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军人鲁锡褔
鲁锡褔荣誉证书
作为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中青年人,对于七十多年前那场全民抵抗日本侵略战争的印象,大多只剩下历史课本里的文字,博物馆里的老照片,纪录片中的黑白镜头。而我们能够在不断深化改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有幸采访到历经抗战的老八路、老党员,现役军人离休干部——鲁锡福老人,带我们穿越漫长的时空距离,感触那个时代那一代人的一腔热血,我们的心一下子变得成熟厚重起来。
红色传承,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9月,鲁锡福出生于河南省清丰县夏村乡鲁家村一个穷苦家庭。在家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父亲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寇悍然侵略华北。鲁锡福的父亲在日军伙房以伙夫的身份作掩护,为组织收集情报。在一次传递情报时,被日本鬼子发现残忍杀害。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父亲的影响下,鲁锡福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性格。
1941年,鲁锡福刚满16岁。他瞒着家里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武装组织“黑马团”。没几天,妈妈就寻到驻地要人,好说歹说将鲁锡福带回了家,他的第一次军旅生涯就这样结束了。
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清丰县的庄稼更是颗粒无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乡亲们全靠榆树钱、观音土充饥度日,母亲在这次旱灾荒年中活活饿死了。临死,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喝一碗香喷喷的小米汤。
由于大灾荒,粮源十分紧张,日军到张村抢粮。村民惨遭日军屠杀,有的被枪杀,有的被刺刀捅死,有的被石磙碾死。抢掠财物之后,日军把村里所有房屋烧光。
至今,鲁锡福仍清晰地记得:这次暴行日军残害无辜百姓108人,杀绝20余户,烧坏房屋500间,抢走牲口200多头,财物、粮食不计其数,制造了清丰历史上有名的“火烧张村”惨案。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乡亲们的强力愤慨。同年4月,鲁锡福再次投奔革命,成为了清丰县县大队6区区中队一名正式的抗日战士。该大队后被整编为冀鲁豫军区八分区1旅4团。八分区司令员曾司玉能征善战,在曾司令的带领下,鲁锡福逐渐成为我军一名优秀的战士。
偷袭日军,战士个个奋勇当先
那时,日军装备精良,而我军使用的武器除了缴获的日军三八大盖、比思尼步枪,就是自制的套筒子、夹板枪。每个战士只配5发子弹,因弹药缺乏,战士们用高粱杆做成假子弹来迷惑敌人。由于敌我悬殊,战斗一般在晚上进行,主要袭击日本鬼子的据点,破坏日军的公路和铁路,采用的战术被战士们戏称“小偷的干活”。
1943年年底,鲁锡福所在部队接到攻打山东阳谷县城的命令。阳谷县城里驻扎了日本鬼子的一个中队和伪军的一个营。在部队缺乏枪支弹药的条件下,要想攻破县城真是难上加难。
经过侦查,部队首长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凌晨1点,敌人戒备正松懈的时候,首长发起了进攻的命令。鲁锡福带领几个战士,率先攀上了城墙,消灭了城墙上放哨的伪军。这时日军的增援部队赶到,鲁锡福以一敌三与日本鬼子展开了肉搏。搏斗中,他摔下了城墙。战友们都以为他牺牲了时,可是,鲁锡福却顽强地站了起来,忍者剧痛继续参加战斗。
经过一番激战后,在天亮前,县城终于被攻破。这次战斗中,鲁锡福右脚的脚尖和脚后跟严重错位,身上多处软组织挫伤。由于鲁锡福在战斗中表现突出,部队为他记小功一次。
攻打东明,与死神擦肩而过
1944年上半年,八分区三个团与射击教导队共同作战,攻打山东东明州。鲁锡福所在的4团负责端掉日本鬼子的炮楼,他们事先从城外挖了一条通往炮楼的地道。
等到天黑时,他与战友从地道进入炮楼。刚出地道时,他们被日军发现,鲁锡福头部中了一枪。在鬼子向他开第二枪的时候,离他最近的战友付金巨(谐音),扑倒在鲁锡福的身上,替他挡下了这颗子弹。所幸打在了付金巨左手背上,付金巨一个翻身将鬼子击毙。
战斗打的很艰难,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才将东明州攻下。这次共计歼灭鬼子的一个中队,俘虏鬼子和伪军70余人。
我军伤亡也十分惨重。鲁锡福这次头部中枪,医生说幸好没打中要害,如果再偏1厘米,就回天乏术了。
后来,日本鬼子对八区进行扫荡,鲁锡福所在部队从山东东明州日寇的“铁壁合围”突围出来,化整为零,对鬼子展开游击战。
进军开封,遭遇日军拦截
1944年至1945年,鲁锡福所在部队一路攻下河南许县、滑县、清丰县、封丘县逐步向开封推进。此时,部队已整编为1纵1旅(司令员杨得志、政委苏振华)。
临近开封,4团、7团、8团、9团遭遇日军装甲、坦克部队拦截,。敌强我弱,不宜正面冲突。为了保存实力,我军只好撤退。但日军来势凶猛,我军退无可退,只好采取火攻的方法。由4团、7团阻击鬼子的进攻,8团挖战壕,9团收集秸秆。
随着战士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挖好的战壕里已堆满了秸秆。将秸秆点燃后,熊熊燃烧的火焰和浓烟,才暂时阻挡了鬼子的进攻,我军趁此机会撤退。此次遭遇战,我军损失相当严重。
此后,我军一直与鬼子进行拉锯战、运动战,直到抗战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