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3日,这是极平常的五天时间,但对于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的成员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在这五天时间里,他们沿着当年红军战斗过的足迹行走在革命老区的红色土壤上,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缅怀革命先烈为主线,以农村为课堂,以红色革命史为良师,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听革命先烈后人讲革命故事
这山还是那山 这山已不是那山——走进井冈山新农村建设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村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老话。井冈山上的竹子则是支撑村民生活的主要来源。
刚走进白银湖村,村头竖立着的一栋栋整齐漂亮的三四层小楼,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在村长兰事明的带领下队员们一同进村参观。提起林权改制,无论是村长还是普通村民脸上都脸上乐开了花。政府把竹林承包给农户,经营户必须每两年进行一次毛竹抚育,必须科学合理采伐毛竹,农户上缴一定量的毛竹其余自主销售,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且承包合同三十年不变,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因此村容村貌的整治也是白银湖村建设的重点。2006年以来拆除了猪、牛栏,厕所木板、硬化道路1.7公里,改造巷道1.1公里,并对全村做了绿化治理工作,“三清三改”工作落实到位,“五气一通”工程基本完成。灯亮了,水同通了,厕所干净了,村里人的生活和城里人也没啥差别。
在白银湖村的栝蒌树种植基地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惠农的好处。基地里各色植物种类繁多,长势喜人,基地主人兰国华细细向我们讲解植物的种类、特性、经济价值,渊博的知识,专业的术语,不禁让我们这些“三下乡”的大学生们对他在植物学上的研究佩服不已。基地主人兰国华坦言,他的基地建于1999年,由于对市场的了解不够,也没有科学技术做指导,并没有很好的收益。近年来,他通过对新科学技术的运用,结合市场需求种植植物,现在基地每年能给他带来近三万的纯收入。
同样喜悦的笑容也挂在了草坪村村长王的脸上。要致富,先修路。位于泰井高速公路旁边的草坪村的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办起了农家乐特色旅游,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村民的年收入从单纯的4、500的农作物收入增长到了人均收入2000多元。道路的通畅不仅为村民开通了一条致富路更开通了村民的思想,在资源越发紧张的今天靠山靠田吃饭不划算,吃的饱但吃不好,抓住机遇搞特色旅游才是好路子。现在,村里正在开发一批新景点让特色旅游的内容更实在。
送法律下乡也是这次“三下乡”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参观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同时,农大的学生也带来了江西农业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宣传手册,发放给村民。同时也提供现场的法律咨询活动助农民提高了法律意识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现在的农民都知道法,有事情都知道要靠法律,不大家解决,要打官司,但是怎么个用法大家就不晓得咯!”白银湖村的村长兰回明说道。
“我们村搞的这些建设啊,都还不算科学,我们正需要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来帮帮忙、出出主意。”王队长拉着队员的手亲切的说道,而在走访的多户村民家中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一路上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们都对新农村建设取得的硕果感到兴奋,在随身携带的记录本上记满了新农村之行的收获。
“向草坪村这样干上发展机遇,走特色路线的村子不在少数,可是单纯的靠经营土特产并不是长久的出路,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这样的旅游业发展将会走向同质化,低质化的道路。”来自公共管理专业的蔡火凤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他表示怎样科学有效的管理农村建设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向,这一次的新农村之行给他带来了很多感触,回去以后将会完成一片科学管理农村的论文。
青山不老,红旗不倒——参观革命遗址 重走红军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