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芦荡一片绿,秋后芦花赛雪飘。这是人们对洪湖芦苇壮观景色的描绘。芦苇,在我的家乡洪湖随处可见,是再平常不过的一种植物。然而,一次红色之旅竟颠覆了我对芦苇这种平凡形象的认识。
那是新世纪交替之年的初夏,我应邀赴张家界参加电视剧《贺龙姐弟》研讨会,当我登上高高的天子山,到贺龙公园祭奠贺老总时,我惊异的发现,就在贺老总铜像背后的松柏丛中,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我眨巴了下眼,当这种植物以郁郁葱葱之状再次进入我视线时,我真正地看清楚了,是芦苇。
在我的感觉里,芦苇属于弱者,依水而生,附土而长,带给人们的象征意义是柔韧、温馨的表达和体现,因而,很多女孩都爱借用它来作名字。我真不敢相信这种习水植物会在这种缺水、高寒的环境中,与松柏一样茁壮生长。面对眼前这一奇异景观,我心中不禁腾起团团疑云:是人工所植?还是自然生长?若是自然生长,那么,是鸟的羽翅?还是风的神力?
2006年夏,电视剧《洪湖赤卫队》剧组在洪湖瞿家湾举行开机仪式,我有幸陪同前来出席开机仪式的贺老总之女贺晓明到洪湖观光。我和她在湖畔一片芦苇旁合影时,趁机向她进行了求证。据她讲,1992年,桑植人民为纪念贺老总诞辰90周年,在风景秀丽的天子山上修建了贺龙公园。当时园内只栽种了松柏,并未种植芦苇。可翌年清明刚过,松柏丛中竟齐刷刷地生长起一片芦苇。她讲到这,指指身旁的芦苇,笑笑说:“也许是父亲深爱洪湖,与洪湖的芦苇结下了不解之缘吧!”
是啊,贺老总生前深爱洪湖,确实与芦苇结下了不解之缘。1928年元月,贺老总来到洪湖,以百里洪湖为舞台,凭河湖港汊和舟楫之利,以芦苇作屏障,以莲菱、苇根为食粮,几落几起,七年鏖战,将革命的火种播遍了大江南北。芦苇这种普通平凡的植物,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当年在洪湖地区流传的两段歌谣便是最好的例证:“百里芦苇是屏障,蒿排渔船是营房,不怕敌人封锁紧,我有菱藕作军粮。你要进攻我就飞,你要撤退我就追,你要睡觉我就打,你要设防我就摧”。“青青芦苇碧蓝天,河湖港汊好战场,芦苇荡里出奇兵,敌人闻风把胆丧”。这两段质朴的歌谣,不仅叙述了当年红军在极其艰险的环境里生活、战斗的情景,也道出了芦苇与洪湖革命的紧密关联度。
芦苇,这种极普通的野生植物,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它敢于植根于贫瘠的土地,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光,一缕阳光。你瞧:那割过的残苇,尖茬锐如利剑,而每一株幼弱的嫩芽之下,都牵缠环绕着深不可测的根系。你可以将它的主茎砍去或折断,却休想折断它的根系。你甚至可以放一把火将它烧成灰烬,只要春风一吹,它又会蓬勃向上窜出一片新绿。它简直就是个哲学家,明白以柔克刚、以智性与群体的力量来图存的辩证法。所以当狂风肆虐的时候,许多孤傲的大树轰然倒下,而柔弱的芦苇却依然生机盎然。
我曾阅读过《湘鄂西根据地史》、《湘鄂西红军斗争史》、《贺龙传》、《回忆贺龙》等史料,以及《红海忠魂》、《喋血洪湖》、《归雁》、《枪声再起》等一系列反映洪湖革命斗争的文学作品,每每掩卷而思,脑海里总浮现出洪湖畔片片芦荡摇曳的画面,那竿竿芦苇也随之幻化成书卷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据史料记载,贺龙在湘鄂西七年,历经大小战斗上千场,有数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贺姓宗亲就达两千多人。最低谷的时候,队伍只剩九十一人。但他从不气馁、从不妥协,以顽强的意志,几经沉浮,终于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积蓄了力量。是啊,芦苇顽强不屈、百折不挠、坚韧刚毅的秉性,不正是先辈们革命意志和品格的体现?
今年仲春,我随洪湖老区考察团再度登上高高的天子山,细细地观察了这片高山上的芦苇。我发现,这些芦苇之所以茎秆特别粗壮,枝叶特别茂盛,根系特别发达,正是因为它们的根深深地扎入泥土,扎入岩缝,把自己与大山紧紧地连在一起,才吸取了大山的水份和营养,才抵御了山风的侵袭和高寒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