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江山、布铁威:大爱献中华 大德润众生——记坚持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奔走呼号、不懈努力的九旬老人尹凤尧(组图)
2017-12-15 14:05:17
作者:江山、布铁威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齐白石画的第一幅画作《老君骑牛》。(画面上题字:白石老人旧作-孙金平题时年七十二岁)。(中红网红色图库)

齐白石故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镇,在远处就可以看到它的交通指示牌。(中红网江山摄).

齐白石故居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右侧远处就是齐白石故居。(中红网江山摄)

在故居入口处的路边,树立着齐白石塑像。(中红网江山摄)

掩映在绿树翠竹中的齐白石故居。(中红网江山摄)

齐白石父母的卧室,墙上挂着的是父亲齐以德的画像。(中红网江山摄)

齐白石和原配夫人陈春君的卧室。(中红网江山摄)

齐白石故居布置的齐白石事迹展。(中红网江山摄)

曾为恢复修建齐白石故居出过力的尹凤尧老人(左二),这天和他的两个孙子尹耀文(右二)、尹文星(右一),白石镇原副镇长、湘潭县档案室工会主席齐高强(左一),一起在齐白石故居前留影。(中红网江山摄)

位于湘潭市的齐白石纪念馆。(中红网江山摄)

齐白石纪念馆大厅。(中红网江山摄)

位于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一侧的白石公园。(中红网江山摄)

矗立在湘潭市白石公园里的齐白石塑像。(中红网江山摄)

在尹凤尧创办的《康宁中医院》门口合影,自左至右为:齐高强、欧阳白群、江山、尹凤尧、尹文星、尹耀文、肖立新等。(中红网布铁威摄)

尹凤尧家的客厅,神笼里祭供着祖宗的牌位。(中红网江山摄)

尹凤尧家的客厅,墙上挂着毛主席、习总书记、齐白石等的画像。(中红网江山摄)

尹凤尧在家中为慕名而来的病人切脉。(中红网江山摄)

位于尹凤尧老家湘潭县白石镇尹家冲村的尹氏宗祠。(中红网江山摄)

镶在尹氏宗祠大门旁的标志牌上,标着此处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红网江山摄)

尹氏宗祠大院,对面是宗祠大堂。(中红网江山摄)

尹氏宗祠的大堂里,供奉着尹氏祖宗的牌位。(中红网江山摄)

尹氏宗祠的大院,对面是戏台。(中红网江山摄)

尹氏宗祠侧面的回廊,里面保留着文革时期书写的毛主席语录。(中红网江山摄)

尹氏宗祠里保留的当年齐白石雕刻的两块木雕之一。(中红网江山摄)

尹氏宗祠里保留的当年齐白石雕刻的两块木雕之二。(中红网江山摄)

    中红网湖南湘潭2017年12月15日电(江山、布铁威)初冬的湖南,寒风凛冽,红叶飘舞。然而当我们从北京坐高铁来到湘潭市,采访九旬老人尹凤尧时,没想到这位出生于1929年10月1日、个头不高、谈吐文雅的老中医,数十年来坚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面对重重困难仍不懈努力,不禁使我们感到心潮澎湃,如沐春风。

    精心保护齐白石画的第一幅国画作品《老君骑牛》

    走进尹凤尧的办公室,只见墙上挂着一幅名为《老君骑牛》的国画,画面上一位老者坐在牛背上,不仅形象逼真,而且神态悠然,可说是惟妙惟肖。

    “这是齐白石画的第一张国画作品。齐家和我老家相隔只有5公里,齐白石曾在我祖居定居有30多年,还购置有田山屋宇至解放,与我祖父是好友,经常来往。”尹凤尧接着讲了下面一个故事。

    齐白石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他还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齐白石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年轻时曾得到尹凤尧的祖父尹金堂(前清大学士)的收留和培教,而大器晚成,57岁后定居北京。齐白石画的这幅国画《老君骑牛》作品,原来一直藏在尹凤尧的祖父处。1953年,齐白石以加盖他本人私章为由,命他三孙齐金平要去。虽经多次索取,却无法要回。后来,尹凤尧父亲尹以德找到中央领导,几经周折,终于在1956年要了回来。

    当时,尹以德住在湘潭县茶恩寺诊所内。他拿到画后,立即将当时的《新湖南日报》报纸包好,密藏在他睡觉的枕套内,日夜不离身。故此,这张报还在家中,并有尹父用墨笔在报纸上写了四个字:“老君骑牛”。

    说到这儿,尹凤尧的老朋友、曾担任过《香港商报》和《南方周末》记者的退休干部欧阳白群,向笔者介绍:“尹老经常向人们介绍这幅齐白石的名画,可以说它倾注了尹家三代的心血!”

    尹凤尧提高了语气,接着说:“齐白石这张画,专家认定价值壹亿贰仟万元,目前由我珍藏在一个十分安全的地方。我认为,这是我国当代特级国宝文物,再不能让我继续收藏下去,必须由国家永藏,并应由国家财政支付有关费用!“

    积极倡议和推动修建齐白石故居、齐白石纪念馆与白石公园

    第二天,我们驱车前往湘潭县白石镇莲花村的杏子坞星斗塘,参观了齐白石故居。

    在一片群山连绵、绿树翠竹环抱之中,掩映着齐白石故居。它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共有7个房间,整个建筑由土墙茅顶构成。齐白石1864年1月1日出生于此,并一直在此生活,直至1900年迁居到附近的梅公祠。在故居生活的36年间,为齐白石奠定了绘画及日后成才的基础。随着讲解员的指引,大家依次参观了齐白石父母卧室、齐白石和夫人陈春君卧室、厨房、齐白石事迹展、菜园……让我们看到了齐白石前半生的家庭生活、求学与创作过程,感受到他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齐白石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1870年,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常用习字本、账薄纸作画。1878年,拜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木工。做木工之余,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1888年,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1889年,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得胡沁园帮助,脱离木工生活,专习绘画,为人作肖像养家。1894年,与王仲言等七人结“龙山诗社”,被推选为社长。后与黎松庵等结“罗山诗社”,一起吟诗、作画、摹刻金石。1899年,拜湘潭名士王闿运为师学习诗文。同年刊第一套印谱《寄园印存》,印学丁敬、黄易,规矩精密,可以乱真。1900年,居住于莲花峰下梅公祠,自称“百梅书屋”,并在院内盖一小屋,名“借山吟馆”。致力于绘画、作诗。

    1902年,应夏午诒邀请,赴西安教画。在西安结识樊樊山,尽观樊所藏八大山人、金农等名家书画。是年,其花鸟画风一变,走上写意画路径。1903年,从西安到北京,结识曾熙、李瑞荃等,期间夏午诒拟向慈禧太后推荐齐白石做内廷供奉,坚辞之。夏天,从北京过上海,回湖南,此为“五出五归”的第一次远游。1904年,随王闿运赴江西,游庐山、南昌等地,刊印《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王闿运为其作序。1905年,赴广西,游桂林。与蔡锷、黄兴相识。

    1906年,春节后,过梧州经广州到钦州,郭葆生留其教画。饱览郭所藏徐渭、八大、金农诸名家真迹。用功作画,其间常为郭代笔。秋,回湘潭,以教画薪金购置旧屋并数十亩水田。1907年,春夏之交,再赴钦州,游肇庆、端溪。冬,回湘潭。1908年,春天即赴广州。是年,仅回湘潭小住几天,其余时间皆在广州度过。1909年,在广州过春节,后去钦州。初夏赴上海,以卖画为生。夏秋之间,游苏州。往南京拜访李梅庵,为其治印三方。10月返回湘潭,至此结束“五出五归”的远游生活。其后在家乡葺“寄萍堂”,开始8年的山居生活,潜心吟诗作画。对八大山人、石涛的花鸟画多所取法,画笔更见简练,但草虫写生,多工致,间或以写意出之。书法学金农,得其神髓。1917年,为避土匪之扰赴北京。正赶上“张勋复辟”,匆匆去天津避难。局势稍定,复归北京,在琉璃厂南纸铺挂润格卖画。期间和老朋友樊樊山、夏午诒、郭葆生等往来甚密。并结识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等。其中与陈师曾订交,对晚年齐白石有极大影响。是年冬,离京返湘,乡居一年。1919年,与胡宝珠结婚,从此定居北京。

    离开齐白石故居,我们又前往湘潭市,参观了齐白石纪念馆。该馆位于湘潭市雨湖区大湖路2号,始建于1983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化部批准修建,于1993年竣工,2004年重建。该馆为两层楼仿木砖瓦庭院式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湖湘名居风格。馆址用地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2000平方米。馆内收藏齐白石国画作品和早期雕花作品数十件并收藏了近、当代名家书画作品数百件。

    通过参观,我们看到了齐白石当年“刻苦求艺,衰年变法”的经历。齐白石出生在贫苦农家,少时只读了半年私塾,便辍学在家,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做。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20岁时已成为技艺精湛的雕花能手。这期间,他得到一本《芥子园画传》,反复临摹,学会了一些基本画法。以后又结识当地文人,勤学苦练绘画、诗文、书法、篆刻,曾靠替人绘肖像、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时,他自家乡“五出五归”,游历大江南北,饱览名山巨川,取法自然,汲取素材,作下大量写生画稿。随着眼界的开扩,他技艺精进,创作的诗、书、画、印更为可观,已由民间画工进入文人画家的行列。59岁时,他努力向文人画的高峰攀登,倾心于徐渭、八大、石涛的写意画,认为他们横涂纵抹,皆臻妙境,甚至说:“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1917年,南方军阀混战,齐白石避乱从湖南来到北平,在琉璃厂南纸店挂单,卖画、刻印,维持生活。然而,对这位满身泥土气息的布衣画家赏识的人不多。备受冷落的齐白石认识到,只知步古人后尘,没有出息,下决心来个大转变。他说“予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事也。”为了开辟艺术新路,齐白石到了破釜沉舟的地步。他接受好友陈师曾的建议,汲取明清写意画家徐渭、朱耷、石涛及当时的吴昌硕等诸家画法,融合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熔民间画与文人画于一炉,大胆创造,实现了“衰年变法”,形成笔法凝重、意境奇特、构图拙简、赋色艳而不俗的独特的新的山水画风格,终于登上了中国国画艺术的高峰。他总结自己的创作心得,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从此,齐白石声名大振,与徐悲鸿、张大千一起,成为中国近代画坛的三位大师;又和著名画家傅抱石被合称为“南北二石”。

    “义不帝秦,卓立千古。”抗战期间,国难当头,齐白石虽苟全性命于乱世,却也以实际行动和画作,以极其智慧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愤恨。“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齐白石辞去教职,蜗居斗室。许多日本人找到他家买画,他义不市秦,在门上贴一字条“白石老人心病发作,停止见客”,断然拒绝。等到日本败象渐现,他画了一幅“斜阳图”表示“乐观厥成”。画上以斜阳示“日落”,题句云:“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白石山翁并题新句。”心中充满新的希望。后来抗战胜利,日本投降,他又作诗云:“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白石老人历经军阀、官僚、日寇带来的灾难,对他们无比痛恨,尤其痛恨狗仗人势的日伪官僚。对于他们前来索画,一律拒绝,“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后来,他干脆停止卖画。并以“寿高不死羞为贼,不愧长安作饿饕”的诗句表明心志,宁可挨饿,也不取媚于恶人丑类。抗战期间,他画了不少“不倒翁图”,勾勒涂抹,一气呵成,简洁明快,粗犷拙朴,寥寥几笔,神态毕现,把一个个不学无术、卖身求荣、唯求不倒的贪官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然后,在上题诗:“能供儿戏此翁来,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或题:“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借题发挥,痛骂官僚,痛快淋漓,令人拍手称快。

    “笔如农器,砚田未歇。”齐白石的画作充满了朴质的感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纯朴的画风使人灵魂净化。他遵循“写最熟悉”的原则,以民俗入画,歌颂劳动,表现纯朴的生活情趣。他92岁时画《闻铃心喜图》,回忆童年的生活,画面上一小牧童,身系一铃铛,牵一老年回家,画上题字:“祖母闻铃心始欢(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也曾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人们从中可以感受祖孙之间醇厚的情感和田野泥土的馨香。他甚至画从来没人画过的锄头、柴耙、草扒,反映出他对劳动爱得那么深沉。这正是他所以高于前辈画家,而又不同于同时代画家的重要原因。齐白石的画作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因此备受大众喜爱。

    齐白石擅作花鸟虫鱼。画的虾更是出神入化,湿漉漉的,宛在水中,灵动活泼,神韵充盈。为了画得逼真,他在一只大海碗里,养了几只活虾,放在案头。作画之前,先盯上半天,仔细观察它们的体态、颜色、争斗时的姿态。然后,研磨铺纸,作起画来,不仅把虾的身体结构表现得细致入微,而且把虾身体的弹性都表现得充满力量,其长螯的劲力和触须的柔顺处理得相映生辉。虾眼和虾脑上的重笔,干湿用得更是恰到好处,令人叫绝。

    “不教一日闲过”。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齐白石几乎天天都在作画。“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正是他耕耘不息的真实写照。1937年后,他在跨车胡同家中共作画有2万多幅。57岁至66岁的10年间,他又作画1万多幅,刻印3000多枚。90岁以后,仍然从事书画、篆刻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亲自请他到中南海作客。在他九十大寿的时候,周恩来总理为他祝寿,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其后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担任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并出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荣获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9月16日,白石老人与世长辞。这位经历了数十年艰苦历程,终于攀登上东方艺术高峰的老人,以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崇敬。逝世后,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在纪念馆旁边,就是偌大的《白石公园》,里面有《白石书社》、《白石砚台》、《白石塑像》等众多景点,可供人们参观游览。

    陪同参观的原白石乡(后来改为镇)副乡长、现任湘潭县档案局工会主席齐高翔告诉我们:“现在大家看到,齐白石故居和齐白石纪念馆都修建好了,可以供大家参观游览,可这些都是多年前靠尹老一次次向上级打报告、找领导,反映情况,呼吁立项,国家才出资建设起来的!”

    大兴中医年已九旬仍身体力行

    那天上午,我们又来到尹凤尧在湘潭市区的家中,只见大门口挂着“康宁中医院”(马英九父亲马鹤凌先生题)的牌匾,屋里的墙上挂着“御医”、祖父尹金堂和“御医”、父亲尹曙卿(以德)的画象,以及众多描述中医医德的字画,显示出尹老出身于中医世家。

    “关于我尹氏中湘一代始祖开楚公,自河南来湘占籍。”尹凤尧介绍,自少昊开百姓之尹字之姓,尹是护国护君王之姓,到现在已是150多代人氏,而到湖南的尹开楚是中湘一代始祖,至今已有21代,其中也有不少贤能。其中8代孙尹延机,耕耘为业,从深山土中挖掘出一大窑洞金银财宝,突转豪门大户,其珍宝上奉皇宫,被授为“贡宝进士”。10代孙尹梅溪,勤奋攻读得中及第进士,曾入朝多次,后观之不妙,忠奸难辨,祸国殃民,而自归故里,改业为生,济贫厌富。15代孙尹廷元,为民健身,始以医药。17代孙尹金堂(亦儒亦医),为不负少昊天子圣论,尹氏之“尹”字这一护国之姓,为此得中前清大学士,后巧遇孙中山(亦是中医,志同道合),帮助发动辛亥革命。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王晓品:湖湘学派
·下一篇:张志平:学习王昭同志的三点体会(组图)
·特稿:大爱献中华 大德润众生——记坚持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奔走呼号、不懈努力的九旬老
·大爱献中华 大德润众生——记坚持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奔走呼号、不懈努力的九旬老人尹凤
·特稿:大爱献中华 大德润众生——记坚持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奔走呼号、不懈努力的九旬老
·尹凤尧:尹氏三代报国恩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李福祥:国殇
特稿:国殇
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
李崎: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
特稿: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
洪荣昌:与你聊苏维埃贰角铜镀银币(组图)
特稿:洪荣昌与你聊苏维埃贰角铜镀银币(组图)
政法学院社联新闻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班级举行12·
特稿:马克思主义学院各班级举行12·13国家公祭日默
特稿:学习王昭同志的三点体会(组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