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将军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将军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我军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曾两任总后勤部部长,两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辉煌一生令人敬仰。光辉的背后总是潜藏着艰辛,一个贫困的少年娃是如何转变成为坚定的革命者?他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回答这些问题就要走进洪学智将军的革命起源。
吃饱穿暖的生存本能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在缺衣少食的革命战争年代,能吃上一口热米饭,穿上一件新衣服都是莫大的奢侈。洪学智将军生于1913年,正值中国社会急剧变革,军阀割据的时代,辛亥革命虽已成功,但是人民仍处于水生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生活颇为艰难。老区人民在兵匪纵生,盘剥压榨之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少年的洪学智3岁丧母,13岁丧父,身后的两棵大树先后倒塌让他原本贫苦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生存,洪学智放过牛,当过学徒,做过帮工尝遍人间心酸。在金寨早期党组织领导人余海若、刘伯力的指引下,他开始接触新思想,在《洪学智回忆录》里,他说到:“当我知道《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马克思是犹太人时,心想那不是‘基督教’吗?这不是教育我‘信教’吗?”在慢慢地接触中,知道了马克思的思想是为我们穷人的。深奥的道理最终还是需要最朴实的表达,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为穷人的,哪有不相信的道理呢?至此,小小少年的心中就种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晶莹剔透,纯洁无暇。为了生活,洪学智参加了“农民武装联庄队”,专吃大户,也就混个嘴,吃饭这最简单动机却是革命的开始。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大肆捕杀共产党员,镇压革命群众,在白色笼罩之下,人民群众奋力反抗,筹划武装起义。
1929年5月,大别山腹地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当地农协会员广泛参与。16岁的洪学智参与了这次武装起义,之后被编入了游击队,当时还属于正规军的编外人员。其实很多人参加革命都是出于无奈,有些甚至被迫参与革命。不反抗要么被饿死,要么被折磨致死,起来反抗可能还有生的希望。在当时参加革命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其家人,甚至亲朋好友都要受到牵连。“连坐制度”、“保甲制度”等一些残酷的政策压制着广大人民群众,很多烈士几乎满门灭迹。当将军回忆这段岁月时,他说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在殊死的阶级搏斗中,中间道路是没有的。”当他的亲属怕他参加游击队后地主民团报复捎信让他回去时,他说:“我就不回去,铁了心在游击队干下去。”是什么让他舍命参加革命?16岁的孩子本应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识字,受到父母的呵护,带着些许孩子气和反叛性格,而不是经受生死考验,冒着下一秒随时可能会丢失最宝贵的生命的危险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奋力拼杀。我想是“活下去”的希望,要革命就要流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一句口号,是要面临的抉择。有害怕,有担忧,但是更多的是对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他回答亲属时坚决的态度就是他最好的表态。一次,党组织让洪学智到担架队抬担架,问他去不去,他马上打起背包去了团部的担架队。后来,组织上又派人同他谈话,说:“让你到担架队,并不是真的要你来抬担架,只是考验考验你,看你能否听党的话。”洪学智坚定的说“我既然参加了革命,怎么能不听党的话呢。”在顺利通过第一次考验之后,他就被批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洪学智将军已19岁,参加革命有4个年头,这四年里,他随着队伍转战鄂豫皖,参加的大大小小战役不计其数,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在一次苏家埠战役中,身为重机枪连连长的洪学智率先冲锋,不幸中弹倒下,血流不止,幸好吃了俘虏敌军军医的几片药才活了下来,在医院治疗38天后开始追赶大部队。期间,他途径家乡双河,满目疮痍的景象让他非常痛心。在与家人短暂相聚后,他又狠心回到队伍,他给家人写信道:“作为一个红军战士,要革命就要过‘三关’,即生死观,艰苦关,家乡关,一个革命者如果过不了这‘三关’就不能革命到底。”由此看出,洪学智将军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能承受住恶劣环境的折磨,在大家与小家中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已成为了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