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杨克志是红二十八军红八十二师二四四团第一营营长,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团第一任团长。在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和抗战初期,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在国共合作新的历史条件下却迷失了政治方向,而叛逃国民党桂系,最终被桂系处决。其曲折的历史给予人们留下了沉重的反思。
关键词: 杨克志 叛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抗战,在国际社会的支援下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一雪自1894年以来近50年的国耻。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全民抗战中,在陇海铁路以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是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
新四军是1937年10月12日组建的,她是根据国共两党的协商,由中共领导的南方8省13块游击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当时国民政府承认的编制是4个支队8个团,实际上是4个支队10个团。其中第一至三支队均为2个团的编制,而且都在长江以南地区;只有第四支队地处长江以北地区,共有第七至九团和一个手枪团4个团。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锻炼和考验,在1955年9月至1965年9月的授衔时,这10个团的主要负责人除牺牲者外的绝大多数,甚至其部分营级干部都被授予了少将以上的军衔,至少也是大校军衔。唯独第四支队第七团的团长杨克志、副团长(亦称“政治委员”)曹玉福不为今人知。其原因是杨克志、曹玉福在1939年5月潜逃,投奔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这也是1939年6月发生的高敬亭被错杀事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于这一严重的负面因素的影响,杨克志在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历史作用被忽略了。
一、杨克志早年的革命经历
杨克志,又名杨刚。1916年11月26日生,金寨县油坊店乡元冲村元冲组人,老宅在当地被称作江家岭杨家老庄子。其父杨光和,1947年8月曾任过中共麻埠区油坊店乡乡长。其亲大伯父杨光臣是红军十五支队队长,侦察英雄杨克荣(1920.10.8—1984.8.20)的父亲。杨克荣即是李晓明(1947年11月—1948年6月,任金北工委书记;解放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韩安庆合著的长篇小说《破晓记》的主人公——侦察英雄方克荣的生活原型。杨克志比杨克荣大4岁,是亲堂兄弟。杨克荣称杨克志为三哥,称杨光和为三老(即三叔,方言。笔者注)。
杨克志幼时读过几年私塾,毛笔字写得很好。1929年,杨克志跟随伯父杨光臣、杨光炎参加六安县红军第十五支队,任班长。1930年6月,受叛变的红军第十四支队队长马伯良的诱骗、袭击,红军十五支队战败解散,杨光臣、杨光炎牺牲。杨克志等10多人成功突围,在红军第十五支队党代表雷晓斋的带领下,去南溪参加主力红军队伍。
1934年4月,高敬亭任重建的红八十二师师长。杨克志是其秘书,深得高敬亭的信任。当年11月,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杨克志被留下,参加红二十八军,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杨克志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很有他大伯杨光炎当年那种“带头轰”的英雄气概。
1935年10月,红二十八军在霍山、舒城边区组建第五路游击师,师长梁从学,杨克志任政治委员,所部约2个连200多人。12月17日,丁少卿率红二十八军特务营、手枪团1分队和五路游击师共400多人,在立煌县(今金寨县)前畈东南部中畈湾与国民党军第九十五旅一八九团一营和尾追的国民党独立五旅六一五团的5个连激战3小时,毙其团长曹兴文、营长陈登朝以下120多人,伤200多人,缴重机枪1挺、步枪200多支。12月27日,第五路游击师抵达湖北省蕲春县西部三角山地区,打开了舒(城)霍(山)潜(山)太(湖)边区的局面,建立了游击根据地,使伤病员得到安置,给养得到保障,为红二十八军重返鄂豫皖边区创造了后方基地。
1936年1月5日,红二十八军各部在三角山会合,五路游击师恢复红二十八军第二四四团第三营番号。3月上旬,高敬亭在太湖县柴家山召开红二十八军营以上干部会议,将红二二四团第三营改编为红二四五团(实为1个营的兵力),下辖2个连和 1 个手枪队。粱从学任团长,杨克志任政治委员。根据会议决定,红二十八军兵分3路,分别由高敬亭、方永乐、梁从学率领,避开敌军主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3月25日,梁从学、杨克志率红二四五团从蕲春桐山冲出发,奔袭安徽省太湖县徐家桥(铁笼镇),歼灭湖北省保安第七团1个营。4月初,他们利用国民党部队多、番号杂、互不了解等弱点,用谋施计,多次化装成国民党“清剿” 部队直插平原,巧袭、奇袭、突袭敌人的据点,先后攻克潜山县黄泥港、怀宁县三桥铺、王家河、小市巷和高河埠5个集镇,直接威胁了国民党安徽省府安庆。这是红二十八军最出色的游击作战范例之一。4月上旬,红二四五团撤销,复称红二四四团三营。5月16日,红二十八军各部在麻城三河口会合,高敬亭撤销三营番号,将其分别补入一营和特务营。在这两个多月时间里,红二四五团极大地扩大了红军游击队的影响。此间,杨克志也曾被“肃反”。在被捆了一段时间后又被放出,担任红八十二师二四四团第一营营长。
1937年7月下旬,营长杨克志、政治委员曹玉福率红二十八军第二四四团第一营越过平汉路,抵达桐柏山区,在桐柏县老虎爬村与周骏鸣部鄂豫边红军游击队会合。7月24日,这两支队伍化装成国民党军“剿匪”部队,进行联合作战,机智的拔除了信阳县西北部蔡冲的一个最反动的地主土围子,缴获大土豪蔡守恭家枪20多支,子弹5000多发,以及大批的钱粮和衣物。极大地震慑了当地的反动势力,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特别是为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的恢复、发展和开创鄂豫边区团结抗日新局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38年2月中旬,红二十八军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团、手枪团和直属队,全部人马3100多人,其中第八团为周骏鸣部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约有1300人;其余1800多人均为红二十八军旧部。杨克志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团团长,副团长(亦说“政治委员”)为曹玉福(又名曹忠),参谋长林英坚(金寨县南溪镇人,1941月11月牺牲),政治处主任胡继庭(金寨县古碑镇人,1944年2月牺牲)。下辖3个营,第一营营长艾明山(政协江苏省副主席)、政治教导员邓少东(1955年9月少将),第二营营长余启龙(1955年9月大校),第三营营长雷文学(河南省商丘专署副专员)、政治教导员张宜爱(1961年少将)。
据新四军秘书处1938年4月12日的统计,第四支队共有3136人,在新四军的4个支队中,兵员占36%,长短枪占38.4%,轻机枪占62.5%。其中第七团1100多人,700多条枪,兵员占第四支队的35.48%,占红二十八军改编时的总人数的61.11%,是第四支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团。
1938年3月下旬,第七团随第四支队由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进至立煌县(今金寨县)流波石童,与第八团会师,东进抗日。1938年4月中旬,第四支队进入庐江、无为、舒城、桐城、巢县地区,第七团进至庐江县金牛镇、盛家桥和巢县以南地区抗日。
1938年12月,高敬亭令杨克志、曹玉福率第七团开赴合肥县(今肥东县)青龙厂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 1939年1—2月,第七团进入淮南铁路东侧肥东县青龙厂和定远县吴圩地区。2月20日,有人检举杨、曹在攻打定远县(亦有说合肥县的,大概是行政区划问题。笔者注)的周家老圩的敌伪武装时,有贪污其缴获的财物的行为。高敬亭当即令杨、曹率七团回舒城干叉河整训,并召集第四支队军政委员会处理杨、曹问题。决定撤销杨、曹职务,由秦贤安、李世焱接任。戴季英、林维先、吴先元、胡继亭等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但因支队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戴季英的说情而暂缓执行。3月,高敬亭令杨、曹率第七团再赴青龙厂地区。当时,杨、曹两人都各配有一个警卫班,编制是12人。每人都装备有一只驳壳枪和一支日本制式的小“三八式”步枪。1939年5月20日,杨克志、曹玉福因惧怕制裁,带着这2个警卫班在合肥县(今肥西或肥东县,具体地点不详。笔者注)潜逃至第五战区新桂系部队(“潜逃”为新四军老战士施夫俊用语。那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还不能叫“投降”、“叛变”)。
杨、曹叛逃后,初期在桂系中效劳,任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附员,杨克志为上校军衔,曹玉福为中校军衔。后被桂系抛弃,两人则带领家眷,居住在立煌县响山寺背后约2千米的板堰(今金寨县槐树湾乡板堰村)民间,无所事事,时常与一些找上门来的桂系军官喝酒、打牌。1942年中秋节(9月24日)前后,曹、杨两人被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张义纯以谈话为名,召至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特别党部被扣留,由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绥三团(即党政总队。团长刘廷禄,桂系上校)在响山寺附近处决。借口是他们两人仍然在“继续活动”。据目击者说,当时他们两人是一起徒步到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的。都身穿黄呢校服,在途经总部篮球场时,还与熟人互打招呼。处决时,桂系在响山寺周围山头、路口部署了三、四层部队进行戒备。杨克志被杀后,因其胸部有一明显的胎痣而被家人认领,运回江家岭,安葬在元冲猴寨岭。
二、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团在1938年5月—1939年6月的抗战实绩
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四支队第九团一部在皖中巢县蒋家河口设伏,歼灭日军第六师团坂井支队巢县守备队20多人,整个战斗仅20多分钟,我方无一伤亡。是为新四军对日作战之首战。一个多月以后,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粟裕指挥下在镇江西南部卫岗伏击日军成功,是为江南新四军对日军的首次作战。蒋家河口首战告捷,5月16日,蒋介石致电叶挺:“蒋家河口出奇挫敌,殊堪嘉慰。”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3月东进皖中至1939年6月,在1年零4个月中,第四支队作战90多次,其中与千人以上的敌军进行集团作战4次,阻击80—500辆汽车的车队6次;毙、伤敌2300多人,其中日军1700多人;俘敌400多人,其中日军9人;消灭反动武装和土匪3700多人;缴获长短枪1400多支,轻机枪17挺、军马20匹;击毁汽车156辆、汽艇2艘,给日军和伪军以沉重的打击,给抗日民众以极大的鼓舞。是新四军当时的4个支队中作战次数最多,战绩最大的一支部队。
面对具有强大的优势装备和训练有素的日本侵略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作战,第四支队初期作战的胜利,锻炼了自己的战术素质,摸索了对日作战的经验,迅速地打开了皖中敌后抗日的新局面,自身力量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和发展,在国民党友军和皖中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良好的社会影响。新四军秘书处1939年1月统计,与1938年4月12日比较,新四军4个支队总共增加兵员4523人,其中第四支队兵员为6941人(1939年3月20日,叶挺、项英致电毛泽东、刘少奇:“高(敬亭)部有6700人。”笔者注),增加3805人,占增员总数的84.12%,是4个支队中兵员增加最快、最多的一支部队。此间,作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的主力部队,第七团克服各种困难,在皖中努力作战,亦取得了优异的战绩:
1938年6月12日夜,第七团一部轻装袭扰舒城县南港街驻敌一个中队。毙敌3名,烧毁帐篷5座,缴获军马7匹,自无伤亡。 7月29日,第七团一部全歼无为县石涧埠之汉奸武装,缴获长短枪74支。 9月1日,第七团第3营在桐城县范家岗伏击日军汽车。毙伤日军14人,击毁日军汽车2辆。 9月3日,特务营和第七团第3营在桐城县棋盘岭伏击日军车队。毙日军70多人,击毁汽车50多辆。 9月11日,第七团第1营在合(肥)六(安)公路与掩护辎重车队的日军作战,歼其一部,缴获步枪128支,军马6匹。 9月12日,第七团第1营在合(肥)舒(城)公路上的花子岗伏击由桃溪开往合肥的日军车队。毙日军80多人,击毁日军汽车45辆,缴获机枪1挺,步枪24支。 9月13日,第七团在潜山县铁匠铺伏击由安庆北开的日军车队。经白刃格斗,毙日军29人,击毁日军汽车2辆,缴获长短枪29支。 9月14日,第七团第1营在合(肥)舒(城)公路上的五十埠伏击由合肥南开的日军车队。毙日军27人,击毁日军汽车10辆,缴获枪支5支。 9月15日,第七团第1营在合(肥)六(安)公路上的三十里岗袭击在该地露营的日军骑兵。炸毁日军帐篷数顶,毙伤日军数百人,缴获战马3匹。 9月16日,第七团第1营在合(肥)舒(城)公路上的花子岗伏击由合肥南开的日军。毙日军33人,击毁日军汽车5辆。 9月17日,第七团第3营在桐城公路上的棋盘岭再次伏击日军的装甲车队。毙日军80多人,伤日军7人,击毁日军装甲车2辆,缴获步枪38支。 9月28日,第七团第2营在巢县运漕伏击伪军。毙伪军50多人,俘伪军副司令以下160余人,缴获步枪105支、轻机枪6挺、驳壳枪41支。 10月9日,第七团第1营在舒(城)六(安)公路上的椿树岗附近袭击日军车队。毙日军46人,俘日军汽车队长1名,击伤日军汽车65辆,其中完全烧毁5辆,缴获步枪19支。 10月23日,第七团(欠第2营)、手枪团和特务营攻克无为县城,歼灭土匪武装1000多人。 11月3日,第七团、手枪团和特务营攻克庐江县城,歼灭反动保安团队1000多人,缴获大量枪支。
这些不完整的作战实绩充分说明了第七团是一支不畏强敌,骁勇善战的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