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鸿友(1914-1985),金寨县南溪镇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先后任红73师218团连长、营教导员、营长等职,参加了解放商城和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均出色完成战斗任务。在川陕根据地,闵鸿友率部参加了反“三路围攻”、营渠和反“六路围攻”等重大战斗。长征途中,率部三过雪山草地。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17团团长,坚持冀中地区与日伪军战斗,参加大小战斗40多次,歼敌千余人。他参加百团大战,破坏敌人交通线,有力打击敌人。1940年至1942年,指挥17团在冀中的高门屯、宣村、南龙岗英勇反击日军扫荡,三战三捷,有力打击敌人。1943年,他率部开赴冀西,参加了甄家庄战斗,与兄弟部队共歼日军800多人。从1940年至1945年夏,他率17团驰骋冀中、冀西和晋北广大地区英勇抗击了日、伪、顽的“扫荡”和进攻,歼敌总人数是17团兵力的8倍多。1945年4月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军区独立第3旅17团团长、副旅长,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第3军(下辖第 7、8、9师)第9师副师长、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闵鸿友于1950年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素质均得到很大提高。
1952年7月1日,西北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对全国人民解放军整编方案,将第1军与第3军合编为重装军,决定对第3军进行整编:以1军军部编为1军军部,下辖3个师:以1、3两师编为一个师,3师番号撤销;以2、8两师编为一个师,8师番号撤销;以7、9两师编为一个师,9师番号撤销。闵鸿友任第1军第7师师长,政治委员戴金川,副师长刘致善,副政治委员李生堂,参谋长曾招捌,副参谋长孙巩。辖第19、20、21团和炮兵团、战车团、师直。9月,第1军和第3军的合并重组工作结束。11月,西北军区发布命令,要求重装第1军。依照中国人民志愿军编制序列对各步兵师主要作战部队进行再整编,做好赴朝参战的一切准备。12月4日,第1军向全军所属部队进行了“赴朝参战”总动员,按照“加强战备,整编部队,移防改装,集结训练”的战斗要求,迅速转入临战状态。12月11日,中央军委命令第1军作为轮换部队在吉林通化市短期集结后立即赴朝,准备参加反登陆作战。接到命令后,第1军决定全军分三批开赴东北边境。
1953年1月1日,第7师作为第1军最后一批部队,奉命从甘肃张掖、酒泉、武威等地出发先乘汽车一路颠簸至兰州,然后改乘火车(拉货用的闷罐车)疾驰东北,七天七夜,行程3000余公里。1月下旬,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闵鸿友不顾疾病缠身,率第7师与第1师、师直经阳德进至谷山附近的月来洞、西村里、天仪洞一带,准备接替正面第47军的防御阵地。第7师在进至谷山后,闵鸿友积极组织部队进行了战备训练和接守阵地的准备工作。他教育部队树立“积极防御,持久斗争”的思想,进行了班、排小分队有关伏击、袭击、遭遇、反伏击等战术训练,开展了防空、防毒、防坦克、防炮等防护教育,请兄弟部队派来干部、英雄、模范介绍作战经验,组织各级干部到第47军前沿阵地实习和熟悉情况,在部队中深入地进行了打好“过关仗”的政治动员,进行了保持荣誉、爱护荣誉和有关政策纪律教育,为接守阵地、积极防御打下了良好基础。3月,第1军奉命正式接替第47军阵地。交接防御任务本着“妥交稳接”的原则,按先炮兵后步兵、先机关后连队、先二线后一线的程序,以个人交个人、部队交部队、机关交机关的方式进行。7师接防47军147师榆岘以南高地、168.0高地以西无名高地、213.7高地等防御任务。而就在这时,闵鸿友因长期征战,病情加重,经批准回国进入兰州军区疗养院治疗休养。 5月,原1军第3师师长吴子杰接任7师师长。 1953年4月至1953年底,闵鸿友在国内休养,后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1954年春,闵鸿友身体完全恢复后,迫切要求入朝。他返回部队,继续担任7师师长之职。当时,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已经签字并生效,但朝鲜军事分界线南北仍是两军对峙。根据上级指示,他指挥各级指挥员必须提高警惕,克服和平麻痹和居功骄傲的思想,加强战备,抓紧训练,密切注意敌人动向,随时准备打击一切敢于进犯之敌。同时,他还带领全体指挥员帮助朝鲜人民建房,挖渠,修堤,打井,播种,收割,指示政治部通过报刊和演出等活动,宣扬朝鲜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而英勇斗争,宣扬朝鲜党、政府、人民对志愿军的关怀,更进一步增进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1955年,闵鸿友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