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回忆文章里,记叙了在严冬残留的早春二月,来自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年轻战士们和从延安与大城市调集来的近千名进步青年们在此欢聚,他(她)们的欢声笑语融化了霜露,让这一方火热一片,空气中弥漫着团结抗日的气氛。
金家大院也是新四军军部旧址。在大院门口,竖立着“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碑。
新四军军部旧址(金家大院)的正门,门牌7号。大院是一组清末徽派古民居建筑群,包括四幢三间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及前后院落,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
先看见金家大院内的项英卧室。
再往院子深处走,大院里的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老馆)。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老馆)内的叶挺卧室。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老馆)内的会客厅。
馆内的《前言》石碑有些灰尘了,姐姐掏出纸巾擦了起来,就像在家里打扫卫生一样。
出了金家大院,附近都是民宅。当时,军部机关及其下属机构卫士排、参谋处等设在金家大院附近的百姓家中,我们没有来得及都转一遍,而是回到小广场上,走过新四军领导人的塑像群像,就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旧址,我觉得这处建筑可能是迁建过来的。
战地服务团隶属于新四军政治部。我母亲在岩寺组编中成为战地服务团团员,在民运工作队工作。对这里,我不由得里里外外多看一会儿。一些回忆文章指出,战地服务团是军部最活跃的单位。
在战地服务团旧址旁边是新四军兵站旧址(可能也是迁建过来的)。
在战地服务团旧址另一旁是军需处旧址(迁建过来的)。
新四军兵站修械所(江家祠堂)旧址(迁建过来的)。
往廊桥走,快到河边时,路右边有新四军机要室女兵驻地旧址。
在这里看到了我母亲所在的战地服务团的驻地,那我父亲所在的教导营驻地在哪里呢?1938年4月10日,也就是到达岩寺的第五天,教导队扩建为教导营。我只看到关于教导队、教导营的照片,没有更多的信息了。
然后,我们顺着丰乐河旁的滨江南路来到文峰塔•点将台。这是新四军各部点验之地。
岩寺文峰塔又称水口塔或岩寺塔,坐落在岩寺镇的原村口,是徽州水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徽省级文保单位。现在塔所在位置是徽州区的文峰公园。文峰塔建于明嘉靖23年(1544年),塔内有旋式梯道,但已禁止游人进入塔内。
在文峰塔下,是公园的绿地,绿地旁边有一座高台,叫做凤山台。当年,叶挺军长等曾登台阅兵,因此又称为“点将台”。
在旧址纪念馆里有当年新四军点验时的照片和画作。
新四军当年在江北的部队都集中在此点验,由此我可以推断,父母亲一定在此汇合了,尽管那时他和她并不知道谁是谁。记住,这里是黄山市徽州区文峰公园,文峰塔下,点将台前。
关于国民政府派员来新四军“点验”,我母亲在回忆文章中有生动的描述:“当新四军的三个支队在安徽歙县岩寺会合后,终于,八省健儿会成一条抗日的铁流。然而,国民政府却认定红军队伍不够一个军的人数,只能整编成一个师,藉以限制、削弱我军的力量。经过上面反复谈判、协商,最后决定:红军部队在各自驻地,由国民政府派高参来点名验收,够一个军的人数才准编成一个军。当时的红军是从游击队发展起来的,人数确实很少,一个支队只有两个团,而我们的红三团,也只有两个营。怎么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自有办法对付趾高气昂、官气十足的国民党高参。
我们在点名验收的前两天,采取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菲律宾归国华侨服务团和我们的宣传队,以及卫生队,所有的男同志都下连队充当战士,而且一个人得顶两个名字,不得答错。女同志们则去卫生队充当护士、司药和卫生员。罗队长教我们怎样打针换药,告诉我们高参来点名时千万别慌张,应答要得体、别露出马脚来。点名验收的结果,我们部队人数满员满额,国民党高参灰溜溜地走了。我们大家哈哈大笑,笑这些官僚大员的愚蠢和昏庸。”
我们姐弟在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景区的寻访完成了,附近的潜口当年是新四军第一支队的驻地,离岩寺镇不远,我们顺道过去看看。如今的潜口村那是今非昔比了!
在新四军主力离开岩寺后,岩寺继续在新四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938年4月9日,岩寺新四军兵站成立。1939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也来到岩寺视察,都由兵站接送。
在岩寺点验之后,我母亲回忆到:各支队分头开赴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斗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形势变化了,任务自是不同,我们(红三团)的宣传队奉命解散了,男同志多数下连队去,女同志则由骆平带领着和军部战地服务团合并。朝夕相处的“芗潮剧社”战友们,临到分离时,不仅依依难舍,我们都哭了起来。彭冲同志却笑着安抚我们说:“女孩子就是爱哭,别用眼泪来相送。别哭么!”
就这样,新四军在岩寺成军后,开赴敌后,不仅要抗击日伪军,还要应付国民党顽固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