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语】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目前,举国上下都在通过不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以此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长征,是英勇伟大的!长征,是神圣无比的!长征,是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无论怎样宣传,怎样纪念,都不为过!这里,我想说的一点是,在我们大张旗鼓、浓墨重彩地宣传、纪念参加长征队伍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些留在根据地、与国民党军进行艰苦奋战、殊死搏斗的红军队伍。比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这支队伍,1933年1月在湖北麻城大畈(现属河南新县)正式组建,1933年10月在我们安徽金寨重建,1934年11月在安徽岳西再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坚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骨干力量,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二十八军英勇顽强、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使得党在鄂豫皖地区点燃的革命烈火始终熊熊燃烧,红军用鲜血染红的战旗在大别山上始终高高飘扬,使得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和整体红军的战略行动得到有力的配合!同时,还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智勇双全、独当一面的年轻、优秀的红军指挥员,带出了一支英勇善战、能打胜仗的红军队伍,以致后来成为我党领导敌后抗战的重要武装支撑。
红二十八军,虽未长征,却不亚于长征!
有鉴于此,笔者在广泛搜集、整理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于金寨的一支长征队伍)、红二十五军(直接诞生于金寨的一支长征一支长征队伍)的长征历史和感人故事的同时,又搜集、整理了一些有关红二十八军的光荣历史和感人故事。现予以发表,以飨读者、以示纪念。
第十六篇: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初探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红二十八军有了更深更全的认识。一些专家、学者的新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关于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作用的评价
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10多万国民党军在大别山打转,减轻了主力红军长征的压力,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鄂豫皖红军游击队的发展壮大,为新四军增添了骨干力量,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弘扬了红军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关于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鄂豫皖边是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队保留人数最多的一个游击区,有着宝贵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借鉴。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历史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把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放在首位;二是形成独特的游击武装组织形式;三是有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四是注意分化敌人营垒,建立两面政权。这些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游击战争理论,对后来党领导抗日游击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关于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中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认识
在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后,尽管被敌人分割包围,并受到残酷“清剿”,但鄂豫皖边党组织牢牢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因地制宜地推进和加强自身建设,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队伍。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游击区各级党的组织是健全的,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坚强战斗堡垒的作用。鄂豫皖边各级党组织在艰苦的环境中,对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党组织和红军领导人逐步认识到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开始转变斗争策略,注重依靠贫农,打击和镇压最反动顽固的保甲长和地主士绅,分化和争取中间派的保甲长和地主士绅。实行正确的统战政策,对游击根据地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红军和游击队的给养保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关于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研究
鄂豫皖边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当敌人大规模“清剿”时,红二十八军利用大别山区的有利地形,采取避强趋弱、避实击虚的方针,部队往返穿插,使敌军难以掌握我军的行动规律,无法形成合围、堵截;条件有利时,抓住战机,歼灭敌人一部。提出“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缴获不多不打”的“四不打原则”,从而保证了红军游击队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在战术手段上,充分发挥游击战速决、奇袭的特点。在作战形式上,主要是伏击战,或采取“杀回马枪”后发制人。乘敌人骄横麻痹、疲惫劳顿之际,利用有利地形设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解决战斗。红二十八军运用这样的战术曾经整营整营地歼灭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