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战无不胜的铁军精神。“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浩气长存、血染河山,刘少奇沉着稳妥处理军事危机,及时提出“政治上全面进攻、军事上暂缓进攻”的策略被中央采纳,奉命重建新四军并担任政委。重建后的新四军官兵继承和发扬了新四军敢打敢拼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千军万马再展雄风、驰骋疆场、威震华夏,打得日本侵略者抱头鼠窜。
在刘少奇、陈毅的领导和指挥下,华中新四军挥师东进,成功实施“向东发展、向西防御”战略,从江南到苏北,从豫西到皖东,从竹沟到盐城,铁军将士逐鹿中原,男女老少参军参战,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军民团结浴血奋战,先后取得了白驹集、半塔、黄桥和盐城保卫战等数百次战役胜利。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用血肉之躯铸造的“听党指挥、坚定信念,步调一致、纪律严明,坚韧不拔、英勇顽强,顾全大局、负重奋进,军民团结、众志成城”的铁军精神,是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万众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五是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刘少奇以无我无家、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慨投身于抗日战争,献身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1934年秋天,刘少奇的第一任妻子何宝珍在上海总工会妇救会工作、领导妇女抗日救亡运动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牺牲在南京雨花台,时年32岁,被刘少奇评价为“中国女党员之杰出者”。1938年9月,为了支援抗日战争,刘少奇动员在家务农的二哥刘云庭带领侄儿刘允明、儿子刘允斌来到延安参加八路军。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不管是在华北、还是在华中,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刘少奇总是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敬仰。1942年春天,一封封加急电报雪片似地从延安飞到抗日前线盐城,党中央和毛主席等待刘少奇去完成一项新的任务,就是回延安筹备召开中共“七大”,他先后走了9个月,行程3000多公里,经过6个省,穿越了103道封锁线,于1942年12月平安回到延安,被誉为“小长征”。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虽然抗战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是居安思危的警钟不能停息;虽然少奇同志与世长辞,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音容宛在、风范犹存;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与皓月同辉、与旭日同行;与山河同在、与天地共存。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学习和弘扬刘少奇同志抗日战争时期的“五种精神”,仍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