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随市区江苏电视台电视报城市频道生活館,组织洪泽湖一日游,到风景秀丽老子山风景区游觅洪泽湖,在湖码头登上游船快艇,船向湖中心驶去,眼见辽阔湖面,时而波涛滚滚,大浪排天丶时而风平浪静,湖水如鏡,扱目远眺白帆奌奌,机声隆隆,远处的湖南岸仃满船只。很快船艇进入老山脚不远时,见山顶上安淮寺,深藏深深的树荫中,东西宽长湖面,宛如一条移游欲飞的巨型青龙,似一幅美丽动人图画,让人陶醉。洪泽湖是全国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给淮河两岸,有蓄水、灌漑丶运输丶养殖等多个天然作用。但洪泽湖水汛期时,历史上曾有多少年的水患災难岁月,回忆淮安历史的过去,因地处淮河流域的下游,史记民国时期连年发生水旱的灾情,淮安城百姓长时间,长期过着饥荒不饱的苦难日子。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想着为百姓谋幸福,开国总理周恩来一直关心着家乡父老的挚爱,想着淮安北乡的百姓,能早日吃上白米饭的好日子。如今在淮安市淮安区境内,在洪泽湖边,由西南向东北贯穿着一条巨大的人工河——苏北灌溉总渠。滚滚的洪泽湖的水,经这条河东下黄海,那哗啦啦的流水十分欢快。可有谁知道,这潺潺流水诉说的却是:周恩来那缕缕的乡情。记得周恩来离家前几年,淮安城地处淮河下游,东濒大海,地势十分低洼,千百年来水患不断,水灾连连。当年的泗州城离淮安仅几十公里,伏汛接秋汛,河水暴涨,一片汪洋,城里主要街道上都可以行船,市民只好聚集在漕运旧署高地,甚至爬上城墙避灾逃难。这一幕给童年的周恩来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回想那1949年6月,江苏全境得了解放时,苏北人民在喜庆翻身当家作主的欢乐声中,这一年七、八月份却遭遇超过1931年的特大洪水,使苏北的沭、泗、淮、沂四水爆发,伴有6号的强台风为害,淮安境内有一百多处堤防决口,淮北大地洪水漫流,淮阴地区有927万亩农田受淹,受灾人口达两千多万人,灾区有600多万人离开家园。这一年粮食减产3.1亿公斤,房屋倒塌25万间,有250万灾民靠救济度日。苏北地区党委将关于严重灾情的电报发到中南海。周恩来目噙泪花和毛泽东共同看电报,一起签发复电苏北区党委“徐淮地区水旱灾害多,群众生活苦,所以历史上出了皇帝。现在解放了,如果不认真治水,根治水害,政权无法巩固……。苏北人民在革命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现所遭受的水灾苦难,我们负有拯救的重大责任”。当毛泽东看到报告上不少村庄全部淹没,大水下来后人蛇争树,毒蛇又致人落水等悲惨状况时,难得落了泪,当即将此件批给周恩来,并亲自题写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周恩来抓紧制定治淮方针。
1950年8月25日至9月12日周恩来参与水利部召开的专题会议,在国务院讨论治淮方案会议上,部分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有不同看法,认为国家刚刚从废墟上建立起来,又时值抗美援朝的时期,拿不出钱来挖这条大河。总理板起面孔动情地说:“苏北人民在战争期间,响应党的号召,上去那么多人,流了那么多血,,甚至牺牲了很多人,还有很多的民工,用小车子把粮食、弹药推着,跟着我们队伍的后面,让我们打赢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一直到南京。现在革命胜利,难道我们不该支持他们吗?”……。周恩来他提出要全力组织人民生活自救,以工代赈,发动群众,积极兴修水利,消除历史遗留的祸患。他广泛地听取了水利专家各种意见,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亲自制定了全面治理淮河的宏伟蓝图,提出“蓄泄兼筹,以达根治目的”的治淮方针,三省共保、三省齐动手,团结治淮,解决了治淮工作中蓄洪与泄洪、上游与下游、远期与近期、除害与水利等问题。为了水利工程的进展,由董必武批准,把渡江战役余下的军粮和国库粮2.25亿斤拨给苏北救灾治水。:“苏北灌溉总渠”于1951年10月开工,1952年5月完成。工程中动用了190万民工,用肩挑、人推车、锹挖土,石磨打夯,奋战六个月完成了3645万土方,开挖成了入海的苏北灌溉总渠,创造了人间奇迹。
苏北灌溉总渠西起洪泽湖,东至扁担港,横穿淮安、盐城两市,渠道全长168千米,为淮河洪泽湖以下排涝入海通道之一,又是引进洪泽湖水源,发展废黄河以南地区灌溉的引水渠道,有排涝、引水、航运、发电、泄洪多功能。灌溉区的工程当年经受了五次洪峰考验。保护了沿岸一万多平方公里地区的安全。总渠的工程引来许多国际友人的参观,连连称赞说:“总渠挖成是中国人的手铁打出来的”。周恩来听了汇报,十分高兴地说:“苏北刚解放就搞了这么一条大河,当年就发挥了效益,而且没有发生问题,这是十分可喜的事”。如今的淮安水利枢纽已经是新闸密布,有运东分水闸、船闸、发电站及京杭运河上的淮安节制闸、船闸和南水北调的淮安抽水站,并在运东分水闸与里运河之间开挖斜河沟通,以便江都站来水直送渠中下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