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别山革命红旗不倒的伟大意义
(一)历史意义
大别山革命人民20余年一直坚持大别山战略区的革命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铸就了一座不朽丰碑。
第一,长期坚持大别山战略区的革命斗争,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配合和支援了全国其他根据地、解放区的革命斗争。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期,根据地军民英勇奋战,先后进行了三次反“会剿”、五次反“围剿”斗争,牵制和歼灭了国民党军队近百万人,其中歼敌约10万人,有力配合和支援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高敬亭指挥不足2000人的红二十八军,转战以大别山脉为中心的45个县,歼敌18个整营另15个整连,共7.5万余人。牵制敌正规军68个团、17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一、二、四方面军战略转移和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创建了以大别山为中心、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边的抗日根据地。1943年6月,新四军第五师抗击了日军3个半以上的师团,约6万人,分别占侵华日军总兵力的百分之十,占全国解放区战场抗击日军总数的百分之十七,占日军在华中兵力的百分之二十五,占武汉地区日军的百分之四十八。新四军第五师及其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在中华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先念率领中原军区部队在国民党反动军队重重包围中,在大别山战略区红二十八军坚持10个月之久,牵制国民党军30万人,阻滞了蒋介石集团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步伐,推迟了全面内战的爆发,为全国其他战场反内战创造了有力条件。
中原突围后,中原军区独立第二旅和罗礼经光、黄冈两个中心县委及皖西工委领导的游击队坚持大别山的斗争。中原突围时,仅中原军区独立第二旅牵制敌四十八军以及七军两个师、川军两个师和两个保安纵队。1947年9月3日,党中央转来李先念原独立第二旅指战员的电报。电文说,“盼望你们百分之百地完成中央给你们的光荣任务,坚持与创造大别山根据地”,“在鄂东、豫南、皖西坚决与敌人斗争,这对全面作战是有莫大意义的”。
第二,长期坚持大别山战略区的革命斗争,为人民解放军逐鹿中原、进军江南提供了有力保障,加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一直非常重视经略中原,关注大别山区。1947年4月,在延安的毛泽东得知大别山还有刘名榜在坚持斗争时,非常兴奋:“好!大别山还有刘名榜在坚持!好!”随即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派郑植惠传达指示:“大别山根据地一定要坚持,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中央就要派大部队来。”7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站在中国革命全局高度,部署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制定绾毂中原蓝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选择大别山为战略进攻方向,以挺进大别山为先导,然后夺取整个中原地区,并作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之所以作出如此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就是基于大别山区是老根据地,始终有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坚持斗争,便于我军立足生根。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同敌人展开了三个回合的激烈的、艰苦的斗争,终于在大别山区扎下了根,实现毛泽东所预想的“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的最好前途。刘邓大军占据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入敌人的心脏,加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灭亡。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精辟的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大别山解放区的建立,成为人民解放战争重要的战略支点,为我解放大军逐鹿中原、进军江南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前哨阵地。
第三,大别山战略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区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区的党组织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后,大别山区党组织从大别山革命斗争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应用于革命斗争实践,积极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及时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与此同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了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宝贵经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和毛泽东思想。
大别山区党的领导人积极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于1927年11月组织和发动了继秋收起义之后又一著名的武装起义——黄麻起义,在长江以北高举起武装斗争的旗帜。1928年6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和鄂豫皖边区地方党的领导人决定开展柴山保地区,创造一个比较稳固的立足点,作为对敌斗争的依托,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到1930年6月,以大别山脉为中心的武装割据局面最终形成。
大别山区党和军队、地方领导人总结出许多游击战战略战术原则。1929年11月至12月,徐向前与戴克敏、曹学楷一起总结出游击战战术7条原则,另戴克敏独自提出游击战要做到“八会”(会跑、打、集、散、进、退、知、疑)。被周恩来称之为大别山游击专家的高敬亭,总结了红二十八军三年游击战争经验。这些经验是:在策略原则上,坚持“四打四不打”原则,即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缴获不多不打,敌情明、地形好、缴获多、伤亡少则打;在战略战术上,以游击战为主,辅以必要的伏击战;以游击区作战为主,内线、外线结合。这些经验的提出,标志着高敬亭这位农民出身的游击专家走向成熟。
刘邓大军在创建大别山解放区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邓小平在新县对以新县为代表的新区土地改革进行了认真总结,先后给毛泽东作了《关于大别山的阶级情况与几个政策的问题》、《复毛主席征询新区斗争策略与群众组织形式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向全党批转了后一个报告,指出:“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③ 邓小平根据大别山解放区实际,及时创建新解放区的经验教训,为党中央关于新解放区的正确决策和建设新解放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大别山战略区是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重要诞生地和兵源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中国革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革命力量。
大别山区党和地方领导人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斗争理论,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大力发展革命武装力量,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和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大别山区所诞生的革命武装,不仅保证了大别山根据地延续下来,而且为整个中国革命增添了大量革命有生力量,推动着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向川陕转移,并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扩大到4.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00万人。建立了2个道级、23个县级和1个特别市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扩大到5个军,8万余人。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到达鄂豫陕边界,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至1935年 5月,红军主力发展到3700多人,先后建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2个县、13个区、40多个乡,300多个村的苏维埃政权,人口近50万人。新四军第四支队(后改为新四军第二师)东进抗日前线,首先打响了新四军在华中抗战的第一枪。在淮南开创了拥有330万人口、3万平方公里的根据地,建立了1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主力部队从3100人发展到4个旅11个团共3.5万人。中原军区突围后,广大指战员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在鄂、豫、陕、湘广大地区坚持游击战争,把蒋军10多个旅死死拖住,给在内线作战的华北、华东主力以有力的支援和配合,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
第五,大别山战略区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共和国党政军领导干部。
众多优秀的大别山儿女在长期严酷的斗争中锻炼成长,成为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领导干部。仅以鄂豫皖的军队干部为例,从1955年至1964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570人,占当时全部将军总数的百分之35.5。红安、大悟、新县、金寨、六安5个县被誉为将军县,占全国9个将军县总数的百分之55.5。从红安走出的杰出革命人才中,有2人担任过国家主席,有3人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有5人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有12人担任过中共中央委员(其中5名中央政治局委员),有12人担任过大军区司令员或政治委员,有17人担任过大军区和各军兵种的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或顾问,有24名兵团级干部、130多名省军级干部。从新县走出的杰出革命人才中,有1人担任过中共中央副主席,有7人担任过中共中央委员(其中2名中央政治局委员),有3人担任过大军区司令员,有8人担任过大军区和各军兵种的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有90多名省军级干部。从金寨走出的杰出革命人才中,有1人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有59位开国将军、147位省军级领导干部和00多位地司级领导干部。
(二)现实意义
大别山革命人民在漫长而严酷的革命斗争中,在创造大别山革命红旗不倒的伟大奇迹中,孕育和铸就了崇高伟大的大别山精神。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继承大别山革命老区光荣传统,弘扬大别山精神,有利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强大的思想政治优势。大别山人民革命斗争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大别山人民革命斗争史,高扬大别山精神旗帜,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头脑,增强共产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有助于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增强执政能力,才能把社会主义宏伟大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继承大别山革命老区光荣传统,弘扬大别山精神,有利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大别山革命旗帜是许许多多革命先烈和前辈用鲜血和生命高举起来的。大别山革命人民革命斗争史是一部浴血奋斗史,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品格和优良的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利用大别山革命斗争史这部独特的教科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公民思想道德境界,有助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继承大别山革命老区光荣传统,弘扬大别山精神,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日益加剧和复杂化。一些非无产阶级思想文化观念冲击着我们的思想文化阵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重大变化,少数人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所滋长,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现象。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必要。学习、宣传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弘扬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大别山革命红旗不倒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的事业就会走向胜利;只有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武装头脑,我们才能无敌于天下。弘扬大别山人民的革命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有利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广大公民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大别山人民的革命精神,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四,继承大别山革命老区光荣传统,弘扬大别山精神,有利于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早日实现老区崛起。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大别山人民长期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所表现出来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的革命精神,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老区崛起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老区崛起,需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奋发作为的锐气、百折不挠的斗志。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可以振奋精神,凝集力量,为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老区崛起提供精神动力。老区人民特别是大别山人民创造了革命红旗不倒的奇迹,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光荣历史,在加快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