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现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的结合,在改善民生上做示范。
这就要营造“苏区振兴”区域合作与联动机制,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并重,在推进生态环保扶贫上示范。按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赣南苏区承担构筑南方生态绿色屏障的战略任务,然而过去生态补偿机制欠完善,生态补偿标准低、不规范、不稳定,已经成为导致赣南苏区部分地区集体性致贫、返贫的突出因素。2016年9月30日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下发《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2017年初批复赣州市纳入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并下达基础性奖补资金20亿元。即已争取到国家赋予赣南苏区示范区公平的区域发展权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赣南苏区生态涵养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拨付专项投入管理经费,增加对林地、水资源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深化实施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补偿工程,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延长补偿时间;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全力培育后续产业。赣南纳入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有助于维护赣江和东江源头生态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筑牢南方生态绿色屏障,为赣南苏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这就是,一方面,有利于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加强对天然林、退耕还林保护,从宏观上、根源上遏制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使其不断改善,从而实现减少灾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从扶贫开发的角度,立足于生态扶贫,加大利用扶贫资金积极进行生态扶贫,推行小流域生态治理与恢复项目。重点支持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以有利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圈养畜牧业和庭院经济等。再就是,有步骤、分阶段实施生态扶贫移民开发的可行性,采取集中投资、成片开发的方式,把生态恶化、自然条件恶劣不宜人类生存的贫困人口进行异地搬迁,尽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在不具生存条件的地方的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同时,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服务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有效途径,健全生态受益方的跨区域补偿机制,由有关部门建立协调机构,尝试探索项目投资、安排就业、支付水资源维护费或“一揽子”生态补偿费等灵活多样的补偿方式。
赣南示范区可充分利用国家生态保护修复补偿政策,加快生态修复步伐,实现低碳扶贫、生态扶贫,继续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扶贫项目,引导和帮助当地农民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大对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治理力度,确保赣南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秀。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作示范。
这就要营造“苏区振兴”区域合作与联动机制,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创新扶贫体制机制上示范。即完善“大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扶贫攻坚工作管理制度,构建多元化的扶贫投融资机制,在政策制定上取得重大突破,强化开放合作,探索资源开发共享、设施配置共建、市场运营共体、生态环境共治等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推进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
1、赣州市创新体制机制确保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近年来,赣州市创新精准扶贫攻坚战体制机制:
一是健全扶贫机制。层层压实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帮扶责任,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2016年就确保脱贫25万人。2017年伊始,赣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必须全面压实责任,以超常举措扛起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把对象识别准、原因分析清、计划制定细、措施落到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以脱贫攻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贫困人口脱贫摆在首要位置,加大扶持力度、确保稳定脱贫。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层层抓落实。完善贫困人口进退机制,做好扶贫对象认定、评估、退出工作,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再复核,确保扶贫对象真实准确。完善单位定点扶贫、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机制,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考核,形成强大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是创新扶贫方式。抓住产业脱贫这个核心,推动产业脱贫与搬迁脱贫、兜底保障脱贫互相融合、互为促进,通过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形成一套服务体系,破解产业脱贫难题。整合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房建设、土地增减挂等资金,采取多种安置方式引导贫困户向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中心村梯度转移,并完善后续扶持政策确保稳得住、能致富。对丧失劳动力、没有经济来源的贫困群众,实行兜底保障。构筑新农合补偿、大病保险补偿、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补偿、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坚决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赣州市委市政府要求2017年全市932个贫困村全面启动、全面铺开、全面开花结果,每个贫困村落实1名县处级干部挂点抓,不脱贫不脱钩。要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提升,突出环境整治,着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要抓规划引领,制定高起点和标准的规划;抓资金整合,统筹解决好整村推进的资金筹措问题;抓项目推进,充分做好前期工作,倒排工期,加快进度;抓精神扶贫,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移风易俗,坚持扶贫与扶志并举,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
三是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持续增长机制,赣州市本级2016年就安排脱贫攻坚专项资金3.95亿元,确保政府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整合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且市本级2016年就筹资10亿元作为风险缓释基金,撬动80亿元“扶贫信贷通”贷款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创新“油茶贷”、移民搬迁贷款、农房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撬动银行及社会资金服务脱贫攻坚。
四是加强督查考核。赣州市委强调,全市各级党政要抓好省委专项巡视和市委专项巡察的成果运用,适时对整改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进一步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强化督查考核和追责问责,严肃查处一批脱贫攻坚工作不实的典型。同时,坚持奖罚分明,进一步树立起重扶贫、抓脱贫的鲜明用人导向,对扶贫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2、江西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领导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作为拥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江西省2013年10月创办《苏区振兴论坛》,着力宣传中央、省苏区振兴决策部署与要求,中央、省对口支援单位及苏区市县的经验实践、成果,弘扬苏区精神等,堪称上传下达、交流激励的极好机制和平台。
江西省2016年5月20日出台了与扶贫紧密相关的重要文件《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下达了至2018年,年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指数。规定:以脱贫攻坚为最大政绩,完善对设区市、贫困县和定点扶贫单位的考核。设区市、贫困县及省直管县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报告脱贫攻坚进展情况,以脱贫实绩作为对各地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机关干部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乡镇、贫困村交流任职工作机制。对在基层一线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要重点培养、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好的,要予以问责。贫困县党政正职除领导班子换届和特殊情况必须调整外,原则上在贫困县摘帽前不得调整岗位。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至2020年,继续享受中央、省级扶贫开发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
对2016年、2017年提前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的贫困县,适当予以奖补。省级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由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牵头,对当年退出的贫困户和贫困县进行评估。对“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和“被脱贫”现象要责令整改并严肃追责。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2020年省财政筹集扶贫资金200亿元以上,财政支农投入新增部分重点用于农村扶贫开发。探索引入第三方监督,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监管机制。2016年10月江西省又出台《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实施意见》以加大脱贫攻坚进展力度。
3、各级建立贫困退出机制,以完善推进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各级建立贫困退出机制。赣州市于2016年12月30日出台了《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市《实施意见》),提出到2018年,全市70.24万贫困人口、932个省级贫困村、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2019年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围绕这一目标,赣州市针对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建立了相应的退出标准、退出程序以及退出后的扶持政策等。省级贫困村的退出,以贫困发生率和重度贫困村小组村庄整治建设完成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统筹考虑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综合因素;全市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兴国、宁都、于都、寻乌、会昌、安远、上犹、赣县)和3个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县(即石城县、瑞金市和南康区,统称贫困县)的退出,全县贫困发生率应低于百分之二。贫困村退出的具体指标,包括贫困发生率必须低于百分之二,25户(含25户)以上自然村有3.5米及以上宽度的通村委会硬化道路,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农户入户路硬化;农户饮水安全,有水质、水量达标的自来水、家用井水或山泉水;农户住房安全,无人居住危房全部拆除;农户通生活用电、村委会所在地通动力电;所有农户能收看电视节目,村委会所在地通宽带网络;25户(含25户)以上自然村有保洁员、垃圾集中收集点;贫困村配有卫生室、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或综合文化活动室等。
赣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对照与市委、市政府所签订的脱贫攻坚责任状,合理确定年度减贫人数和贫困村退出计划,作为年度目标管理的硬任务。还出台鼓励脱贫摘帽的政策,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县(市、区),从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同时脱贫不脱政策,摘帽后攻坚期内各项扶持政策不减。
(六)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上,再创历史辉煌作示范。
在此,值得一述的是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赣州自古就是沟通赣粤闽湘的中国东南部重镇,其区位历史辉煌是“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素称“江湖枢键”,“岭峤咽喉”,是水陆交通转运之处及货物集散地。赣州驿道上南来北往,中原至南岭且通海外,官轺、海内外使节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脚践履,冬无寒土”。
唐朝时期,就开凿修通了以虔州(今赣州)为中心的郡际古道,通向赣粤闽湘各州府县,形成了赣州陆路交通的骨架网。赣州成为“水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是水陆交通的切换点,也是南北货物运输装卸的集散地,到宋代达到鼎盛。明清时期,赣州道路继续发展,南通广州驿路至出海,北往京师驿路至各地,成为纵贯南北陆路交通主轴。宋元明清时期,赣州皆为中国东南部经济、交通、军事上的著名重镇及中心城市之一。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统治,弄得国贫民穷,赣州亦十分贫穷,尤京广线建成取代了大运河——长江——赣江——梅关——两广——海外之交通要道之后,赣州经济更是大为衰落。
如前所述,自20世纪后期京九线建成起,赣州高铁高速航空水运进入了立体交通现代化发展时期,可使古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重振雄风、再现辉煌。尤其是现今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和省对口支援部门都将赣南苏区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具体实施与对接,深化赣南苏区与海西经济区、珠江三角洲融合对接,进一步畅通赣南向东南出海通道和向西南开放通道,加速外向型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支持赣州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节点城市工作,即赣州入选粤苏皖赣大通道节点城市而对接“一带一路”,对于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着力推动赣州扶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
赣州上下亦务必认清形势,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顺应发展大势,尊重发展规律,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紧紧抓住用好宝贵的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不断开拓振兴发展,再创历史辉煌。
总之,2018年赣南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2019年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把赣南苏区打造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的样板区、高标准的示范区。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国务院2012年6月28日《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办公室江西省苏区精神研究会《苏区振兴论坛》。 国家发改委2014年3月20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于2015年3月28日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赣州市2016年2月25日《2016年赣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赣州市2016年3月《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江西省2016年5月20日《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赣州市2016年12月30日《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实施意见》。 客家新闻网要闻。
作者简介:周红兵 文史学者、作家。原名周运全,江西信丰籍。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江西苏区精神研究会员、赣州客家联谊会理事。1967年高中毕业即入伍。1983年转业直至退休前后,在赣州地区企业、行政事业、群团单位及社会组织任职。自学获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证。1987年评聘为出版系列中级职称,1991年后被改转行政编制,即非已原因未再晋升高级职称。既勤奋学习,又笔耕不辍。发表文章2000余篇。发表作品2200余万字。还撰写数百部志书稿评审稿数百万字。获过许多国家、省和地市优秀论文奖。合编出版《赣州地区志》(4册)《赣南客家研究专辑》《江西省志•工会志》《江西客家志》,参与出版《中国市县大辞典》《江西近现代人物传》(4册)《客家源流与分布》《新编文史笔记丛书》(4卷)等10余部书撰稿。主编和主撰《赣南概况》、《江西厂矿志》(2册)《赣南历代名人传》(3集)《名城赣州》《赣南正气歌》《赣州工会志》(1907—2007(2册))《养生保健常识》《南国风华——赣南人物》(4卷)《江西工会志•赣州部分》《信丰纪检监察志》《赣州纪检监察志》《话说健康长寿》《真情回溯》。专著《赣南经济地理》《客家风情》《赣南旅游》《赣南客家民俗风情》《客家姓氏渊源》《赣州经济地理》《特别能战斗的英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史记》《赣州旅游大观》《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二师高炮营简史》(2009版、2015版)《虔城风流》《客家饮食文化大观》《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客家大观》《客家摇篮》《走向世界的客家》《<江西工会志长编>评议集》》《文化精英 民族脊梁》等。还编辑出了400余期杂志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