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梁,提起王继兰掩护习仲勋脱险的事,大人娃娃们没有不知道的。
1933年冬季,习仲勋来到南梁创建革命根据地,在何沟门,遇到从正宁县周家乡逃荒流落到此的王继兰大娘。王继兰娘家在正宁县的王录村,离关中较近。他乡遇故人,格外地亲热。又见习仲勋还是个娃娃,善良的王继兰大娘就对习仲勋十分地关心,把他当作娘家人,让他有时间就回来家里坐坐。
何沟门地处荔园堡川南面,离荔园堡古城不到三里路,进出荔园堡都要经过何沟门。习仲勋在王继兰家,因是老乡的关系,尽管心理上觉得十分地可靠完全,可还是遇到了敌人的三次搜捕。
第一次发生在1934年的初春。一天早饭前后,利用夜间掩护进行革命活动的习仲勋,来到王继兰家,想找点饭吃。王继兰刚好蒸了一锅玉米面黄,想揭开锅,打算等凉一凉,再给习仲勋切开吃时,三名斜挎着长枪的国民党兵突然出现在院畔。跑,已经来不及了,藏在哪儿去呢?炕洞?昨晚才烧过柴,还有火星子哩。案底下?国民党兵用枪一拨拉就能发现。怎么办?眼看国民党兵就要到窑门前了,王继兰心里一急,智从心中来,她飞快地挪开家中的石水缸木盖,低声喊了一声:“仲勋,快!”示意习仲勋钻进水缸,习仲勋稍作迟疑,抬腿钻入水缸中,王继兰迅速盖好了水缸盖。这时,一个国民党兵已一脚踏进门来,大大咧咧地喊叫道:“老婆子,做啥饭?”王继兰抹了一把额头冒出的汗水,不慌不忙地一边从大蒸锅里取出玉米面黄,放在水缸盖上,一边回答说:“穷得没啥吃的,蒸了一锅玉米面黄黄”。蒸汽很快弥漫了半窑洞。三个国民党兵都站在了窑地上,王继兰又说:“老总,你们是哪个队伍的,大清早的,你们就来了,稀客呀,快到炕上坐,我给你们切馍馍吃。”一个坐在了炕棱上,一个站在地上胡乱瞅望,一个来到水缸前说:“陶老三的人,陶老三你知道不?”顺手掰了一块馍,塞进嘴里一边咀嚼,一边又夸道:“嘿,好甜,老婆子,你强得(南梁方言,即,手艺好。)很们,快给我们切几块。”王继兰一听很高兴,用切面刀飞快地切了六大块,用一个新高粱杆缝制的锅盖端放在炕上,说:“老总,你们先尝尝,我给你们舀碗米汤。”三个国民党兵见家里只有王继兰一个人,窑里除了一只石水缸,一个杜梨木案板,再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眼就看透了,便一人抓了一块玉米面黄,边往门外走,边说:“发现可疑的人了,要马上报告。”王继兰忙连声应到:“好,好,老总,你们放心。” 国民党兵走后,习仲勋钻出石水缸,拧干衣服,吃了饭,没敢停留,立即钻进何沟门拐沟的梢林里躲藏了起来。
第二次是在1934的春末。王继兰家在何沟门拐沟口的半山腰上,地势高。由于是逃荒而来,在南梁三四年间先后搬了三次家,男劳力少,所以修庄时,便因势就形,顺着山势修了一处“凸肚子”的拐院,站在院子南边路口处,只能看见两孔窑,其实北面还有四孔窑,最中间的一孔窑,和南边的第二孔窑、北面的第四、第五孔窑全部通过拐窑相通,像地道一样,从外面看,六孔窑洞各有门窗,里面的玄机外人就很难知道。第六孔窑洞的一个窗户专门开在羊圈内。更为奇妙的是每个拐窑门口都摆放着一个用树枝编织的粮食囤子,囤子内靠拐窑口的侧面留有开口,可容一人出入。这样,不知道就里的人,即使站在窑洞中,也很难发现这些拐窑。这样的设计,“是常跑贼的人逼出来的。”
一天半夜,敌人来搜捕,不知怎的,一下子就摸到了习仲勋住的最中间的那孔窑洞门口,敌人打的门山响,习仲勋惊醒后,飞快地钻过拐窑,爬出粮食囤子,从第五孔窑洞的窗户翻出去,跑进了梢林。等习仲勋跑离后,王继兰才小脚慢手地端着油灯,打开窑门,问:“谁?干啥哩?”气得敌兵们骂道:“你这个死老婆子,眼瞎了,嘴也哑了,为啥不早搭话?”王继兰忙赔不是,说:“人老了,耳朵也背了,以后你们来了,声音放大些。”
第三次差点出了事。那是在1934年的夏秋之间,习仲勋住在第五孔窑里,一天半夜,还下着连阴雨,谭世麟带的人马摸到了王继兰家,习仲勋可能是跑累了,睡得比较实,敌人把门都砸开了,习仲勋才醒来,他通过粮食囤子和拐窑,从最后一孔窑洞的窗子跳进羊圈里,滑的摔了一跤,把羊吓惊了,羊一跑,敌人就开始怀疑了,把王继兰一家人全叫起来,审问了一通,也没问出个啥结果,由于天冷、路滑,敌人打着手电,骂咧咧地走了,走时,一个兵还把王继兰家的一个玛瑙烟锅嘴子“顺手牵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