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在翻阅农工党历史文物
中红网江苏连云港2017年6月26日电(徐田浩)继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农工党党员樊振创办的东海樊氏图书馆(连云港邓演达文献馆)之后,2017年6月26日,国家级媒体《光明日报》文化新闻版刊登记者郑晋鸣署名文章《江苏东海创新管理模式:让农家书屋真正进农家》,文章再次聚焦樊氏图书馆。
6月10日,小雨,东海樊氏图书馆正常开放日,来馆读者100余人次。《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带领采访组对樊氏图书馆进行了专题采访。11日仅一天,来馆读者就突破200人次,两天借阅图书达到2000册次。
20世纪90年代,在江苏南京当兵复员回家的樊振接下了家传樊家书屋的接力棒,他是第四代传人。从他高祖父起,书屋的大门就向大家免费敞开,100多年来,藏书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上门看书借书的人也越来越多,喜爱藏书、分享图书、引领读书,让这个书屋流传到现在。远程服务是该馆特色之一,仅2016年就向社会各界传递电子文献5000余篇(册),全部免费。
东海县有123万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的人口在农村,有346个村,村村都有农家书屋。这些农家书屋,都办在了每个村的村委会。村委会专门辟出一间屋子,摆放了省市县三级集体购买、下拨的图书,屋子是公家的,书也是公家的,由村干部兼职管理。但这些书屋,十有八九都成了空壳书屋、徒有虚名。究其原因,村干部忙于应酬,很少开门,书也少,好多书都和农民的生活脱节,即便有农田耕作技术、小麦管理技术、家畜养殖等相关的工具书,也早就过时了。书屋大门常关闭、书屋基本无人管、未拆封的书上布满灰尘、多数书籍与农民脱节,一来二去,农家书屋就慢慢成了摆设。在樊家书屋的启发下,东海县决定将农家书屋的传统模式进行改善。改造的第一个方法,便是参照樊家书屋的管理模式,让农家书屋进农户。试点后,农家书屋进农家的好处随之而来。因家中24小时不离人,村民随时可以去看书,再也不用吃“闭门羹”了。农户家的藏书,也丰富了农家书屋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书屋主人人缘好、人气旺,更是让附近的人都愿意聚集到书屋,看看书,唠唠家常,沟通乡邻间的感情。如今,首批76个试点书屋已经办得风生水起,今年10月底前,全县346个“农家书屋”将全部搬入农家。
东海樊氏图书馆是一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系连云港市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农工党党史教育基地。目前,设于樊氏图书馆内的连云港邓演达文献馆布馆设计方案,已通过农工党连云港市委评审。正在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馆条件,让图书馆真正成为普通读者的学习乐园和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