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公学纪念碑 徐洪权摄
苏中公学纪念馆 徐洪权摄
1944年2月,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苏中行署根据中共中央作出“毎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为迎接全面反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准备大量后备干部的战略决策,决定以中国人民抗日军亊政治大学第九分校为基础,成立苏中公学。当年4月,苏中区党委在《苏中报》上刊登《苏中公学招生简章》,“为培养抗战建国人才,招收初、高中毕业的有志青年入学,学制半年。设政治、文化、军事、财政、民主等专业。(军亊专业要求初中毕业,其他专业要求高中毕业)”。招生消息一经传出,一大批有志报国靑年陆续从沦陷区的上海、杭州、无锡、苏州、南通等地,从根据地和边远区的城镇农村,还有的从大后方的重庆,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占区重重封锁线,来到苏中抗日根据地,投奔苏中公学。宝应县东北地区的西安丰为报名地。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考政治、语文,作文题目是《敌后靑年之路》,考军亊系的加一篇《苏中在军事上的地位》。初试合格的考生,由武装战士护送到东台县三仓河镇。安排在一个天主教堂内,每天听革命讲座。由教育长夏征农和一些文化名人,如林淡秋、赖少其、王啸平等人进行复试前讲课。
一天,教育长夏征农宣布:“明天开始复试,复试的题目是行军十天,大家在途中要遵守纪律,不怕吃苦,经受考验,长途行军就是复试,争取复试合格”。经过十天的长途行军,到达目的地——宝应县曹甸镇金吾庄。
1944年6月1日晚,在校部驻地金吾庄一个开阔的广场上,隆重举行了苏中公学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由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宣传部长兼抗大九分校政治部主任张崇文主持,苏中军区司令员、苏中公学校长粟裕,苏中行署主任、苏中公学副校长管文蔚,苏中公学教肓长夏征农出席了开学典礼。粟裕校长、管文蔚副校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他们要求学员在“周围都有敌人”的敌后艰苦环境下,通过学习革命理论,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在革命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长为革命的军政干部。
1946年5月8日,苏中公学校部迁至宝应氾水镇,粟裕校长宣布苏中公学与雪枫大学、苏浙军区随营学校合并,组成华中雪枫大学。
苏中公学是-所抗大式的以延安陕北公学为榜样的新颖学校,是-座培育革命干部的大熔炉。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艰难困苦条件下和严峻战争环境中,依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规模与式样进行办学。历时两年,先后办了五期,共组建了四十四个学员编队。苏中公学学员在艰苦环境下,学文习武、开荒生产,与驻地人民建立了鱼水之情,为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苏中公学为军队和地方培养输送了4000多名政治、军亊、财政、民运等方面的干部。为苏中地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苏中公学是在严峻的战争环境中成立和进行教学活动的,没有固定的校址和课堂,没有任何教学设备,一面战斗,一面学习。进一步说明我们的党历来重视教育工作。我们的教育干部和学员都有着为革命而教、为革命而学的坚强意志和不怕困难的顽强战斗精神。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精神支柱,应该让后人知道,特别是应该让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知道。
1994年6月1日,苏中公学创办50周年之日。江苏省委拨款建造“苏中公学纪念碑”,5月26日竣工。1997年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5月被宝应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