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越抗越大的秘密,还在于抗大自始至终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抗大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健全党的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仗时,党员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生活上,党员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这就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产生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团结了周围的群众,去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总校第6 期女生连连长程克、指导员王修竹刚20 出头,副指导员郝治平才18 岁,1940 年反“扫荡”斗争中,一天晚上,她们带领全连100 多人翻越一座大山,突然下起大雨,为甩掉敌人,她们冒雨踩着泥泞的山路往上爬。背包、粮食袋被雨水打湿越来越沉。这几个女干部的体质都较差,每向上爬一步,都要费很大劲,但她们想到自己是共产党的干部,强烈的责任感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她们有的背着几个背包或几条粮袋,有的搀扶着走不动的同志,以顽强的毅力冒雨向顶峰攀登。在她们的带动下,在频繁的反“扫荡”中全连没有掉队的。抗大的党组织就是许许多多象女生连这样的战斗集体,所以,它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带领群众去战胜一切困难,挫败一切敌人。
抗大有时在行军或转移过程中,老百姓的家里住满了人,于是党员们做出牺牲,让非党员们住进老百姓家里,党员们则睡在外面,
抗大能够越抗越大的秘密,还在于始终能够官兵一致,师生同甘共苦。
抗大上至最高领导,下至普通学员,大家始终能够同甘共苦。
毛主席经常身穿补补丁的衣服,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给抗大的学员上课,以及接见国外的朋友,艰苦朴素,并且自己亲自种菜,与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和部队指战员,共度难关。
朱总司令在王家峪总部门前带头种了一个小菜园,解决了首长和警卫战士的吃菜问题。
1936年7月,红大被迫(今志丹县)。身为抗大总校教育长的罗瑞卿带着好几百号人来到陕北的一个偏僻小县保安,正发愁没有地方落脚,忽然发现城外的山坡石壁上露出几十个黑黝黝的洞口,远远望去,好像蜂窝似的。这些石洞,是哪个朝代开凿的,已无从考证,据说是供奉“元始天尊”的,一直就没人居住过。于是,这些石洞成了红大新的校舍。罗瑞卿亲自挑选其中最大的一个石洞作教室,和学员们一起把里面的羊粪、杂草清除掉,打扫干净后用石灰水把洞壁刷白,在石壁上凿出一块大石板,用石头砌成了桌子和凳子。就这样,这里成了红大新的课堂。平日石洞里很暗,罗瑞卿便带领学员们在外面看书,看书累了就一起漫谈、讨论。毛泽东有一天来到学员中,诙谐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你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炼。什么时候下山呢?天下大乱你们就下山!”他还把手放在罗瑞卿的肩膀上说:“你这个‘监工’不错。教育长嘛,自然是长于教育。”
华北抗日烽火的熊熊燃烧,使得培养更多的抗日军政人才成为当务之急。1937年8月1日,建军10周年之际,抗大第三期开学了,学员激增到2000多人。衣食住行,作为抗大教育长的罗瑞卿都得操心。1937年10月22日至11月上旬,他率领抗大教职员工和学员600多人上凤凰山挖窑洞。历时半月,共完成175个新式窑洞,开辟出近千人的校舍。并修筑了盘山“抗大公路”,解决了抗大的校舍难题。为此,中共中央将毛泽东手书“我们的伟大事业”赠予抗大,以资鼓励。
抗大总校在浆水的一段时间里,正赶上华北一带连年遭受水、旱、虫灾,加上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杂牌军的不断搔扰,使邢台山区的生活条件更加艰苦,这就给抗大办学带来极大的困难。抗大师生员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顽强地坚持下来,而且使学校越办越好。
抗大到浆水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是住房。浆水一带的山村本来住房就很紧张,又被当时的国民党杂牌军占据了一部分,当地人民群众虽然全力为抗大腾房,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要露天住宿。为了解决住房,抗大全体同志集中力量,首先整修破房、残院、旧庙和牛、羊马圈等。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一起发扬在延安挖窑洞的精神,搬石垒墙,清除粪便,整修圈棚,干得十分出色。没多久,这些原来破旧不堪、长年不住人的的地方便一改旧颜,成了抗大师生员工“理想”的住处。伙房大都安排在戏台或旧庙里。抗大的这一模范举动,在浆水周围山村中迅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下子打破了群众一向对“当兵的”没有一点好印象的传统观念,也使住在当地的国民党杂牌军处于反面教员的孤立地位。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地迁往他处。这样,抗大的住房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吃、穿、用方面,也是困难重重。吃的方面,从校领导到每一个师生员工,一年的饭菜基本上是玉米、谷子,冬春两季吃山药蛋.只有过年过节时每人才能吃到一顿白面。为了节约用粮,冬季就改为一天两顿饭,谷子要带糠一起吃。有时做干粮不够吃,就做成稀饭。如果还填不饱肚子,就用野菜补充。行军时,用“炒面”做干粮。这种炒面,就是把五谷杂粮掺糠炒熟,磨成面,,吃时用水搅拌好再吃。当年抗大时期,曾任桨水村的副村长王进举老汉回忆说,有一次,罗瑞卿同志来抗大视察工作,当天中午,事务股拨给通讯员半斤白而,吩咐他给首长擀碗面条吃,可是没有油盐,转来转去没办法。房东一位大娘看出了这事,赶忙端过一点自制的蓖麻油和硝盐。通讯员没有要油,只留了一点硝盐。就这样,罗瑞卿同志还把通讯员“克”了一顿。从第二顿饭起,罗瑞卿同志就同大家一起吃玉米面窝窝头了。
穿的方面,学员常常打赤脚,冬天多是穿草鞋,如果谁要能穿上一双布鞋或棉鞋,那是最上等的了。粗布军装几年才能发一套。所以抗大每人都有一个针线包,破了补,补了破,缝缝补补一穿就是几年。因为赤脚行军多,这使许多人都练成了铁脚板,连个刺都扎不进。副校长滕代远在夏天也常打赤脚,然而他却风趣地说:“打赤脚好哇,如来佛就打赤脚嘛!赤脚能当神仙,还能练出铁脚板,打仗行军都方便。”
抗大干部学员教师共同开荒种地,总是到离村较远的山坡上去开荒种粮菜,从不与民争地。在桨水两年多时间里,他们不仅在离浆水十几里外的虎头垴开荒地一百多亩,而且连续三个春天,到百里之外的山西省南天池一带开荒种山药蛋。
为了解决吃粮和烧柴困难,不给当地群众增加过多的负担,抗大经常组织人力到几十里甚至百多里外的山西省敌占区或接近敌占区的地方武装运粮,运粮中曾几次与敌人遭遇。同时,也经常组织力量打柴。在抗大,不论是领导、教师、学员、男女老少,只要是组织背粮、打柴活动,都踊跃参加,,谁也不甘落后。何长工的妻子尹清平虽然小孩缠身,却从不缺勤.她力气大,一背就是百多斤。一次,她到前南峪西山打柴,不料天下大雪,山陡坡滑,一阵狂风袭来,她连人带柴刮下山坡好几丈远,虽然多处受伤,仍然硬挺着把柴禾背了回来。
抗大坚持“一切服务革命战争需要,一切为了革命战争胜利”。抗大的学员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种田,纺线织布。师生同甘共苦,伙吃自带的粮食,同睡地草铺,一起清除垃圾、瓦砾,一起修路、筑墙建设校园。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都是用黑油灯照明。
抗大越抗越大的秘密,还在于抗大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抗大这支队伍不管走到哪里,就是“播种机”,就是“宣传队”,一路上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每到一个地方,学员们都分散到各个老百姓家里,帮助老百姓搞卫生、担水,自己挖坑做厕所等等,借老百姓的东西都要还,打破一个碗都要赔。晚上,组织宣传队搞联欢。
抗大在邢台办学期间,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千方百计支援地方,帮助群众,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情谊。 抗大关心群众生活,无条件地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抗大自创建之日起,便紧紧抓住这个法宝,纳入教育计划,作为培养学员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员树立革命的群众观点,身体力行,要求干部、教师以身作则,做学员的表率,,多次帮助当地村民收秋收麦、抗旱、播种、除草、灭虫等,
他们开办训练班,培训地方干部,在自身干部队伍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从全局出发,向抗日县政府派出干部。并建立民运组,协助地方开展工作,组织武装小分队,配合地方同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而且,还充满热情地帮助当地群众。如:帮助各村创办夜校、识字班,指定专人负责组织群众学文化,积极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开展助民劳动。
他们除了学习、训练,还经常的到各家各户访贫问苦。也不嫌弃群众家里脏和乱,还帮着收拾家务,见有什么活,就帮着做。到了农忙时节,他们还帮着种地收庄稼。
卫生处的医生,不管是周围哪个村的人病了,都会给治疗,有的村里病人不方便弄到安庄村,只要一招呼,卫生处派人拿着药箱就去出诊,不管路多难走,路有多远。医务人员总是非常认真的检查,并且给人们讲一些常用的医疗卫生知识。卫生处所在的安庄村里的人,不管是头疼感冒,虫咬磕伤,还是妇女生小孩,什么病都给治疗。
房东的房子或者村里有的人家的房子出现了问题,需要修理时,抗大的学员会主动帮着修缮房子。特别是日寇进行扫荡之后,有很多人家的房子被毁坏,为了让乡亲们及时得到安顿,抗大的学员们总是先帮着乡亲们把毁坏的地方修补好。
抗大于1940年11月4日至1943年1月24日移驻到冀南邢台县浆水、前南峪一带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开办训练班,培训地方干部。帮助各村创办夜校、识字班,指定专人负责组织群众学文化,积极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开展助民劳动。除了平时帮群众挑水劈柴扫院子,还组织教职学员参加田间劳动。对那些老弱病残者学校就派人重点帮助,热情关心照顾他们渡过难关。
抗大师生在浆水短短的两年里,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当地群众把抗大师生当做自己家人,尽一切可能为抗大师生学习、生活创造便利条件。抗大对当地人民情深意重,人民更是把抗大师生视为亲人。在那硝烟弥漫的艰苦岁月里,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积极缴公粮、
抗大对当地人民情深意重,人民更是把抗大师生视为亲人。在那硝烟弥漫的艰苦岁月里,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积极缴公粮、做军鞋、主动腾出房屋、划出山林、留出田地给抗大。
抗大学员在山西省武乡期间,常利用和老乡们一块下棋、看戏、收割、打场、推碾子等机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发动群众积极抗日。一九四O年春播关头,旱情十分严重,八路军朱彭总副司令组织总部机关警卫连战士和抗大的学员们帮助群众担水点种,保证了王家峪一千多亩农作物苗全苗旺。日寇“扫荡”时,战士们就帮助老乡坚壁清野,掩护群众安全转移。组织群众,开荒种地,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生产自救运动。仅在砖壁,就帮助老乡打了三眼水井,六眼旱井,一个大池塘,三个蓄水坝。植树两万余株。由于总部首长带领抗日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使根据地度过了难关,人民的抗日热忱空前高涨,工、农、青、妇、儿童团等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建立。当时武乡县只有十三万五千人口,参加抗日救国团体的群众就达九万人之多,还有一万多人参加了八路军决死队,军民团结奋战,抗日的烽火在太行山上越烧越旺。
抗大学员与当地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一提到军校,人们就会说起美国的西点、俄国的伏龙芝、法国的圣西尔和中国的黄埔。虽然这几个学校名不虚传,但都没有抗大传奇。她从井冈山诞生,经过长征,在延安重建,再几经转战,甚至在敌后办校,发展之快、就学人数之多、参加正义战争之持久、影响之深远,世界少有。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毛主席倡导建立,并亲题校训、亲自讲课、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使之成了我军军校的母校。
光阴荏苒,抗大已经成为了历史,但那不朽的抗大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代子孙,那气壮山河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永远激荡在人们心底:
黄河之滨, 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 我们的传统。 象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 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七八十年来,这首催人奋进的老歌一直在激励着几代中国人向着新的目标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