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深(1902-1985),笔名邹啸,中国著名戏曲研究家,文学家、教育家、作家。他曾担任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会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名誉主席,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主席。他在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小说、民间文学等方面都有颇高造诣,著有《曲论初探》、《中国小说丛考》、《中国文学小史》等著作。1930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培育了一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的传人,桃李满天下。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八•一三”事件后,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上海,地处江湾附近的复旦大学也惨遭蹂躏。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的租界尚未被日本人占领,但是已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下,被称为“孤岛”。当时赵先生居住在淮海中路(霞飞路) 四明里,属法租界,虽然人身安全没有受到威胁,却也不能从法租界去复旦大学教书。为了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他采取了“三不”做法,即不教书、不作文、不演讲,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的民族气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也成为日本侵略者觊觎的目标,居 住在租界已经非常不安全了,赵先生带领家属来到安徽大别山山麓 下的金寨县。当时金寨县是国民党安徽省政府驻地,境内设有当时安徽省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安徽学院,赵先生被聘为该学院教授并兼任中文系主任,重新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赵先生开设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剧史等课程,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化,赵先生采取了边演边教的方式为学生上课,极大的加深了学生对古典戏曲神韵的理解,有力的弘扬民族文化,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先生还精心指导抗敌演剧队排练和演出,与全校师生一起排戏唱曲,在安徽学院他先后上演过《贩马记•写状》、《长生殿•小宴》、《紫钗记•折柳阳关》等戏。在丰富了师生们文娱生活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抗战的文艺战线的建立。
抗战胜利之后,安徽学院筹划迁往合肥,赵先生亦与家人离开金寨返回上海。1946年,复旦大学从重庆迁回上海,先生又回到复旦中文系执教。
赵景深先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与金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到来促进了金寨乃至整个安徽文学戏曲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戏曲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戏曲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局面。
赵景深先生为争取抗战胜利奉献了自己的心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也不应忘记为抗战做出自己贡献的文艺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