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袁鹰在谈到著名女作家菡子体验生活并参加劳动时,曾说过:当她“下放”梅山水库劳动时,再现了农家女儿的英姿,同工地上的民工打成一片。菡萏香消,无悔有憾。
菡子(1921—2003),中国著名女作家,散文大家。出生于江苏溧阳的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38年8月在南昌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团服务队队长,皖东《前锋报》、《新路东报》、《抗敌报》编辑,《淮南大众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建国后,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妇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收获》和《上海文艺》编委、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编审。她是我国惟一的先后上过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的女作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战地通讯和散文作品。
菡子作品主要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农村建设、农民生活,讴歌了战士的战斗精神和人民的创造力量,她创作的小说、散文,构思缜密、文笔优美,格调清新,且素雅恬淡,其清新的文字和细腻的感情,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文学精品。散文《黄山小记》、《香溪》等作品被选入大学、中学语文教材,晚年写的《重逢日记》为《新华文摘》转载。
菡子生活功底深厚,在小说创作中如《纠纷》、《万妞》、《妈妈的故事》等作品里得以充分的展现,其《幼雏集》、《乡村集》等散文亦彰显出深邃而广阔的社会生相。尤其是创作于50年代反映鄂豫皖边革命斗争的短篇小说《梅山脚下》,更是以震撼的力度,描写了发生在梅山脚下史河沙滩的惨烈一幕。
1955年4月,菡子于来到位于大别山区安徽省金寨县境内的梅山水库工地参加工程建设并担任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党委委员、第五工程区队党总支副书记。这可能基于一种动因,就是她认可并推崇一句话:“写吧,写吧!做一个作家起码要留下三百万字”。立志做一个“写文章不一定在文艺界,绝不能做脱离人民的文人,更不能在小圈子里混,这将一事无成”的实践者。
为此。菡子于1953年向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的冯雪峰请假,离开首都北京,来到安徽农村落户、深入生活。1954年即出版散文集《在和平博物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为使“写吧,写吧!做一个作家起码要留下三百万字”的实践活动更加深入,她毅然前往于1954年3月动工、当年正在紧张施工建设的水梅山库工程。
该工程是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坝,也是国内第二座连拱坝,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兼顾航运和水产养殖的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其所处的地域安徽省金寨县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区,境内先后爆发著名的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继而组建了红11军32师、33师以及红25军、红28军等11支成建制的红军主力部队,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亦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中国革命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1947年7月,邓小平同志曾和刘伯承同志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时途径安徽省金寨县。
这块红色的热土向来自苏北的一个老新四军战士敞开了厚重而宽阔的胸怀。
1955年4月,正值梅山水库建设的大坝(拱、垛)、泄洪隧洞、泄水底孔进入了第二期即最艰苦的施工阶段。菡子所参加施工的是六个工程区队中的第五工程区队,承担着最繁重的工作,因多数工作面地形复杂,机械无法施展,大部分需要人力使用铁镐铁锹、箩筐杠棒等工具人拉肩扛的挖、铲、运,配合机筑大队和机械钻探一中队施工。当最低拱到达73.0米高程后,需以人工在110.0米高程以下撬除3号和15号拱、14号和15号拱的部分岩石。7月,第二期清基完成后,进行6仓垛槽开挖,并接着进行110.0米高程以上的垛、拱、重力坝和延长段等工作面的坝基处理。虽然是夏季、雨季,但施工从未停止为了赶工期,均为日夜三班的连续作业。
在梅山水库约半年的时间里,工地的队友们根本不知道菡子的真实身份,人们经常看见她不是在区队办公室,而是在工地各处的施工面,手里不是镐和锹就是筐和棒。据一位当年在机筑大队任保管员的老人回忆,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收工的哨音早已响过,在一处钢筋堆旁还看见一位女性在检着散乱的钢筋,伙房的一位大嫂为其送上一件雨衣,并大声地喊着,不能这样干啊。大约在秋季的9月,队友们才知道她是北京来的作家,而且是党委委员和总支副书记。
火红的夕阳映照在河边的工地,区队的伙房收起了最后一缕炊烟,北京来的作家拿着一个搪瓷碗排在买饭买菜队伍的尾部,大家纷纷请她先买,和菡子同去梅山水库工地体验生活并参加劳动的省文联一位同志事后曾回忆,她只是点头和微笑。
来自淮北平原、江淮丘陵、豫中和豫南山区的民工大军,满怀根治淮河水患、兴修淮河水利的满腔豪情,来到条件及其艰苦的梅山水库工地,他们用艰辛的劳作和滴滴的汗水,铸就了这座举世闻名的连拱大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