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画的第一幅画作《老君骑牛》。(画面上题字:白石老人旧作-孙金平题时年七十二岁)。(中红网红色图库)
齐白石故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镇,在远处就可以看到它的交通指示牌。(中红网江山摄).
齐白石故居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右侧远处就是齐白石故居。(中红网江山摄)
在故居入口处的路边,树立着齐白石塑像。(中红网江山摄)
掩映在绿树翠竹中的齐白石故居。(中红网江山摄)
齐白石父母的卧室,墙上挂着的是父亲齐以德的画像。(中红网江山摄)
齐白石和原配夫人陈春君的卧室。(中红网江山摄)
齐白石故居布置的齐白石事迹展。(中红网江山摄)
曾为恢复修建齐白石故居出过力的尹凤尧老人(左二),这天和他的两个孙子尹耀文(右二)、尹文星(右一),白石镇原副镇长、湘潭县档案室工会主席齐高强(左一),一起在齐白石故居前留影。(中红网江山摄)
位于湘潭市的齐白石纪念馆。(中红网江山摄)
齐白石纪念馆大厅。(中红网江山摄)
位于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一侧的白石公园。(中红网江山摄)
矗立在湘潭市白石公园里的齐白石塑像。(中红网江山摄)
在尹凤尧创办的《康宁中医院》门口合影,自左至右为:齐高强、欧阳白群、江山、尹凤尧、尹文星、尹耀文、肖立新等。(中红网布铁威摄)
尹凤尧家的客厅,神笼里祭供着祖宗的牌位。(中红网江山摄)
尹凤尧家的客厅,墙上挂着毛主席、习总书记、齐白石等的画像。(中红网江山摄)
尹凤尧在家中为慕名而来的病人切脉。(中红网江山摄)
位于尹凤尧老家湘潭县白石镇尹家冲村的尹氏宗祠。(中红网江山摄)
镶在尹氏宗祠大门旁的标志牌上,标着此处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红网江山摄)
尹氏宗祠大院,对面是宗祠大堂。(中红网江山摄)
尹氏宗祠的大堂里,供奉着尹氏祖宗的牌位。(中红网江山摄)
尹氏宗祠的大院,对面是戏台。(中红网江山摄)
尹氏宗祠侧面的回廊,里面保留着文革时期书写的毛主席语录。(中红网江山摄)
尹氏宗祠里保留的当年齐白石雕刻的两块木雕之一。(中红网江山摄)
尹氏宗祠里保留的当年齐白石雕刻的两块木雕之二。(中红网江山摄)
中红网湖南湘潭2017年12月15日电(江山、布铁威)初冬的湖南,寒风凛冽,红叶飘舞。然而当我们从北京坐高铁来到湘潭市,采访九旬老人尹凤尧时,没想到这位出生于1929年10月1日、个头不高、谈吐文雅的老中医,数十年来坚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面对重重困难仍不懈努力,不禁使我们感到心潮澎湃,如沐春风。
精心保护齐白石画的第一幅国画作品《老君骑牛》
走进尹凤尧的办公室,只见墙上挂着一幅名为《老君骑牛》的国画,画面上一位老者坐在牛背上,不仅形象逼真,而且神态悠然,可说是惟妙惟肖。
“这是齐白石画的第一张国画作品。齐家和我老家相隔只有5公里,齐白石曾在我祖居定居有30多年,还购置有田山屋宇至解放,与我祖父是好友,经常来往。”尹凤尧接着讲了下面一个故事。
齐白石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他还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齐白石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年轻时曾得到尹凤尧的祖父尹金堂(前清大学士)的收留和培教,而大器晚成,57岁后定居北京。齐白石画的这幅国画《老君骑牛》作品,原来一直藏在尹凤尧的祖父处。1953年,齐白石以加盖他本人私章为由,命他三孙齐金平要去。虽经多次索取,却无法要回。后来,尹凤尧父亲尹以德找到中央领导,几经周折,终于在1956年要了回来。
当时,尹以德住在湘潭县茶恩寺诊所内。他拿到画后,立即将当时的《新湖南日报》报纸包好,密藏在他睡觉的枕套内,日夜不离身。故此,这张报还在家中,并有尹父用墨笔在报纸上写了四个字:“老君骑牛”。
说到这儿,尹凤尧的老朋友、曾担任过《香港商报》和《南方周末》记者的退休干部欧阳白群,向笔者介绍:“尹老经常向人们介绍这幅齐白石的名画,可以说它倾注了尹家三代的心血!”
尹凤尧提高了语气,接着说:“齐白石这张画,专家认定价值壹亿贰仟万元,目前由我珍藏在一个十分安全的地方。我认为,这是我国当代特级国宝文物,再不能让我继续收藏下去,必须由国家永藏,并应由国家财政支付有关费用!“
积极倡议和推动修建齐白石故居、齐白石纪念馆与白石公园
第二天,我们驱车前往湘潭县白石镇莲花村的杏子坞星斗塘,参观了齐白石故居。
在一片群山连绵、绿树翠竹环抱之中,掩映着齐白石故居。它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共有7个房间,整个建筑由土墙茅顶构成。齐白石1864年1月1日出生于此,并一直在此生活,直至1900年迁居到附近的梅公祠。在故居生活的36年间,为齐白石奠定了绘画及日后成才的基础。随着讲解员的指引,大家依次参观了齐白石父母卧室、齐白石和夫人陈春君卧室、厨房、齐白石事迹展、菜园……让我们看到了齐白石前半生的家庭生活、求学与创作过程,感受到他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齐白石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1870年,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常用习字本、账薄纸作画。1878年,拜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木工。做木工之余,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1888年,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1889年,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得胡沁园帮助,脱离木工生活,专习绘画,为人作肖像养家。1894年,与王仲言等七人结“龙山诗社”,被推选为社长。后与黎松庵等结“罗山诗社”,一起吟诗、作画、摹刻金石。1899年,拜湘潭名士王闿运为师学习诗文。同年刊第一套印谱《寄园印存》,印学丁敬、黄易,规矩精密,可以乱真。1900年,居住于莲花峰下梅公祠,自称“百梅书屋”,并在院内盖一小屋,名“借山吟馆”。致力于绘画、作诗。
1902年,应夏午诒邀请,赴西安教画。在西安结识樊樊山,尽观樊所藏八大山人、金农等名家书画。是年,其花鸟画风一变,走上写意画路径。1903年,从西安到北京,结识曾熙、李瑞荃等,期间夏午诒拟向慈禧太后推荐齐白石做内廷供奉,坚辞之。夏天,从北京过上海,回湖南,此为“五出五归”的第一次远游。1904年,随王闿运赴江西,游庐山、南昌等地,刊印《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王闿运为其作序。1905年,赴广西,游桂林。与蔡锷、黄兴相识。
1906年,春节后,过梧州经广州到钦州,郭葆生留其教画。饱览郭所藏徐渭、八大、金农诸名家真迹。用功作画,其间常为郭代笔。秋,回湘潭,以教画薪金购置旧屋并数十亩水田。1907年,春夏之交,再赴钦州,游肇庆、端溪。冬,回湘潭。1908年,春天即赴广州。是年,仅回湘潭小住几天,其余时间皆在广州度过。1909年,在广州过春节,后去钦州。初夏赴上海,以卖画为生。夏秋之间,游苏州。往南京拜访李梅庵,为其治印三方。10月返回湘潭,至此结束“五出五归”的远游生活。其后在家乡葺“寄萍堂”,开始8年的山居生活,潜心吟诗作画。对八大山人、石涛的花鸟画多所取法,画笔更见简练,但草虫写生,多工致,间或以写意出之。书法学金农,得其神髓。1917年,为避土匪之扰赴北京。正赶上“张勋复辟”,匆匆去天津避难。局势稍定,复归北京,在琉璃厂南纸铺挂润格卖画。期间和老朋友樊樊山、夏午诒、郭葆生等往来甚密。并结识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等。其中与陈师曾订交,对晚年齐白石有极大影响。是年冬,离京返湘,乡居一年。1919年,与胡宝珠结婚,从此定居北京。
离开齐白石故居,我们又前往湘潭市,参观了齐白石纪念馆。该馆位于湘潭市雨湖区大湖路2号,始建于1983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化部批准修建,于1993年竣工,2004年重建。该馆为两层楼仿木砖瓦庭院式建筑群,具有典型的湖湘名居风格。馆址用地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2000平方米。馆内收藏齐白石国画作品和早期雕花作品数十件并收藏了近、当代名家书画作品数百件。
通过参观,我们看到了齐白石当年“刻苦求艺,衰年变法”的经历。齐白石出生在贫苦农家,少时只读了半年私塾,便辍学在家,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做。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20岁时已成为技艺精湛的雕花能手。这期间,他得到一本《芥子园画传》,反复临摹,学会了一些基本画法。以后又结识当地文人,勤学苦练绘画、诗文、书法、篆刻,曾靠替人绘肖像、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时,他自家乡“五出五归”,游历大江南北,饱览名山巨川,取法自然,汲取素材,作下大量写生画稿。随着眼界的开扩,他技艺精进,创作的诗、书、画、印更为可观,已由民间画工进入文人画家的行列。59岁时,他努力向文人画的高峰攀登,倾心于徐渭、八大、石涛的写意画,认为他们横涂纵抹,皆臻妙境,甚至说:“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1917年,南方军阀混战,齐白石避乱从湖南来到北平,在琉璃厂南纸店挂单,卖画、刻印,维持生活。然而,对这位满身泥土气息的布衣画家赏识的人不多。备受冷落的齐白石认识到,只知步古人后尘,没有出息,下决心来个大转变。他说“予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事也。”为了开辟艺术新路,齐白石到了破釜沉舟的地步。他接受好友陈师曾的建议,汲取明清写意画家徐渭、朱耷、石涛及当时的吴昌硕等诸家画法,融合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熔民间画与文人画于一炉,大胆创造,实现了“衰年变法”,形成笔法凝重、意境奇特、构图拙简、赋色艳而不俗的独特的新的山水画风格,终于登上了中国国画艺术的高峰。他总结自己的创作心得,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从此,齐白石声名大振,与徐悲鸿、张大千一起,成为中国近代画坛的三位大师;又和著名画家傅抱石被合称为“南北二石”。
“义不帝秦,卓立千古。”抗战期间,国难当头,齐白石虽苟全性命于乱世,却也以实际行动和画作,以极其智慧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愤恨。“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齐白石辞去教职,蜗居斗室。许多日本人找到他家买画,他义不市秦,在门上贴一字条“白石老人心病发作,停止见客”,断然拒绝。等到日本败象渐现,他画了一幅“斜阳图”表示“乐观厥成”。画上以斜阳示“日落”,题句云:“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白石山翁并题新句。”心中充满新的希望。后来抗战胜利,日本投降,他又作诗云:“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白石老人历经军阀、官僚、日寇带来的灾难,对他们无比痛恨,尤其痛恨狗仗人势的日伪官僚。对于他们前来索画,一律拒绝,“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后来,他干脆停止卖画。并以“寿高不死羞为贼,不愧长安作饿饕”的诗句表明心志,宁可挨饿,也不取媚于恶人丑类。抗战期间,他画了不少“不倒翁图”,勾勒涂抹,一气呵成,简洁明快,粗犷拙朴,寥寥几笔,神态毕现,把一个个不学无术、卖身求荣、唯求不倒的贪官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然后,在上题诗:“能供儿戏此翁来,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或题:“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借题发挥,痛骂官僚,痛快淋漓,令人拍手称快。
“笔如农器,砚田未歇。”齐白石的画作充满了朴质的感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纯朴的画风使人灵魂净化。他遵循“写最熟悉”的原则,以民俗入画,歌颂劳动,表现纯朴的生活情趣。他92岁时画《闻铃心喜图》,回忆童年的生活,画面上一小牧童,身系一铃铛,牵一老年回家,画上题字:“祖母闻铃心始欢(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也曾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人们从中可以感受祖孙之间醇厚的情感和田野泥土的馨香。他甚至画从来没人画过的锄头、柴耙、草扒,反映出他对劳动爱得那么深沉。这正是他所以高于前辈画家,而又不同于同时代画家的重要原因。齐白石的画作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因此备受大众喜爱。
齐白石擅作花鸟虫鱼。画的虾更是出神入化,湿漉漉的,宛在水中,灵动活泼,神韵充盈。为了画得逼真,他在一只大海碗里,养了几只活虾,放在案头。作画之前,先盯上半天,仔细观察它们的体态、颜色、争斗时的姿态。然后,研磨铺纸,作起画来,不仅把虾的身体结构表现得细致入微,而且把虾身体的弹性都表现得充满力量,其长螯的劲力和触须的柔顺处理得相映生辉。虾眼和虾脑上的重笔,干湿用得更是恰到好处,令人叫绝。
“不教一日闲过”。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齐白石几乎天天都在作画。“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正是他耕耘不息的真实写照。1937年后,他在跨车胡同家中共作画有2万多幅。57岁至66岁的10年间,他又作画1万多幅,刻印3000多枚。90岁以后,仍然从事书画、篆刻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亲自请他到中南海作客。在他九十大寿的时候,周恩来总理为他祝寿,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其后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担任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并出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荣获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9月16日,白石老人与世长辞。这位经历了数十年艰苦历程,终于攀登上东方艺术高峰的老人,以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崇敬。逝世后,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在纪念馆旁边,就是偌大的《白石公园》,里面有《白石书社》、《白石砚台》、《白石塑像》等众多景点,可供人们参观游览。
陪同参观的原白石乡(后来改为镇)副乡长、现任湘潭县档案局工会主席齐高翔告诉我们:“现在大家看到,齐白石故居和齐白石纪念馆都修建好了,可以供大家参观游览,可这些都是多年前靠尹老一次次向上级打报告、找领导,反映情况,呼吁立项,国家才出资建设起来的!”
大兴中医年已九旬仍身体力行
那天上午,我们又来到尹凤尧在湘潭市区的家中,只见大门口挂着“康宁中医院”(马英九父亲马鹤凌先生题)的牌匾,屋里的墙上挂着“御医”、祖父尹金堂和“御医”、父亲尹曙卿(以德)的画象,以及众多描述中医医德的字画,显示出尹老出身于中医世家。
“关于我尹氏中湘一代始祖开楚公,自河南来湘占籍。”尹凤尧介绍,自少昊开百姓之尹字之姓,尹是护国护君王之姓,到现在已是150多代人氏,而到湖南的尹开楚是中湘一代始祖,至今已有21代,其中也有不少贤能。其中8代孙尹延机,耕耘为业,从深山土中挖掘出一大窑洞金银财宝,突转豪门大户,其珍宝上奉皇宫,被授为“贡宝进士”。10代孙尹梅溪,勤奋攻读得中及第进士,曾入朝多次,后观之不妙,忠奸难辨,祸国殃民,而自归故里,改业为生,济贫厌富。15代孙尹廷元,为民健身,始以医药。17代孙尹金堂(亦儒亦医),为不负少昊天子圣论,尹氏之“尹”字这一护国之姓,为此得中前清大学士,后巧遇孙中山(亦是中医,志同道合),帮助发动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