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热情赞扬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歌颂了红军战胜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气势磅礴,自信豪迈,如大河奔腾,一泻千里。
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七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率领陕甘支队,战胜艰难险阻,抵达甘肃通渭重镇——榜罗。中共中央随即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做出了到达陕北扩大建立根据地,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
九月二十九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王稼祥、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聂荣臻、叶剑英、秦邦宪、董必武、林彪、李富春、杨尚昆等红军领导率领主力部队进驻通渭县城。党中央随即决定,部队在通渭县城进行短暂休息,以恢复体力,做好进入陕北苏区的准备。当天晚上,毛泽东等领导在县城的一所小学即现在的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的全体指战员,并举行了晚会,在晚会上,毛泽东激情满怀地向指战员即席朗诵了他翻过岷山到达甘肃后构思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极大地鼓舞了长征战士。当年先锋连的王鑫同志在一九八三年六月故地重游时回忆当时的情景,无限感慨地说:“那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啊!”。
为弘扬长征精神,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情怀。2000年上海电视台与通渭县人民政府联合修建的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碑,在毛泽东当年即席朗诵著名诗篇的通渭县文庙街小学落成。
文庙街小学坐北向南,校园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排列整齐有序,在漂亮的教学楼和升旗台中间,一座长方形草坪底座上,矗立着一个五角星照耀下的红色大理石砌成的“V”字形纪念碑(如图),纪念碑主体左边短臂上镶着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右边长臂是毛泽东草书《长征》诗手写体,纪念碑背面是修建碑文。
纪念碑主体设计新颖,造型奇特。“V”是“胜利”的英文第一个字母,其具有世界性意义,象征中国革命由此发生重大转折,并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指向陕北,充满着必胜的信念。整个造型展翅欲飞,象征一代又一代雏鹰从这里腾飞,展示出祖国振兴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光芒四射的五角星,象征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党的领导辉耀大地。三级踏步台阶象征着三大主力红军,草坪底座象征中国工农红军根植于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设计师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诗的精髓。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联合共建《长征》诗碑,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自长征以来,由于红军连续行军、作战,战士们的体力都已消耗殆尽,思想上疑虑很多,“到哪里算是个头呢?”“哪里是我们的目的地?” 在翻越岷山后的第三天,也就是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日,毛泽东在甘肃宕昌县哈达铺意外地读到一张报纸,证实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毛泽东当即把桌子一拍“我们去陕北”,将革命的大本营建立在陕北,实现北上抗日,创建根据地的目标。长征的落脚点最终在榜罗镇会议确定了下来,这对一年多来饱尝艰辛的红军来说,有什么能比这个消息和决定更让人“开颜”呢?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这就是长征,这就是两万五千里路的长征,这是何等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啊!红军战士冲破国民党重兵的重重追堵,跨越雪山草地的险阻,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上演了一幕幕悲壮传奇的故事。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依然是写诗,他在长征途中写下了不少气势磅礴的诗篇。在《长征》诗中,山不再那么凶险了,巨龙一样的五条大岭不过是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不过像滚动泥丸;金沙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的也只是一种温“暖”,催人去征服;被敌人抽去桥板的大渡河上高悬的铁索,也只是有点“寒”意;连绵不断的岷山千里风雪,也已变成让人更加欢喜的美景。穿过风雪,就有了风雪的坚韧,走过草地,就有了草地的深邃;翻过大山,就有了大山的抱负;涉过大河,就有了大河的豪迈。《七律·长征》,不着雕饰,只是拿红军跋涉的脚印,把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就构成了一首伟大的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