建设,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为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再次,通过陈书记的讲解和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我们对西柏坡精神的深刻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西柏坡精神,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革命即将处于中国共产党由被围剿的政党向执政党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变、党的任务由革命向建设转变、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这一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期所形成的。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西柏坡精神既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继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一般被理论工作者概括为“四个两”,即“两个敢于”,“两个善于”,“两个坚持”,“两个务必”。
“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进驻西柏坡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在力量对比上,虽然是敌强我弱,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质量对比,人民解放军则占了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我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夺取胜利,同时毅然发动了三大战役。在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压倒一切的气势,经过66天的艰苦战斗,取得了胜利。在每个战役每个阶段中,都体现着人民解放军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涌现出许许多多排除万难、勇敢战斗的英雄壮举。
“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开拓创新精神。三大战役胜利后,我国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我党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和复杂。既要同国内外敌对势力继续作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又要为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国家制定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既要加强党和军队的自身建设,又要做好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奋斗。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铿锵有力地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正是对西柏坡精神的最好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就是为了破坏压迫、剥削人民的旧世界,建设人民民主、自由、幸福的新世界。
“两个坚持”,即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团结精神。西柏坡时期,一方面,党中央制订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制度彻底改革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战和生产的积极性。当时在人民群众中流行着一首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歌谣,“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交军粮;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他上战场。”没有人民如林的小推车和如流的担架,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正是土地改革解放了千千万万的农民,使解放战争“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另一方面,党中央把加强纪律性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来抓,先后作出了建立报告制度、健全党委会议制度等决议、决定,要求克服依然存在着的某些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中,达到全党、全军在政策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并要求把加强纪律性与发展民主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两个务必”,即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革命即将全面胜利。执政问题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共产党人会不会变成李自成?能否避免重蹈“其亡也忽”的历史覆辙?能不能经受得住胜利与执政的考验?这关系到革命成果能否巩固,社会主义目标能否实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能否走下去?在解决这个重要课题时,毛泽东在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敲起警钟:“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在他看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坚信:“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在离开西柏坡前夕和进驻北平途中,毛泽东多次强调:我们是“进京赶考”,发誓“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所有这些,蕴含了对共产党人理想、宗旨、奋斗目标和作风风范等极为丰富的时代要求,科学地回答了共产党人应怎样经受革命胜利和执政考验的历史性课题,为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防止腐化变质,永葆革命者本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