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的山峦如大海一个接一个的波涛,又如孔雀开屏般的景色。革命老区锦屏县,到处留下红军长征的足迹和故事。这里建立过瑶光苏维埃政府,这里有毛泽东居住过的李家大屋,这里有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红军坟、红军井、红军林,这里有赞美红军的诗、歌谣,至今还被人们吟颂和传唱。
离开黎平县高屯镇红军桥后,我搭乘同一个司机的摩托,经熬市镇前往锦屏县隆里古城,一路寻访红军足迹。当天的计划是参观完隆里古城后,抵达与剑河县交界的南加镇。然后,直到剑河县老县城柳川镇。
隆里古城红军情
在去熬市的路上,公路边有一处烈士纪念亭。从墓碑上的文字内容可以看出,长征路上这里牺牲过几个红军战士。为此,解放后当地干部群众修建了纪念亭。
熬市与隆里,前者属黎平县,后者属锦屏县,两镇仅仅相隔二、三公里。当地人告诉我,过去隆里是黎平县划出去的,1942年以前都属于黎平管辖。
隆里古城位于锦屏县西南边陲,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的屯兵城堡。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群,为贵州四大古城之一。
据红军史料记载:1934年10月至12月,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两次经过隆里古城。第一次是红六军团长征过隆里。当时正值秋收,因国民党反面宣传,田间打谷者纷纷逃到山上躲藏。红军进城驻扎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群众收谷子、挑水、扫地。第二次是12月15日,红九军团过隆里。地方知名人士夏鼎元、胡汝相、陈华胜等组织上百群众打着写上“欢迎”的三角小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出城迎接。群众不仅腾出房间给红军住宿,还募集粮食、油盐、柴草等物资支持红军。红军在龙标书院门口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革命主张,文艺队还为群众表演了节目。
当年遇见红军时才四五岁,而今已近九旬的老人王培义,对红军送给他一碗饭的事却终生难忘。几年前,他就自编自演过《唱支山歌谢红军》的山歌——
“红军送我一盒饭,年纪太小端不成;这些红军真是好,一直帮我送进门。红军情意如山重,首长恩情比海深;红军走到遵义后,情意留在隆里城。”
隆里古城1948年病逝的清末秀才、私塾先生李荣春,曾写诗揭穿国民党反动派把红军宣传成“洪水猛兽”的无稽谎言,称赞红军“仁义胜王师”,诗词至今留存。
隆里古城的居民是明代调北征南时屯军的后裔,目前有760余户3280余人。城中的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巷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此正为当地称的"三街、六巷、九院子"格局。明清时期隆里寺观较多。有城中十一庙, 城外五座庵,各街中都建有寺庙。城中心的观音堂建有“大庙”,大庙右侧建有“城隍庙”,东街头有“文庙”,西街头有“武庙”(关帝庙),武庙侧为“魁星楼”,西北角有“木马庙”、“玉皇阁”,西南角有“二郎庙”,东鼓楼旁有“飞山庙”,东南角有“五显庙”等共11座。
隆里古城有72姓,72 口水井。据口碑传,旧时的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85年)的汉文化古城,古井、古楼、古宅、古庙、古祠、古桥得到完整保留、修缮,更加彰显出古军事城池的魅力。
在隆里街上到处可见茶馆、餐馆、咖啡休闲屋、旅店,这里的农民一边种地一边做生意,生活悠闲而充实。闲聊间,大伙的龙门阵里自然离不开当年红军长征的话题,这是古城永远不会忘却的红色记忆。
而今的隆里大力发展旅游,成为贵州省重点建设的100个旅游景区之一,被列入全省30个重点建设景区,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十二五”期间,锦屏县投入3.25亿元项目资金对隆里古城升级打造。2015年锦屏县投入1亿多元对古城特色民居进行立面修缮、街面铺装及环境整治、龙标书院等古迹修复、景观打造、广场及停车场、星级客栈建设等,完善景区道路、水电、通讯管网、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
三板溪水库淹没红军长征路
告别隆里古城,我搭乘摩的继续朝河口、南加方向赶去。两个小时后,来到了湖光山色、波光粼粼的库区。一打听,原来进入了三板溪水库库区。
这里属沅江上游干流清水江流域,随着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三板溪水电站的蓄水发电,红军曾经穿插经过的古寨、乡镇,以及有着400余年历史的剑河老县城,早已永远淹没在水底。
按照2013年版中国交通地图,从红军曾经过的黎平县敖市镇到剑河老县城柳川镇,可走县级公路,或绕行锦屏县城经省道到柳川镇。因为三板溪电站蓄水,部分县道和省道早已被淹没。如果想尽可能追溯长征的轨迹到柳川,只有两个选择:扛着摩托车翻越红军走过的山岭;或者,人、车乘渡船逆水而上。显然,前者肯定不现实,剩下的只有后者。
码头在锦屏县三板溪,三板溪电站的大坝就建设在这里。总投资超过60亿元的三板溪水电站,最大坝高183.5米,居世界第三,是沅水干流15个梯级电站中的第二级。该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年发电量24.3亿千瓦时。如今,这里成了中国第三大人造水库(居三峡和千岛湖之后)。
库区跨越剑河、锦屏两县。位于锦屏县境内的库区,植被茂密,支流众多,森林广布,林相多样。当天傍晚,我在风雨中抵达号称“锦屏县的西藏”的河口乡,入住水库旁边的“河口大酒店”(其实名不副实,最多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客栈)。
当晚,我在河口了解到,从三板溪电站坐船先到锦屏和剑河两县交界的南加镇,再从南加坐船到剑河老县城柳川镇,全程需5个多小时。一路上都是三板溪库区,沿途要在很多村寨停靠。这些村寨都建在陡峭的山上,有小路通向河边。船上乘客几乎都是沿河的居民,很少有外地人乘船去柳川的。
由于建造三板溪电站,剑河老县城从柳川搬迁到了革东。从柳川到新县城虽然不过28公里,但是公路狭窄弯道多,路面破烂不堪,加之前些日子接连暴雨,发生山体塌方,公路中断。于是,我决定第二天一早县去附近的瑶光村参观考察红军遗址和毛泽东长征驻地,然后从河口坐班车到锦屏县城,再从锦屏赶经高速公路去剑河县的长途汽车。
1934年9月至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分两批经过剑河县境12乡镇121个自然村寨。第一批经过的是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政委王震等率17、18师共6个团9000余人,于 9月23日由锦屏瑶光进入南加,渡江北上。25日至南明凯寨,受湘西李觉部阻击,24名红军战士牺牲。红军回师西移,26日凌晨又于大广坳遭桂军廖磊部伏击,包括第六军团18师54团团长赵雄等指战员在内的145名红军全部壮烈牺牲。
同年12月18日,红一军团到达瑶光后的第三天,在河口宣告成立“瑶光镇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设在红军总部所驻的姜家大屋。那时,红军在姜家大屋大门口悬挂“瑶光镇苏维埃政府”牌子。
红军总部进瑶光后,周恩来、朱德、博古、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首长都住在这里,而毛泽东则另选坐落在寨脚、相对静僻的李家大屋居住。22日晨,红军总部离开瑶光沿清水江南岸上剑河,当晚住柳寨。当天,由董振堂率领殿后的红五军团行抵瑶光、南加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