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四师(椭圆形印)使用的壹百斤红军临时借谷证
在世界军事史上,一支部队的名字能让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能让人们久久不会忘记他们的英雄壮举,追思前仆后继敢于牺牲的精神的恐怕不是特别多。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从2016年9月17日开始,播出的32集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所反映的就是这么一个悲壮的故事。
1933年9月,国民党蒋介石调集百万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以50万兵力进攻中央苏区。苏区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有这么一个师在战斗中,屡立战功,曾被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誉为“钢铁之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以后,一直担负着全军总后卫的重任,一面行军,一面阻击尾追之敌。
1934年11月29日下午15时,这个师奉中革军委电令在枫树脚阻击桂军,为了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军渡过湘江,孤军深入,面对超过自己十数倍的敌人英勇奋战,在灌阳、兴安、全州的新圩、龙山、堰头、鱼岩村等地与敌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拼杀。子弹打完了,他们就用刺刀肉搏、用大刀砍、用石头砸。最终,由于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在战斗中腹部负重伤,肠子都流了出来。为不当俘虏,他命令警卫员补上一枪。警卫员不愿意,流着眼泪为师长包扎好伤口,抬着他且战且走。不幸被捕之后,在敌人用担架抬着陈树湘去邀功请赏的路上,这位英勇的红军师长乘敌不备猛地撕开绷带,用尽最后气力把肠子扯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最后,除了一00团团长韩伟与几个战友跳崖幸存外,全师6000余名官兵,为掩护全军渡江,全部壮烈牺牲,实践了他们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用鲜血和生命为长征胜利铺垫了前进的道路。
这就是由闽西子弟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三十四师!
湘江之战,在我军历史上可算得上是最惨烈的。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主力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这一恶仗,五万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湘江,惨不忍睹,致使当地流传:“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在我收藏的红军文物中,就有一张这样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临时借谷证。在借谷证的下方,盖有一枚椭圆形的公章,能清楚看出使用单位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四师供给部”。史料记载,红军临时借谷证是在1933年9月以后才开始发行使用的,可以肯定,这就是当年隶属于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使用过的烈士遗物。看过电影,手捧这张让人思绪万千的红军粮票,一股热血涌向心头,催促着我去搞清楚红三十四师的来龙去脉。虽然几经周折,但还是在在大量书籍资料帮助之下,对这个英雄之师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其实,在红军历史上曾经有过四个红三十四师。
第一个红三十四师:
1930年3月18日(巴黎公社纪念日)在龙岩召开了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随后,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以平和的朱积垒团、龙岩独立1团、上杭独立2团、上杭独立6团、永定独立3团、连城独立5团为基础成立红军第九军(军长邓毅刚、政委高静山),全军3000余人。4月10日,红军第九军接受中央红军番号改称红军第十二军,其中以平和的朱积垒团一部、龙岩独立1团、上杭独立2团成立红军第十二军第1纵队;以平和的朱积垒团另一部、上杭独立6团、永定独立3团成立红军第2纵队;以平和的朱积垒团其他部、连城独立5团、武汀独立团为基础成立第3纵队。全军3500余人。6月19日,在福建长汀县举行的红四军前委与闽西特委联席会议上,根据5月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精神,决定将红四、六、十二军整编为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朱德,政委毛泽东),隶属于红一方面军。此时,红十二军成为主力红军部队。10月7日,红一军团总指挥部下达《关于部队编制问题的通令》,规定所辖各军的纵队改为师,支队为团,大队为连。红十二军所辖第一纵队整编为第三十四师(师长周昆,政委高自立)。这就是历史上第一个红三十四师。第一个红三十四师由平和的朱积垒团一部、龙岩独立1团、上杭独立2团的闽西籍人员组成,隶属于红一军团。
第二个红三十四师:
1930年5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将各县地方工农武装编成闽西红军第二十军(军长胡少海,政委邓子恢),下辖三个纵队,全军1200余人。6月下旬,红四军根据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决定,将由1929年6月在闽西组成的红四军第4纵队调出,与闽西其他地方武装合编为红二十一军。1930年10月12日,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将红二十军、二十一军合编为新十二军,隶属于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从1930年底到1931年9月,连续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1年9月底,红一方面军对部队举行了整编,将原来第一个红三十四师改编为红十二师,归红四军建制。将新红十二军缩编为十二军三十四师,新红十二军番号取消。这就是第二个红三十四师,都是由闽西子弟组成。此时的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下辖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红三十四师师长不详,政委刘型。同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成立以后,称之为“中央红军”。
第三个红三十四师:
1932年3月12日,中革军委重组红一、三、五军团。6月中旬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1932年10月,红十二军军部人员和三十六师组成红二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邝朱权),红三十六师改称红六十六师。红十二军划出军部和三十六师到红二十二军以后,留在闽西的三十四师又重新组建红十二军(军长张宗逊,政委黄畡)。同时重新组建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此次重新组建后的红三十四师,师长周子昆,政委曾日山,隶属于红五军团。这是第三次组建红三十四师。也都是由闽西子弟组成。
第四个红三十四师:
1933年6月7日,红十二军缩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一团。之后,中革军委将红十九军缩编为红三十四师,这是历史上第四个红三十四师(师长周子昆,政委曾日山),归福建军区指挥,之后不久又改归红五军团指挥。1933年10月红三十四师与红十九、二十师组成红七军团。此时的红三十四师师长周子昆,政委程翠林。1934年6月,陈树湘任师长,程翠林任政治委员,袁良惠任参谋长,朱良才任政治部主任。红三十四师由红七军团再次调入红五军团。第四个红三十四师仍然都是由闽西子弟组成。这就是电视连续剧所说的《绝命后卫师》。
从上述红三十四师演变的历史可见,闽西人民对中国革命是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在这片红土地上,一次又一次为红军部队的组建补充兵员,一次又一次地由地方部队编入红军主力部队,无私无畏,前仆后继,铁心跟党走,坚信革命一定能成功,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