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朱德在青城山照
众所周知,朱德总司令一生喜爱兰花。他不仅爱兰,而且精研《兰谱》,说起兰花,如数家珍。
据说,就是在战争年代的戎马倥偬间,他也要遣兴培植欣赏兰花。解放后,朱德来四川,总是要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中抽出时间到杜甫草堂、文殊院、人民公园、灌县青城山、离堆公园等处参观兰花。
登青城,采兰草访民情
1961年3月,朱德总司令回四川,下榻成都金牛宾馆招待所。一天,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要亲自去灌县青城山采集兰草。他叮嘱身边工作人员,不要麻烦地方政府,轻车简从,带点干粮就行了。一不要人背,二不要人抬。工作人员理解总司令,钦佩总司令。但是,朱总司令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了,怎么能让他徒步爬山呢?
没让朱总司令知道,工作人员悄悄地和灌县地方政府取得了联系。上午十点左右,朱总司令到达青城山建福宫。当地青景大队党支部书记廖汉卿将准备好的滑杆找来,请朱总司令坐滑杆上山。朱总司令不坐滑杆,要步行,还风趣地说:“山高,没有我的脚高,爬山是最好的休息。”由廖汉卿当向导,朱总司令漫漫向山上走去。
那天,朱总司令兴致很高,他不顾75岁的高龄,兴致勃勃地一直攀登到“天然图画”上面,在远离石阶的一处山坡上终于发现了野生兔耳兰。当时,朱德和康克清都非常高兴,对兰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一路上,朱德一边走一边和大家摆谈,欣赏青城山的风景。为了不让朱总司令太累,每到一处亭子,大家就陪朱总司令休息一会儿。
1961年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苦难年头。上山途中,朱总司令发现山道上有一位农村妇女由丈夫搀扶着艰难地往山下走,看样子是病了。灌县县委同志示意病妇回避一下,却被朱总司令觉察到。朱总司令问:“为什么要躲避我呢?我不是都已经看见了吗?”说着,他就连忙上前去询问病妇。原来,病妇是却口粮,没有吃的,患了水肿病。当时,在灌县特别是河西的两河、泰安(今青城后山)一代,因缺粮患水肿病的人很多,泰安、两河一带饿死的不下2000人。朱总司令听后,心里很沉重,对病妇说:“快下山去,好好诊治”。县委同志很受感动,对病妇说:“这是朱总司令,他很关心你的病。”
病妇的嘴唇蠕动着,没有声音。在丈夫的搀扶下,她含着泪花,慢慢下山去了。夫妇两心中永远铭刻着朱总司令这个伟人务必亲民爱民的光辉形象。中午,朱总司令在青城山天师洞吃午餐,吃的是稀饭和面包。另外,一人一包自带的干粮。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个都江堰文人专门写了一首纪念朱德登青城山的诗歌:
千里迢迢回四川,登上青城五洞天。 采得春剑花正艳,婉如爱妻伍若兰。 开国元帅抬望眼,远看群山起连绵。 革命先烈多少万,化着春兰在世间。
交兰友,相交共叙兰事
朱德结交了不少兰友。他们中间有兰花专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寺院和尚及业余爱好者。
在北京,朱德常到中山公园的兰圃赏花,并和那里的园丁虞佩珍成了忘年交。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山公园初建兰花室时,虞佩珍等人想请朱德题字,但考虑到他国务繁忙且年事已高,不忍心去打扰他。朱德从卫士长那里听到大家的愿望后,欣然命笔写下了“兰室”字幅多件,以供中山公园从中选用。他鼓励中山公园要常举办花展,让群众来观赏,为广大人民服务,还建议将兰花出口换取外汇,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每当朱德离京外出视察时,他都要问一问虞佩珍,有没有送给外省的兰花品种。他总是走时带去几盆,返回时也带来几盆,为各地兰圃穿针引线,传递交换,希望各地能够共同发展。他曾请虞佩珍等人到中南海家中一起观赏自己培育的兰花新品种。
在广州,朱德同华南热带植物园兰花女工程师程式君也建立了友谊。程式君是前广州兰花研究会的会长。她曾深有感触地回忆说:“朱总十分关心兰花的养育、繁殖和推广,多次参观我们培养的兰花,并送了我们一些新品种,有素心兰、建兰,也有野生的。临走时,也从我们这里带走一点,送人,交换。朱总对兰花有很广泛的知识,能说出很多道理。我虽是搞科研的,但水平不如他。朱总每次来,都很随便,同我们以兰友相交。他到兰圃参观时也把我们带去,借以交流经验。当他了解到我们植物园经费和人员都不足时,便对我说:‘我们交个朋友,我把北京的地址留给你,你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随时给我写信,我尽力帮助解决。’他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却这样平易近人,非常热情支持我们的事业,这点,我事前是完全想不到的。”
成都文殊院的住持宽霖和尚也是朱德的兰友。他育兰有法,培育的3000多盆兰花中有不少名贵品种。朱德也赠过一些名兰给他。朱德视察成都时,只要有空,就到文殊院看望宽霖和尚,共叙兰情。20世纪60年代初,朱德和陈毅两位老帅结伴到文殊院赏兰。在宽霖和尚的陪同下,他们坐在寺院后进的东厢房里,以“一闲对百忙”的逸趣,欣赏千姿百态、清香四溢的幽兰。谈诗花助兴,论道霞满天。雅谈中,不觉天色已暮,三人才依依惜别。杜甫草堂、五福村的养兰技工,朱德都同他们结为兰友,有机会就谈叙兰事。
杭州有一位养兰专家名叫褚友仁,养育了一辈子兰花,经验丰富,是养兰高手。朱德拜他为师,请他讲述当地兰花的发展史,向他学习栽兰技术。褚友仁讲述了培养兰花的许多经验。朱德细心地倾听,时常还会提出一些问题。他对褚友仁说:“杭州解放了,兰花不能像过去那样只供少数人玩赏,要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你有精湛的技术,你的专长一定可以很好地发挥。希望你多培养一些徒弟,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为发展兰花事业多作贡献。”褚友仁听了十分高兴,还送了几盆自己养育的兰花给朱德。自从20世纪50年代初在杭州结识褚友仁后,他每次到杭州,都尽可能抽空看望这位专家,关心他的工作和生活,观赏他培育的新品种,并把各地兰花发展的信息告诉他,对他所著《我的养兰生活》颇为赞赏。
讲兰节,不朽芳名留处处
“兰花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因困穷而改节。”这是世传《孔子家语》中用兰花比喻做人应有气节的话。朱德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功垂千秋,但他却常常谈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他身上汇集了兰花的诸多高贵品格,质朴、坚韧、芬芳。作为一个驰骋疆场、运筹帷幄达半个多世纪的武将、元帅,他同时具备高洁、清雅的品格,这同他爱兰不无关系。
在生活上,朱德艰苦朴素,个人所求所取很少。临终前他还把多年来积蓄的两万元人民币请妻子康克清交给组织,作为他最后的党费,不给儿女留下分文。他关心和爱护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从漠漠黄沙到茫茫碧海,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他既是统率千军万马的总司令、人民爱戴的领袖,又是普通的无产阶级战士和人民的忠实公仆。他功高不自居,德高不显耀,位高不特殊,这一切正是高尚、纯朴的兰花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