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这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一座纪念亭的楹联,它纪念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指挥员,被四川梁山、达县等地群众誉为“铁脚板书记”的杨克明烈士。
杨克明,原名陶树臣,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涪陵县罗家庙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聪颖好学的他在上中学时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和教育,积极参加了宣传孙中山北上等一系列革命活动。1926年,杨克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和魏俊淑结婚。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告别了年迈的母亲和新婚不久的妻子,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先后到四川各地以教书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国民党涪陵县政府悬赏重金寻捕他,他就化名陶正、洪陶、洪陶儿,最后化名为杨克明,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2年的一天,杨克明回罗家庙探亲。母亲和妻子都劝他不要再离乡背井,去干有生命危险的事情,但他硬是以革命的理想、严酷的事实、简明的道理说服了母亲和妻子,又走进了革命的队伍。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的一次相聚!
1936年10月,杨克明所在的红5军奉中革军委命令转战河西走廊。1937年1月1日,红5军2800余人一举攻占了高台县城。正当军民同庆高台解放的时候,1月12日,敌两万多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高台县城发起猛烈进攻。他和军长董振堂指挥全军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九天八夜,最后,杨克明在烈火中身中数弹,英勇牺牲,时年32岁。战斗结束后,惨绝人寰的敌人将他的头颅割下,悬首示众,整个高台城一片白色恐怖。
而当年送别亲人的魏俊淑,与儿子相依为命,苦苦等待丈夫归来的身影,殷切期盼丈夫的消息。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丈夫仍然杳无音讯。一直陪伴她的,是杨克明生前用过的一个书箱和唯一一张中学时的照片。直到1985年,杨克明的夫人魏俊淑才辗转得知,自己苦苦等待了半个世纪的丈夫,早在1937年就为了革命事业而血洒高台。
1985年8月17日,78岁高龄的魏俊淑和子女们抬着花圈,来到杨克明纪念亭前。当50多年的苦苦等待,50多年的切切思念,变成眼前这座高铸的丰碑,变成手里薄薄的、冰冷的革命烈士证书时,老人声泪俱下,捶胸哭喊:“树臣啊,我离别了50多年的亲人,您睁开眼看一看,我们看您来了……”其余人则爸爸、爷爷……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离开的时候,她们深深鞠躬、再鞠躬,一步一回头,一步一行泪……
以杨克明烈士为代表先烈们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的精神,是一笔伟大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风尘虽已远去,革命创举永载丹青。朋友们,不要忘记我们国家风雨如晦的昨天,不要忘记那段沉痛的历史,让我们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共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