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纸厂遗址(泡料池系列)
新华日报纸厂遗址(贮料池)
中红网四川华蓥2015年7月1日电(王诗侠、杨洪野、杨天军)四川省华蓥市阳和镇中和村大垭口山腰丁家坪,在树木掩映中,有一个纸厂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个纸厂,怎么就成了文物保护单位?不太为人所知的是,抗战时期,这个纸厂对《新华日报》等报刊作出过重要贡献。
半山腰上有个纸厂
在华蓥市阳和镇中和村大垭口山腰,有一块两三个足球场大的方坪,叫丁家坪。这里三面环山,地势险要,周围无人居住。在杂草和灌木的掩盖中,能看见几个石头砌成的干涸的“水池”和一些已经倒塌的房屋留下的痕迹。这里就是《新华日报》纸厂遗址,原名“中兴造纸厂”。这里还尚存泡料池、碾料槽、煮料灶及部分厂房遗址,仍依稀可见当年纸厂源源不断生产纸张的情景。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往重庆继续出版,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报。
在报纸出版发行过程中,国民党政府多方刁难,妄图断绝纸张供应。为解决《新华日报》用纸困难,1941年秋,周恩来派苏芸、王治和谢长琮等共产党员化装成商人,到当时的广安县、梁山县、岳池县等勘察选址。经过反复考察,发现华蓥山中段大垭口丁家坪(原属广安县古桥乡中和村)有水、有一个小煤窑、还有一个废弃的小纸厂,是当时广安县与岳池县交界的山区,国民党政府管理也比较松散,纸张运输到渠江的清溪口或明月码头上船也较为隐蔽和方便,是开办纸厂和进行地下活动的好地方。经过筹备开办了《新华日报》自己的造纸厂——中兴纸厂,也称丁家坪纸厂,后称《新华日报》纸厂。苏芸任经理,王治任厂长。
打通多个关卡运到重庆
纸厂于1942年5月正式投入生产,共有十架纸槽,60多名工人,每架纸槽每月可出10挑纸,每张纸可印两张大报。纸张产出后取名“贡川”纸,包装后盖上“重庆立信图书用品社”的红色大印。
产纸容易,运纸难。为了使“革命纸”源源不断地输往重庆,华蓥山游击队的中共地下党员丁鹏武、杨玉枢等,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打通了丁家坪至重庆沿途一百多公里的各个关卡,使生产出的纸经桐子坪、牛垭口,过双河场(今华蓥城区)至华蓥清溪口上船,穿渠江、嘉陵江运抵重庆化龙桥,转运至虎头岩下的《新华日报》社。
抗战胜利后“中兴纸厂”停办。在近四年的时间里,中兴纸厂不仅保证了《新华日报》及《群众》周刊的纸张供应,而且还帮助了“读书”、“生活”、“新知”等进步书店的用纸。《新华日报》纸厂被誉为专产“革命纸”的造纸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