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2018年10月8日从我县气象局局长李金刚处辗转收到《陕西省气象局党办(文明办)关于协助开展“延安气象训练队队员在陕、甘、冀、晋、豫等地建立气象站台”情况调查的函》中得知,冀鲁豫革命前辈胡有贵1945年5月底就被党中央分配到冀鲁豫军区气象观测所工作,根据到纪念馆工作三年之余的史实敏感度深感到抗战时期我党我军着手开展气象工作,肯定有它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当时全党在解放区只建了6个气象观测站,其中就有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清丰,可见其在党中央的政治地位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随就产生了探究这段史实的激情与兴趣,在冀鲁豫革命后代丁进军等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与胡有贵前辈之子胡忆朝老师取得联系,得到胡有贵前辈一些基本情况,但是气象工作方面资料非常少,在与胡忆朝老师的沟通下,了解到当时与胡有贵前辈一起在延安参加气象培训并有直接气象工作联系的葛仕民前辈还健在,虽然97岁高龄,但思路清晰,思维敏捷,眼明耳聪,而且当时在延安从事气象工作的朱仕朴夫人王铭慈前辈也健在,93岁高龄,不但可以讲述那段历史,而且善于写作,用笔记录下那段峥嵘岁月的点点滴滴,我们想得到第一手资料,就想去拜访两位老前辈。我在市委党校的学习班于11月23日结束后与同事姚孝民针对外出拜访的想法进行了沟通,随与我县气象局局长李金刚、胡忆朝老师、陕西省气象局吴宁强主任等进行交流,11月30日下午4点30左右初步拟定12月5号开启陕西省追踪冀鲁豫军区气象工作行程,我立即向我馆主管领导清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岳春青用微信汇报外出的初步计划,第二天电话请示得到基本同意后,在县党史办及我馆同事的帮助下,经过办理规定的外出证明及报备手续后,12月5日早7点由我馆与我县气象局联合组成的一行5人的调研组开启了西安、延安冀鲁豫气象工作史实追踪行程,一路上感受到了天气的变换有趣,出门时阴天,上高速后不久就飘起了雪花,到了三门峡境地已经是鹅毛大雪了,一路上赏着2018年的第一场雪景的美丽,来到了陕西境界,竟然是艳阳高照的天气,跟这次追踪冀鲁豫气象工作史实的行程非常应景。当天下午6点我们与从湖北荆州赶来的我们此次行程的向导与联系人胡忆朝老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宾馆汇合,初步拟定了在西安追踪史实的两天行程安排。
西安两天行程
12月6号上午8:30我们来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扑面而来的是温馨整洁的环境,好多叔叔阿姨在安静地下着跳棋,在学校工作人员马梦茹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周到安排下,我们安置好了录像设备,9点我们在走廊里看到了坐着轮椅准时赶来的王铭慈前辈,王铭慈前辈脚部有通风的毛病,在其长子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退休教授李兰老师的帮助下从轮椅上走下来,这时却脚步矫健地来到会议桌前,拿出准备送给我们的朱仕朴前辈的著作《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军队通信教育史》,一一送到我们手里,并给我们写好了签名与留言,显示出东道主的热情。我们把一束鲜花送给王铭慈前辈,祝福她老人家身康体健。采访开始前王铭慈前辈告诉我们:“为了做好你们采访的这门功课,我昨天备了5个小时的课程,翻阅了大量的史实材料,接受你们的采访,我是干什么事情都认真的人,今天我准备讲的每一个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我带着去年学校给我过寿的照片来了,证明我是真的王铭慈。”王奶奶的这一段话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前辈的真诚、担当、严肃、认真,我心里充满了敬意,开始认真聆听王铭慈前辈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讲述。
自左向右:王铭慈长子朱教授、马梦茹、赵云芳、严新民、王铭慈、李兰、胡忆朝、李金刚、张淑芳、秦正
王铭慈,1945年8月初开始在延安党中央通信班工作,她给我们讲述了她在中央首长身边工作时的几个感触颇深的故事。1948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生日时,组织上安排了一场演出,她们通信班的女同志吃过晚饭早早地就拿着椅垫子席地坐在了舞台前面,等待看演出,座椅被工作人员摆在舞台前面的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央首长陆续搬着各自的座椅坐在了舞台边上,怕遮挡她们通信兵的视线,王铭慈前辈说:那时候首长们都是真心实意为同志们所想,为我们让位置坐在舞台角落的举动至今我记忆犹新,终身不忘;还有彭德怀首长把组织分给自己的小米让后厨工作人员给通信兵熬粥,说要让通信兵吃好,他们是眼睛是耳朵,离开他们我们都是瞎子聋子,怎么指挥打仗?还有他们通信班的班长范长江为怀孕的王铭慈前辈争取一碗饺子的故事、王铭慈去延安的路上亲眼目睹了为护送拯救战友而身中九枪壮烈牺牲的李希民前辈的英勇故事都让人油然产生出敬重之情。
接近四个小时的采访中,王铭慈前辈给我们模拟复原了她为首长发布电报的工作场景,发报时严肃认真的表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周边空气的凝重,我们站在王铭慈前辈的身边,听着从她指间流淌出的滴滴答答的声音,不敢发出一点异样的声音,我们虽然听不懂滴滴答答声代表的含义,但我们感受到的滴滴答答声要么是远方来的重要情报,要么是发出的中央首长的指令,它是至关重要的,容不得一丁点的失误与错误。
王铭慈前辈演示发报流程
采访结束后,王铭慈前辈执意自己走下楼梯,这个举动让我敬佩至极,这是93岁高龄且脚有痛凤的老年人身上体现出的自立自强!
12月6日下午在李兰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驱车来到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在档案室苏萌老师的热心安排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苏老师把他们档案室三个超大相册让工作人员搬到办公室,让我们逐一翻阅查找,寻找与我们追踪的气象工作有关的珍贵照片,并且在她们的电子档案上不厌其烦地输入我们追寻史实的关键词,把找到的与我们有关的史实资料都毫无保留地给我们提供了电子版,并且把有关的纸质版复印给我们。我们获得了我国无线电工作和气象工作的厚重史料,譬如毛泽东在1941年10月10日给通信兵的题词照片电子版: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等珍贵之极,我们通过苏萌老师的敬业精神看到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教职工的精神风貌,她们爱岗敬业,热情待客,在寒冷的冬季,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寒冷,而是西安的温暖,感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杨科长、李兰老师、马梦茹老师、苏萌老师等等给我们提供帮助的各位老师,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无线电工作与气象工作史实挖掘与搜集有你们不可磨灭的功劳,你们是给我们提供这段史实资料的帮助人,感恩你们!
作者与县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苏萌老师(右)交流中
12月7日上午9点我们来到97岁高龄葛仕民前辈家里,身康体健,热情幽默的葛爷爷给我们打招呼:领导(指其夫人)安排我给你们讲一小时,我是学员,你们是老师,你们问什么,我回答什么。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把我们的紧张与担心打消得无影无踪,还笑称我们买鲜花是浪费。我们懂得这是葛仕民前辈对我们的欢迎,怕我们来到他们家里拘束,让放松我们神情愉快地进入采访。
作者与葛仕民夫妇(前排)、李兰(后排左)、后排(右)合影
葛仕民,1945年3月在延安我党第一批气象工作班接受培训,5月底和王振海、胡有贵一起随身携带SCR-284和V-101收发报机、空盒气压表、手摇干湿球温度表、手提式阿斯曼风速仪、手持风速表、指南针等气象仪器和铅笔、小刀、歪脖子手电、手表等工作必需品,登上了美军B-25型飞机到抗战前线敌后区开展气象工作。葛仕民分配在129师总部涉县赤岸村军区所在地,王振海奔赴太行军区,胡有贵奔赴冀鲁豫军区所在地清丰县单拐村。葛仕民与刘伯承、邓小平住在一个院里,每天两次与王振海和胡有贵联系,搜集整理他们两个测量的天气信息,汇总后发报到延安,另外葛仕民每天还准时给首长们播放中央台的新闻。
葛仕民前辈给我们讲述这段历史时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葛仕民前辈给我们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机智征用自行车、与邓小平打赌砸表、彭德怀借用电台三个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葛仕民前辈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也许是那段不平凡的岁月带给他太多的记忆与真情,直达心灵的真情流露泪水流淌出来,是对当时首长的缅怀与战友的追忆!通过这三个故事我们从葛老前辈身上感受到的是机智、勇敢、敬业、服从的军人风采!
12月7日下午,我们来到陕西省气象局,吴宁强主任热情接待了我们,在陕西省气象局气象展览馆里,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气象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气象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随后我们在会议室进行了气象工作史实追踪的交流座谈,陕西省气象局做的宣传片《永远的丰碑》,会让我们对气象工作有了动态的认知和感受。
左边陕西省气象局领导,右边追踪冀鲁豫气象工作史实调研组
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交流后,我们都还意犹未尽,但由于我们当天还要赶到延安,就与吴主任们握手告别,4点30踏上了赶往圣地延安的征程。当晚8点30左右入住延安气象局呼新民书记给我们预定的汉庭宾馆,并于呼书记进行了延安形成的安排。
延安一天行程
12月8日上午8点30,呼书记带领我们参观了延安气象局气象展览馆,在这个展馆里,我看到了真正体现冀鲁豫军区所在地清丰建立我党我军气象观测站的史实展出。一张陕甘宁边区与敌后解放区气象观测站示意图,一下子把我寻找追踪这段历史存有疑虑的心安定了下来,我十分激动起来,心里闪现出了不虚此行的欣慰与安宁,立即拍照给我们县领导汇报,在圣地延安光辉耀眼的历史长河中有清丰这个名字,清丰人民该是何等的光荣与荣耀,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丰功伟绩有清丰人民的血和泪,历史没有忘记,党中央没有忘记,在革命圣地延安有历史记载!这张示意图就是一个见证。
1945年我党我军建设的第一批气象站所在地
呼书记把展览馆的原始照片电子版拷贝给我们,而且赠送给我们《延安时代的气象事业》这本由当时开展这项革命工作的前辈们编辑而成的书籍,让我们得到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史实资料。在党建氛围浓厚的延安气象局大院里,呼书记向我们介绍了延安党建工作的开展与气象党建的示范带动,并向我们讲述了延安气象工作展览馆的规划设计与立项进度,对气象工作充满了热爱。随后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在感受延安精神的同时,在二楼看到了珍贵的当时开展气象工作的仪器工具、培训教材、气象记录等等珍贵的史实资料;在军委三局革命旧址,我们了解了我党我军无线电工作的渊源与发展史,对无线电与气象工作的密切关联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看到了各个时期的无线电台工作仪器,真是感叹我党我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的条件下取得战争胜利的不易与伟大!
在零下十三度的延安开展的满满一天的参观学习,我们从呼书记和参观纪念馆工作人员身上感受到了延安革命老区人的热情、真诚、爱国、敬业、进取、耐劳的优秀品德,感谢呼书记的友好款待,冀鲁豫革命老区欢迎您来交流指导工作。
返程中的追踪
12月9号一早我们与胡忆朝老师分手后开始返程。在路上我开始认真拜读延安气象局呼新民书记赠送给我们的《延安时代的气象事业》这一珍贵图书。这本书的序言有这样一段话:延安时代,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时代,是一个以坚持革命斗争、艰苦创业、无私无畏为特征的时代,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走向成熟,中国革命转败为胜,取得成功的时代。延安时代,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开创了人民气象事业的先河。1945年3月,中央军委三局在延安清凉山下举办了第一期气象人员训练队,学员毕业后被派往各解放区开展工作,建立了6个气象观测站。同年9月,在延安凤風山下成立了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人民气象事业由此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经过无数次的曲折因苦,逐步成长,走向胜利。东北、华北解放区的气象工作也在艰苦的环境下创建和发展。创业者们怀着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怀着创建人民气象事业的雄心壮志,艰苦奋斗,顽强拼博,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在人民气象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延安气象工作人员在测风
我被里面描述的延安当时的革命热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凤凰山的神话、清凉山气象工作始发地等等情节所吸引,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拜读下去。
当拜读到冀鲁豫军区气象工作章节时,得知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冀鲁豫军区所在地清丰,在1944年9月就开始建设了气象观测站,由军区作战科王三欣、曹志杰负责建站工作,由于他俩都没有学过气象,不懂气象观测。他们首先通过特定渠道,从敌占区买了一些气象书籍和手摇干湿球温度表,风速仪等气象仪器。为了迅速开展工作,他们就从书本上自学了一些气象知识,搞清了云的分类,初步弄懂了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10月份,气象观测工作正式开始。他们每天早晚观测两次,观测项目有天气的阴晴、降水、云、能见度、温度、风向、风力等。观测完后,把观测到的数据,编成报文,由机要科电台发往延安。他们当时没有手表,观测没有准确的计时,但每天观测发报还是很及时的。由于当时作战科人员少,增加气象观测任务后,工作很紧张,于是在1945年2月,从解放区抗日中学招来两名十六七岁的学生,授以气象观测方法和编写电文等知识,以专门从事气象观测工作,并进一步完善了观测制度,把观测时间定为每日06时和18时。6月,延安清凉山气象训练队结业生胡有贵奉命来到冀鲁像军区司令部,接替两名学生的观测工作,他随身带有一套完整的轻便气象仪器。他到来后调整了观测项目,使内容更加细致,项目有:云状、云量、云高、云向、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天气现象、能见度等,每次观测后,编成电文,发给赤岸观测站的葛仕民,由他转发给延安总部和美军观察组。
最早的雨量测量仪器
看到这段历史记载时已经时下午3点50分,我于3点54分编辑信息@冀鲁豫革命后代群里的各位叔叔阿姨,问询有谁认识王三欣、曹志杰前辈,请各位叔叔阿姨费心帮忙。5点39分冀鲁豫前辈李学增之子李五一叔叔给了我信息,他认识王三欣女儿王浣纱的丈夫徐亚平,并给了我联系方式。为了稳妥交流,我试着添加了徐老师的微信,等待徐老师通过好友期间,晚上8点52分冀鲁豫革命后代闫晓怀闫叔叔给我信息,他认识王三欣女儿王浣纱,他再帮我联系一下王浣纱。晚上9点26分徐老师通过了我的微信,问能帮我什么,我就把我们的想法向徐老师作了汇报。我们追寻的史实比较久远,徐老师没有立即答复我。10点09分闫叔叔给我回信说王浣纱不知道其父亲成立气象站的事。到濮阳下高速之前给主管领导岳春青部长报了平安,晚上10点30以后回到家,由于几天的奔波劳累,有些困乏,就早点休息了。
返程后的追踪
12月10日上午9点02分,徐亚平老师给了我王浣纱阿姨的电话,让我给王阿姨联系,由于出差后第一天上班,工作上的事情处理完到了中午11点10分,我怕王阿姨做饭没敢打扰,想在下午3点以后再打电话。中午1点34分我正在理顺西安延安采访资料的时候,徐老师给我信息,要我电话,说王阿姨要给我电话。我立即拨通了王阿姨的电话,王阿姨详细叙说了她接到寻找她父亲从事气象工作这段历史后,他咨询了几位与父亲一起工作冀鲁豫革命前辈或者后人,健在的前辈给她提供的是当时的外围情况,但军区司令部内部的具体细节不清楚,所以不清楚父亲在冀鲁豫从事气象工作的详细情况。不过她有其父亲王三欣在单拐村祠堂院里的照片和她爷爷王瑞峰1945年由老家一路奔波去冀鲁豫军区所在地单拐村探望儿子王三欣的日记一本,记录了当时一路见到遇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军区驻地单拐村与儿子王三欣的同事及军区首长们对他的热情接待,记录的非常详细。日记本就在王阿姨手里,王阿姨拍了几张日记本的照片给我,我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那个笔记本的珍贵,美丽的字体是一个有文化的老人对当时见闻的记录,更是对自己儿子牵挂一路追寻的见证,王阿姨一家人珍藏至今,更是对亲情的一种眷恋与不舍,这个日记本体现的一家人的浓厚深情。摘抄其中王瑞峰在单拐时间的几篇日记附下:
南行笔记[1]
王瑞峰 (字)岐山[2]
王三欣前辈女儿王浣纱提供日记图片
吾之季子名三欣,学名冠儕,十六岁[3]时即民国二十八年夏月[4]入伍于一二九师。自车城战役后旋里一次,继而从师南下,数年间音信杳无。据其五一之年前来信上,曾于冀南军区司令部工作,已有二年。因此数年环境恶劣,更未便通信。今春正月底忽来一信,自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所发,问题尤多。余即援笔一一以喻之,由县政府寄去。至二月中旬又来一信,问题如上,嘱我速复回信。三月初又来一封,所云前寄两信未知收到否?请大人见信速复,以释儿之忧闷,是所切盼!又从交通站速寄一封。三月底,王山口即邀南去。余谓敌人活跃,行途危险,遂告知似不可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