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袁永涛,男,汉族,生于1963年6月,1984年7月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英国文学系专业,先后在永昌一中、永昌三中从事高中英语教学20多年。后从事《永昌县志》编撰工作,后调入永昌县委宣传部从事红西路军史料整理研究工作,再调入永昌县旅游局和金昌市委文明办,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成立后,被组织部门调入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专职从事红西路军史研究工作。目前是省委命名的红西路军史研究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天下骊靬》,在港台澳地区引起轰动。2014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西路军鏖战永昌》专著。先后下“中国共产党历史网”、“甘肃省委党史网”、“中国红色旅游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15年被永昌县委县政府授予“永昌县首批届拔尖人才”。
五坝村苏维埃政府组建活动概况调查(十三)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农历十月初五),红军先头部队途径八坝未做停留直抵永昌,接着红五军的部队亦相继到达,短暂停留后开往山丹,于此,红三十军等机关及其所属部队驻守在八坝以西,五坝下一线的所有村庄。
红三十军进驻八坝一线,坚守围寨房舍,阻击尾追而来的马家军外,政治部还派出宣传队在所驻守的村镇要道的墙壁上张贴布告、刷写标语、散发传单、宣传红军的宗旨、性质、纪律、任务、宣传红军西进河西是“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军事援助”、“开辟河西根据地”、“建立抗日后方”、“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联合起来打日本”、“红军是救过救民军队”等。红军部队用严明的纪律,实际行动影响、感召、劝阻外出躲避的群众归里,用热情和气的态度、公买公卖的军纪逐步消除了对红军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疑虑也很快得以消除。
几天后,驻守在八坝的陈家东沟、七坝的柯家庄、何庄、杨家楼庄、左庄、刘家当铺庄和五坝一带的柴家磨庄、李家西沟庄、宋庄、张家庄等十多个村庄的红军派出的宣传队宣传发动群众,动员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上支援红军,调查走访群众,了解掌握情况的同时,及时发现培养了一部分群众骨干,在骨干力量的协助配合下,把群众基本发动起来,部分群众也投入到为红军当向导、抬担架、共同购买运输红军所需的粮、油、肉、蔬菜,有的群众还向红军提供地主老财隐蔽、埋藏、贮存的粮食物资情况。
正在发动群众工作的过程中,从总部派来的负责建立地方政权工作的红军干部黄科长一行四、五人首次来到五坝,与曾高宣传发动群众的红军指战员共同召集了群众会议,在五坝村工商地主张廷帧庄院内布置安排了进一步发动群众、准备组建政权工作,搞好支前沿阵地作战的后勤工作问题。这次会后,约四天时间,黄部长一行第二次来到五坝一带,根据这里村庄零落,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地方贫困,群众集会不便的特点,仅召集了部分地方群众和已培养的骨干分子在张家庄内召开了会议,组建了(包括八坝、七坝)一带的村庄苏维埃政权。会议上经红军提名,众人酝酿的方式推选了柯家庄的农民柴国连(当时五十一岁)为五坝村苏维埃政府主席,七坝何庄的何进元等为委员、李家西沟的青年农民刘殿虎为委员兼青年队长,村政权办事地点暂设张家院内。
在这次会议上,黄部长还讲了话,特别向村政权的成员们交代了村政权的中心工作任务是进一步团结,发动群众,配合军供给部,地方工作队动员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上支援红军,保障八坝前沿阵地的作战部队的粮、油、肉食、草料的供应和其他的支前工作。
起初,红军所需粮食向当地群众家庭乃至十多里外南坝永安、武威炭山堡一带购买,因基本群众处于饥饿之中尚难保证粮、油、肉和蔬菜供应。而地主富豪又将粮食隐蔽转移不向红军提供,为解决部队急需,红军唤起村政权带领发动起来的群众侦查地主老财隐藏粮食物资的地点,向红军提供情报。在红军武装部队的保护下,先后打开了工商地主张廷帧在五坝的油坊庄院内及商号院内存藏的二、三千石粮食和仅万斤清油以及其他物资,进而发动这一带的群众人背畜运,运往军供给部,于此,先后还打开了八坝地主柴自书、梁长年、陈吉高、陈登海,五坝柴家磨庄地主柴国新、王开明(后被红军处死),南坝西校地主张七老,永安铺地主王永隆、刘海儒、刘士庄等十多个地主、豪绅的粮仓、夹屋、地窖、征集没收了大批粮、油、布匹、皮毛、白洋、大烟土,缓解了部队吃粮困难的矛盾。还将部分用来散发分配救济了贫困群众。为解决粮食运输困难,发动群众人力背运,凡为背运粮食的群众将所背运的粮食留下一半作为报酬。知道红军撤离时,未能用完,留在柴家新庄和陈家庄的粮食尚余近百石,被地主侵吞了。
为解决所住部队尤其是八坝前沿阵地的作战部队吃面粉问题,村政权动员群众捐献出几十盘石磨、毛驴以及提供人力帮助红军磨面粉。红军部队人多锅灶不足时,群众腾出自家的锅灶让红军做饭。于此,还捐献后大量的瓷缸、柴禾、烧煤供红军煮饭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