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这幅由巴中籍川军将领,国民革命军第21军第2混成旅少将旅长叶良一,1937年秋撰书的抗日标语,当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在寂静的巴河两岸,重新发出了当年的喧嚣与怒吼,重新呼唤着巴中人民的爱国精神。
那是2003年春,巴河南岸,柳津桥一带几公里的河堤,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每天清晨我由巴中老城去市国家税务局上班,快步走在江北的巴河岸边漫漫林荫小道上,心里总有一丝牵挂,牵挂着对岸一处不为人知的抗战文物。我不时抬头远眺那一遍白沙质岩石,远眺其中呈菱形状的一大片摩崖。并肩的和接踵而来的人们并不知道我在担忧什么。因为几年前,两位古稀老人为传承这件文物,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带上我去爬下悬崖做过实地勘查,我将一组反映此处抗战文物现状的照片,送到一位相关机关的负责人手中,他竟然以“这没有价值”而做了结论。这样也好,让它与河堤,一同埋在地下,与世永存罢了。我在两岸闲庭信步,无数次步测了它的方位,巴中罐头厂后大门西六十步,约五十米,对准江北新城区,本市公安局大门西侧的石狮。
1997年金秋,国庆假日,八十岁的前巴中县中学校和师范校长、巴中文史暨古籍研究大师刘瑞先生和七十岁的离休干部张廷荣先生,邀约不惑之年的我,同去城外柳津桥,在巴河岸边,寻找和见证当年的抗战文物。两位老翁一路上唠叨着,叹息着,眼看修建这河堤,石碑就要淹没了,巴中的后代都看不到了,他们希望我能说服掌权者获得保护,以传承四川大后方的抗战历史文化。
我一边耐心地听他们讲述当年的亲历和见证,一边小心地在他们精心的指点下,沿着陡峭而崎岖的山岩,在没有留下脚印的悬崖上,相互搀扶,让两位老人,由上至下,爬行到巴河畔一遍岩石下。此时才发现这里的河道早已被建筑垃圾堆积如山了,古老的峭壁竟然变成了半边坡。我们开始四处寻找,二老还提出要与我比赛,看谁最先找到呢。
如今97岁的刘瑞老先生以他的睿智和记忆,让他在柳津桥东南角一处平坦而光洁,早已风化的石壁上,最先发现了落款“大明永和年”和横额“德政碑”几个大字,正文的小字风化到了鱼鳞斑驳的程度。在这不毛之地,真有抗战文物吗?我正在疑惑,刹时我转身向西,却有了惊喜的发现,一块高约6米,宽约4米长方形的摩崖,意外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原来,一股涓涓流水顺着垂下的野草正在流淌,常年在野生植物的掩隐下,摩崖布满了青苔,却还很平滑,看上去是更早的古碑刻。我细致勘察,在风化已尽的核桃小字上,又覆盖着大字,是双钩竖排镌刻的文字,让青年的我高兴不已。在刘瑞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一字一句,高声诵读,“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激情和喜悦中,我们无数地次默读,无数次地欣赏,欣赏这幅方圆并用、刚柔相济,三排二十四个楷书大字。刚好,出乎意料的晚霞出来了,抗战文物映照在夕阳的彩霞中。我们激动得犹豫了,这会是真的吗?我竟忘记了挂在胸前的海欧牌照相机。大家都沉默不语,也许是高兴的沉默吧。
沉默,终于打破了“这不是书法家叶良一老将军,1937年题写的抗日标语吗?当时我正在川大读书,老张,你恐怕才上完小吧!我们当年,从成都回巴中与许多人一样,都要到码头上关心抗战支前运输哟!是叶老将军号召,鼓舞和凝聚了我们巴中人的抗战决心。”刘瑞老先生侃侃而谈,“1939年,张澜先生以国民参政会参议员和四川省安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份,来巴中视察抗战支前工作,叶老将军去城外迎接并下榻叶公馆,还陪同张澜先生一道来这个军用码头上视察,我和陈寿先校长是教育界的陪同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