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在芦阳镇杨沟组重建现场发现群众保留的红军刀
飞仙关关门口红军标语现状“抗日反蒋”的“蒋”字被抹得模糊不清
芦山群众保留下的的二十三份珍贵文献资料
芦山县城对面的周村岗便是当年红军战士郭大清、张秀潮在群众帮助下躲避清乡的地方
芦山县处于大渡河与夹金山,1935年,中央第一方面军和南下红军长征先后经过芦山,在芦山驻足约三个多月,被聂荣臻等将帅回忆录称为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天堂”,南下红军的转折之地。芦山人民共为两支红军筹集粮食170万多斤,1330余名芦山儿女参加红军。特别是红军离开芦山后,芦山儿女红色情节深种,冒着被抄、关、杀的危险,千方百计保护失散的红军战士、红军伤病员和红军文物,书写了一个个芦山儿女的红色传奇。
保护失散红军
红军女战士郭大清(通江县人),19岁参加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分院助理员。解放后,她回忆:1936年2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指导员通知我和张秀潮(女,通江县人),今晚我们要离开芦山县城,你俩有病走不动,留在西水坝朱永阳家养病,病好再来找部队。并发给我们6块银元作伙食、医药费用。之后,他们点着火把翻周村岗走了。我俩在朱永阳家住下。第二天,天还未亮,听见城里有枪声,有人来说,国民党军队进城了。清乡队挨门挨户清查红军。永阳妻对我俩说:不怕,把衣裳换成我的,你们带的那些本子、报纸、纪念品等,留着太危险,烧掉算了。如有人来,你俩就装哑巴、憨子,我就说,你俩是我表妹,病聋哑的,千万别开腔,开腔会暴露,我们也要遭殃。换了衣裳,吃过早饭,永阳妻给我们俩每人一块玉米馍馍、一个背篼、一把镰刀,假装到后山周村岗村林捡柴。永阳妻天不亮就送我俩上山,天黑又接我俩回家。三天后,清乡更紧,永阳妻又领我俩到西水坝她亲戚家躲藏。因为这里离乡城较远,且清乡队已查过几次了,较安全。三个月后,清乡停了,我俩又回永阳家。因永阳家太穷供不起,动员我俩找个适合人家结婚安家。于是我与永阳的亲戚、西街周德和结婚。张秀潮与西街周开基结婚。芦山解放后,张秀潮参加县妇联工作,1956年迁回通江。我不走。
据1987年芦山县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调查,全县被群众保护下来的红军还有白树成等10多个,多数在当地安家。
保护红军文物
国民党别动队到芦山,勒令百姓交出红军文物。劳苦大众怀念红军恩德,将文物隐藏留作纪念。宝盛乡玉溪村高兴顺将红军战士离别时,送给他的一包“红军茶”,一直细心保存下来,1976年献给县文化馆,后被省博物馆征藏。随同传承下来的还有一首当年红军在玉溪村办茶叶中工厂时的一民歌“红军好,红军亲,留下茶叶能治病,群众日夜盼红军”。太平场新街杨春发的爷爷,当年给红军背米去大川,红军付给他一块红军铜元。杨大爷从大川回到家,杨春发刚出生。春发几岁时,杨大爷把这个红军铜元拿给春发说:这个红军铜元是与你一同到我家来的,这是个宝贝。春发将这“宝贝”与钥匙穿在一起,终日相伴终老。龙门乡湍溪李万福,当年18岁,每天在碾磨房为红军碾米、磨面,红军供给部一首长送他一把柳叶形马刀,作看守碾磨房自卫用。红军走后,他一直保存起来,1984年献给县博物馆。
保护红军标语
国民党别动队到芦山,下令撤除或铲掉红军石刻标语。石匠们当面应承。铲除了个别字或一些字的笔划后,就用石灰浆覆盖标语全部文字,使红军标语得以保护。龙门乡花灯传承艺人裴体文父亲曾任双河场乡长,1942年,有人报告说双河场马家大院楼上墙壁上留有红军留下的诗,深受红军影响裴体文父亲未上报,也未销毁,而是暗中叫人糊上报纸,把这首由后来脍炙人口的红军题诗保存至今。至1950年芦山尚留存红军标语153条,其中石刻标语92条,题壁诗1首。这些留存的标语多数完好无损。红军标语分布,有的在边远山沟里,如宝盛乡岩埝口庙碑上刻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救穷人”。也有在交通路口的,如芦山县城东门外路边石碑上刻的“抗日反蒋,自救救国”和“平分土地”;飞仙关关门上刻的“彻底消灭蒋介石,争取赤化全川首先胜利”;太平天主堂门前石坎上刻的“打倒卖国贼蒋介石”、“拥护中国共产党”、“武装起来组织游击队”等。
|